美丽山水城市|一城山水 六朝古都 说不尽的金陵与南京

发表时间:2019-01-25 来源:《中国生态文明》杂志

媒体印象:南京的六朝胜迹,为国内仅有;明清遗存,可与北京媲美;民国风貌,国内独一无二。山,钟灵毓秀;水,波光潋滟;城,龙蟠虎踞;林,葱茏多姿。山、水、城、林与历史人文交相辉映。

专家点评:一座现代化古都,城市风貌兼具古今特色。美丽山水乃上天所赐,能让这份美丽流转千年,则是南京人的智慧。保护山水格局,塑造山水特色,发扬山水文化,南京的城市规划理念可圈可点,城市建设有章法有作为。

南京,一座历经千年风雨沧桑的历史文化名城,其2500多年的建城史,就是一部绿色发展史。南京的城市建设,得到了国际国内的广泛认可,先后获得“联合国人居奖特别荣誉奖”“联合国国际花园城市金奖”“中国人居环境奖”以及“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市”等。

南京跨江而居,秦淮河蜿蜒而过;市区东倚钟山,山高海拔448.9米,恰似龙蟠,气势雄伟;西傍长江天堑,大江从西南滚滚奔腾而来,向东北滔滔而去;明城墙高坚甲于海内,据岗垄之脊,依山傍水而建。市内有中山陵、紫峰大厦、南京长江大桥、南京总统府、夫子庙等地标性建筑。城市建设与人文自然相互融合,是一座充满魅力、活力、潜力的现代化城市。

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提升城市生态品质。近年来,全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十九大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特别是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绿色南京建设,构建生态格局,为高质量建设“强富美高”新南京提供坚实保障。

有效保护自然山水环境

南京地貌类型多样。地处长江下游宁镇丘陵山区,以低山缓岗为主,平原、洼地及河流湖泊占39%。多样的地貌类型孕育了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独特的山水城林景观。水资源丰富,江、河、湖、渎俱全,水域面积达11%以上,境内共有大小河道120条,拥有197公里长江干流岸线,占江苏沿江岸线总里程28%。

城市美丽,首先是山水自然生态要保护得力。这几年,南京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为美丽山水城市奠定了基础。

生态系统保护成效显著。严格划定并保护生态红线,省级生态红线区域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3.5%,有效保护重点物种,南京长江江豚自然保护区等纳入生态红线保护区。2016年,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5.34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为48.4%。2017年,森林覆盖率将近25%、林木覆盖率达31%,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49%。

生态环境质量稳中趋好。2017年,空气质量达标率为72.3%,地表水省考断面Ⅲ类及以上断面比例类占72.7%,土壤环境质量整体较好,建成区声环境质量总体控制在国家标准以内,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85%以上,污水处理率接近85%,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已达100%。

生态系列创建成果丰硕。累计创建生态镇44个、生态村378个,创建率高于80%。2017年,江宁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美丽乡村百花齐放。南京作为首批全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考核试点城市,2017年,在全省率先完成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三年任务,整治区域达270平方公里,打造出江宁“系列金花”、高淳“国际慢城”等一批美丽乡村生态文明示范品牌。全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建成美丽乡村示范区2000多平方公里、市级以上示范村486个,走在全国美丽乡村建设前列。

生态型经济显著增强。南京致力于城发展方式转型,重化工业比重逐年下降,煤炭消费总量得到初步控制,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逐年增加,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得到进一步增强,绿色发展水平逐年提高。

2016年,南京迈入万亿GDP城市俱乐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得到进一步增强。2017年,南京第九次蝉联“最具幸福感城市”荣誉称号,被人民网评为全国最有安全感的十大城市之一。

总体把握山水生态格局

自古以来,南京的自然山水形胜一直与城市建设与发展融为一体,体现为“龙蟠虎踞,襟江带湖”,“山水入城、城抱山水”的格局特色。为保护独特的山水生态格局,南京十分重视城市规划。

编制城市总体规划,从宏观上整体构建城市发展的山水生态格局。历版的城市总体规划都以建设生态城市为目标,构建以城镇之间的山林、水体、基本农田、人工防护林为主骨架,城镇内部的绿地系统为次骨架,沿城镇之间的交通走廊和河道水系的绿化带作为连接体的都市区生态防护网络,建成充分体现南京组团布局城市和“山水城林”地域特色的都市区绿地系统。规划构建 “多心开敞、轴向组团、拥江发展”都市区空间新格局,充分体现“山水城林”融于一体的空间特色目标,以形成“一带两廊四环六楔十四射”的绿色开敞空间结构。一带由长江及其洲岛、湿地和两侧带状绿地构成;两廊由沿明城墙、绕城公路、明外郭-秦淮新河、绕越高速公路两侧的环形绿地构成;六楔指外围地区向城镇内部楔入的绿地;十四射指沿主城向外辐射的高速公路两侧绿地。

编制城市专项规划,专题研究城市山水形态与保护要求。通过编制总体城市设计、绿地系统规划、城乡特色空间规划等专项规划,对城市山水特色进行专题梳理,将南京城市特色定位为“龙盘虎踞绿色都会、人文荟萃著名古都、繁荣宜居特大城市”。按照总体规划,将长江、秦淮河、紫金山、燕子矶、古城与都市等要素的有机融合,作为构成南京城市空间特色意向的核心,并加强对紫金山—苜蓿园、老山—浦口中心区、火车站广场—玄武湖、狮子山—石头城等城市重要观景视廊的保护,重点控制视廊内的新建建筑高度和体量,做到错落有致、协调有序。

加强城市设计理念,对“山水城林”的管控要素提出具体保护措施。南京特别注重将城市设计的理念和方法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围绕“建设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的目标定位,坚持“绿色、人文、智慧、集约”的发展导向,突出南京“山水城林”的空间特色,出台了《南京市城市设计导则》。2018年,出台《南京市建筑设计导则(试行)》,结合南京特色风貌,指导城市建筑塑造良好的天际轮廓线,总体上呈现“近山低、远山高”的空间布局。通过划定城市特色意图区及空间要素,确定城市山水生态格局中具有决定性控制作用的关键区域和节点,进一步提出控制引导要求。

精心塑造城市山水特色

城市规划空间依山亲水。南京“山水城林”的空间特色别具一格,主城空间建设彰显一山(钟山)、一城(明城墙)、一江(长江)、一河(秦淮河)、一湖(玄武湖)特色,成为展示南京特色的 “名片”。中山大道沿线的民国文化特色组群、秦淮风光带城南传统文化特色组群、明故宫周边的明文化特色组群、学府路沿线大学校园特色组群和主城现代商业中心特色组群、主城内瑞干小型自然山水特色组群等,构成了城市整体空间。

城市建筑设计显山露水。南京入选国家首批城市设计试点城市,对城市格局、空间环境、建筑尺度和风貌进行精细化设计。全面建设海绵城市、高标准建成河西现代化国际性城市新中心。整体保护老城“龙蟠虎踞”的山水环境及“环套并置”的历代城市格局和宫城遗址。

交通道路与山水城市整体协调。以交通通道和河流水体为骨架,建立了全方位、立体化、大运量的交通运输网络,铁路、公路、水运、空运、管道五种运输方式齐全,持续增强区域集聚辐射力。

编制多层次城市设计做支撑。在最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中,组织开展了南京市总体城市设计工作,提出了“自然山水韵、古都文化魂、国际现代貌”的总体风貌特色定位,提出了“营城九法”为核心的城市空间管控与引导的思想方法,提出了特色地段的概念与管控。总体设计将重点强化“江河融汇”的地貌格局,提升滨水空间环境景观品质,构筑“城丘绿间”的城市形态,形成城镇组团与丘陵绿地空间相互嵌合、多心开敞的城市形态,同时从绿文景环、滨水绿脉、特色片区、景观路径、特色节点五个方面对中心城区城市特色进行整体塑造。此外,还组织编制了200多个片区城市设计、地段城市设计和地块城市设计,重点对滨水地区、山前地区、绿地公园等进行规划设计,从宏观到微观多层次进行城市山水特色塑造。

继承发扬城市山水文化

六朝胜迹,为国内仅有;明清遗存,可与北京媲美;民国风貌,国内独一无二。2012年,《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0-2020)》公布,旨在保持南京特有的古都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2018年,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有效保护与传承金陵刻经、南京云锦、南京金箔等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纳入国家、省、市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145种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法制化、系统化保护的角度,构筑了全市物质到非物质的全要素历史文化保护的内容框架,古都格局和环境风貌等关键历史文化要素得到重点保护,南京完整的历史文化保护体系基本形成。

南京非常尊重历史文化传承,力求对山水等自然资源背后的文化底蕴进行挖掘和传承。

凝练文化特色。通过对南京历史进行梳理,总结出南京“多层嵌套式的历史格局、跨江而治的城市空间形态、聚团化的历史遗存、多文化区形成的风貌特色”的文化特色。

构建文化承载体系。将城市空间结构分为山水文化特色区、古都文化特色区、名士文化特色区、都市文化特色区和文化轴线。其中,山水文化特色区是具有历史内涵的城市地区,鼓励这一特色内的文化设施建设,结合山水风光与文化内涵,提高公共空间品质。协同名城保护规划中对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风貌区的控制要求,充分保障古都文化特色区的公共性与可达,鼓励历史资源活利用。南京的科教和高校资源使得南京拥有文化上较强的造血功能,结合南京创新空间,构建城市未来的名士文化特色区,彰显未来南京创新名城的文化活力。依托核心商业务地区,构建具有现代都市气息,多种当文化共存的特色区。文化轴线则要体现空间环境与人特色、生态绿的和谐相融,组织好轴线的空间序列。

保护老城整体风貌。老城是南京历史文化的集中承载地,南京整体保护老城山水格局、历代都城城廓、历史轴线和街巷格局,保持老城“近墙低、远墙高;周边低、中心高;南部低、北部高”的总体空间形态。

建构文化景观空间网络。南京依托明城墙、护城河、历史轴线及老城其他特色道路和河道等,串联整合老城文物古迹、历史地段和山水资源,形成历史文化空间网络。历史文化遗产结合中心区、城市公园、旅游度假、纪念展览等功能布局,与现代城市功能相适应,并充分组织到各级公共活动系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