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山水城市|长江之上科技城 展开画卷看绵阳

发表时间:2019-01-26 来源:《中国生态文明》杂志

媒体印象:作为四川省第二大城市,绵阳不仅是科技之城,也是山水名城。涪江水抱山,淡烟乔木,一城山色半城湖。文化积淀丰厚,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科技文化源远流长。

专家点评:绵阳以保护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川西北重要水源涵养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区、重要的森林蓄积区为己任,以绿色为发展统领,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融入中国科技城和美丽绵阳建设,体现了政治责任感和生态智慧,是新兴工业城市中建设山水城市的典范。

绵阳古名“涪县”“绵州”,后因城址位于绵山之南而得名“绵阳”。幅员面积2.0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536.8万,辖5县3区1市,代管四川省政府科学城办事处。主城区建成区面积149.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38.1万。拥有2200多年的建城史,是诗仙李白的出生地、中国唯一的科技城。先后获得了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市、联合国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联合国环境规划基金会“杰出绿色生态城市”等“绿色”荣誉,还被评为四川省嘉陵江流域国家第二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山水相依 美丽画卷厚植绵州

绵阳是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先行先试区域,四川第二大城市和第二大经济体、成渝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素有“富乐之乡、西部硅谷”美誉。西北部面对四川盆地的首列山脉,为东北西南向的龙门山脉,海拔1000~3000多米;其西面的岷山山脉和北面的摩天岭山脉,海拔多在3000米以上。全市山区占61.0%,丘陵区占20.4%,平坝区占18.6%。绵阳是野外大熊猫主要栖息地之一,平武县是大熊猫分布最多的县,占全国野生大熊猫的1/5,省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赤狐、豹猫、毛冠鹿、沟牙鼯鼠、普通鸬鹚、中白鹭、中国林蛙等。市内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珙桐、红豆杉等12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水蕨、中国蕨等38种。生物多样性得到严格保护。

绵阳全域四季分明、气候温润。城区涪江、安昌江、芙蓉溪三江汇流,绵山、富乐山、西山、南山四山环抱,拥有水域面积5平方公里的三江湖和6平方公里的仙海湖,呈现出“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山水园林景象。徜徉在三江河畔,越王楼、铁牛广场、美丽三江尽收眼底。亲水栈道、游步道,层层叠叠的城市生态隔离带郁郁葱葱,纵横交错的通道和水系绿色长廊,营造出“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生动画卷。

人文绚烂 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绵阳是四川历史文化名城,是大九寨国际旅游环线和三国蜀道文化国际旅游线上的主要节点,拥有“北川羌城旅游区”国家级5A景区,药王谷、九皇山、七曲山大庙、报恩寺、窦圌山等13个国家级4A景区。嫘祖文化、大禹文化、三国蜀汉文化、李白文化、文昌文化等历史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羌族文化、白马藏族文化等民族文化特色鲜明,两弹城、亚洲最大风洞群蕴含的国防科技文化独具魅力,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铸就的感恩奋进文化感天动地,文昌庙会、雎水踩桥等大众文化活动源远流长。有以李白故里、翠云廊、富乐山、越王楼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景区,以北川老县城遗址、“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北川新县城为代表的“三基地一窗口”示范区,以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涪江六峡、小寨子沟为代表的自然生态景区,以仙海湖、罗浮山温泉为代表的休闲度假景区,以花城果乡、香草园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景区,以跃进路1958、芙蓉汉城、新北川“巴拿恰”为代表的特色街区。在四川省率先组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全国较早完成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280个(其中,国家级7个,省级43个,市级230个)。

生态良好 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绵阳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是川西北重要水源涵养地和“水塔”之一,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区、重要的森林蓄积区,自然禀赋得天独厚。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3.86%,城市绿地率达到36.7%,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1.52平方米,绿色发展指数居全省第1位。湿地面积达28913公顷,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42%,三江湖和让水河湿地公园成功获批国家湿地公园。已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省级自然保护区5个、县级自然保护区4个,国家级森林公园4个、省级森林公园5个、市级森林公园1个。大熊猫国家公园筹建工作正按国家、省有关要求稳步推进。

2017年,城区环境空气达标295天,达标天数比例为81.7%,同比上升4.5%;7个县(市)区环境空气平均达标率为88.3%。7个国控、省控水质监测断面优良水体比例为100%,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城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4%以上,城市水体优良。安州区、江油市土壤治理与修复示范项目稳步推进,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一般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为91%以上,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率为100%。城区1类、2类、3类功能区昼间、夜间噪声监测结果全部达标,全市道路交通噪声昼间质量状况等级为二级(较好)。

生态打底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一直以来,全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决策部署,坚持生态打底,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融入中国科技城和美丽绵阳建设各领域,坚定促进转型发展,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坚决守护绿水青山。

绵阳市严格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考核并逐年增加考核权重,在全国率先开展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生态离任审计试点,生态文明差异化考核纳入目标绩效考核,在西部率先推出《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指标体系》,在全省率先建立涪江流域生态补偿和水质超标资金扣缴制度,“绿色指挥棒”导向作用日益凸显。

全市以污染防治攻坚战为抓手,推进改革成果落地落实。以完善监测网络体系为基础,提升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水平。及时优化调整生态文明考核内容和比重,对县市区(园区)生态文明考核权重达到了16%以上。涪江流域水质超标资金扣缴和生态补偿制度基本实现全流域覆盖。开展了城区绿化、亮化、美化工程,积极推行大规模绿化绵州行动,让城区变景区,逐步实现了“推窗见绿、出门见景、小行见园”的目标。全市建成幸福美丽新村2012个,占行政村总数的61%以上,省级新农村示范县建设全覆盖。

坚持以绿色高端产业为支撑,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环境保护倒逼、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稳步增长效果明显,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增速9.1%全省第一位,全市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6.54%,居全国前列。科技进步综合水平指数、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达70.64%、58%。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分别达到54.1%、37.5%。累计认定军民融合企业321家,实现产值153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50%,居全国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