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生态文明城市的“温江样板”

发表时间:2014-11-05 来源:中国环境报

美丽温江,美丽创新

    英国城市社会学家霍华德曾在《明日的花园城市》中这样描述:一座城市就像一朵花、一株草或一只动物,它应该在成长的每一个阶段保持统一、和谐、完整。
  成都市温江区对此有着深刻的理解与体会:新型城镇化的改革浪潮翻涌,生态文明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一足,“花园城市”的梦想意义更加重大。

温江新建设带给人们新的感受

  “生态环境是温江区发展的生命线。”温江区决策者如是说。有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发展成果。近年来,温江区落实四川省委“三大发展战略”、“两个跨越”和成都市委“五大兴市战略”,以发展转型改善环境,以生态建设提升环境,以共创共享优化环境,努力打造建设生态文明的示范典型。
  抢抓“宜业宜居宜游”的卫星城建设机遇,温江区初步构建起绿色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模式,描绘出西部生态文明城市的美丽画卷。
   “内外”兼修卫星城与生态城一脉相承
  温江区位于成都平原腹心,成都七大卫星城之一,生态优美,经贸繁盛,人文荟萃,是国家首批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国家生态区、国际花园城市、联合国气候中和网络联盟成员,被确定为全国第三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区。
  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温江区,人们更愿意将她比作一位宛转蛾眉、温润典雅的美女。
  她有着美丽的“容颜”—— 金马河、江安河、杨柳河、清水河碧波荡漾,宛如玉带交织其中;20万亩花木园林在温江区全域绘就一幅色调浓烈、青翠宜人的画卷,10年间,温江区活立木总蓄积量翻了3番,森林覆盖率达20%,全区绿化面积达1145.5公顷,平原绿化率达90%以上,空气质量优良率连续5年达90%
  她更有动人的“内涵”——2007年,温江区从伦敦威斯敏特市政厅捧回了中国西部首个“国际花园城市”奖杯,获建设部颁发的“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10年,成为西部首个“国家生态区”;2011年,联合国授予温江“杰出绿色生态城市”称号;2013年,作为成都市唯一代表,获得“亚洲金旅奖大中华区最美乡村旅游目的地”称号。
  可以说,绿色生态,已经成为温江区一张靓丽的名片,成为这座城市带给人们最鲜明的记忆。时光荏苒,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这张名片正在注入更多新鲜的活力。
  2014年,温江区站了全新的起点,她被定位为成都市7大卫星城之一,将按照大城市的规模和标准建设。对于幅员较小的温江来说,建设卫星城意味着要更有效地突破发展的瓶颈,这无疑是一场高难度的挑战。然而,温江区却从中读出了机遇,那就是加快转型升级,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
  宜业宜居宜游的国际化卫星城,这是温江区的战略目标,也是“生态立区、生态兴区、生态优区”理念的一脉相承。温江人这样解读彼此的关系:温江区要在全球范围内汇聚生产要素,构建起一个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真正成就高度开放、紧密融入世界的现代化;要着力在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上做文章,做到规划站位高、策划定位高、建设标准高,力争个个是精品、件件是标杆;宜业才能宜居,加之优美的生态环境和城乡形态,要建成一个高层次、国际化的都市型休闲旅游度假胜地。 
    绿色转型 着力构建生态建设保障体系
  在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过程中,以科学规划为龙头和基础,将生态发展科学规划作为温江区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核心。聘请国内外规划专家,结合温江实际情况,先后编制出台了《温江区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建设规划》、《温江区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温江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等多项规划文本,构建了近期、中期、远期等不同完成时限、涵盖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重点的、完备的生态保护规划体系。
  温江区对大气治理、水环境污染防治、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生态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环保系统自身能力建设等八大重点工程49个项目,投资概算总计52亿元。启动围绕生态环境、产业结构、生态文明制度等六大方面的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和重点项目34个,投资共108亿元。
  以全国首批生态红线划定试点区为契机,温江区于2013年底启动了生态红线划定工作,制定温江区生态红线划定方案及管控措施,明确生态保护目标与重点,促进城市生态系统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开展城市生态资产价值评估,通过对区域内河流、土壤、大气、林地、物种等生态系统总服务价值的调查、评估,提出生态系统的发展方向,构建城市生态资产的核算体系和生态效益指标体系。
  多机制并重建立绿色保障体系。温江区将环保工作纳入全区重大决策和重要工作部署,实行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由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年终考核实行“一票否决”的 “绿色考核”机制。以全区各镇(街)专职环保员为基础,建立村(社区)环保协管员制度,实现环保监管全域覆盖的基层环保监管工作体系。同时,聘请50名市、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热心支持环保事业的市民担任特邀环保监督员,发挥社会力量,形成社会监督机制。分类划定绿色生态保护区,建立重点开发、优化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等分类保护机制,实现绿色保护规范化和制度化的绿色生态区保护制度。加大财政投入,鼓励民间资金参与生态环境建设,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良性投入机制。近年来,温江区已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6亿元、吸纳社会资金50亿元,全面改善了生态环境质量。
  位居成都上风上水之地的温江区,是中心城区的天然生态屏障,有“都市绿肺”之美誉。她以生态为亮点、国际花园城市为品牌,前瞻性的把握住城市发展功能定位,明确打造“宜业宜居宜游的国际化卫星城”,是大都市区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2013年,温江区荣获全国首批智慧城市试点区县,标志着温江区正式跨入智慧城市建设时代。按照规划,到202012月,将建成政务效能全国领先、民生服务全国一流、智慧产业全国尖端的智慧城市,真正将温江建设成为集合“智慧政务”、“智慧产业”和“智慧民生”的“三智合一”现代生态新区。温江区正在成为高科技成都乃至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增长极、发力点,在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城市的时代使命之下加速前行。 
    规划为先 构建产业生态体系
  与东部沿海发达城市相比,西部城市求发展的愿望更加强烈,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之间的关系,不走“寻常路”显得尤为重要。
  在温江人看来,这两者之间并不矛盾,用事实说话,温江区“生态立区”的坚定战略背后,是连续多年蝉联“四川省十强县”、“西部百强县”的卓越成就,“金温江”的美誉更加光彩。
  “抓生态环境就是抓生产力、抓生态环境就是抓发展,坚持绿色转型,必须着力构建产业生态体系。”温江区主要领导说,着眼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坚定不移走“高端化、生态型、内涵式”发展道路,建立有利于生态平衡、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态产业结构和健康增长方式。近年来,温江区绿色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模式初步构建,城在林中、林在城中、鸟语花香的城市美景尽显,绿色生态成为了当地的靓丽名片。
  值得强调的是,温江区并不是对三次产业进行简单的舍弃,而是进行了一番“解剖”后,分别为它们找到了路径,即全面推行“农业原生态、工业可循环、三产可持续”的发展战略,加快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撑、都市农业为基础的现代经济体系。
  具体来说,工业方面,坚持优化增量、提升存量、淘汰落后的思路,坚决清退闲置、污染、高能耗的项目,着力推进三次产业由数量向质量转变、由外延向内涵发展。全面提高环保准入门槛,严格环境评估,对项目准入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度,将不符合产业导向、易造成环境污染、技术水平低的企业拒之门外。积极开展“五小”企业、“三高两低”行业和农村面源污染的专项整治,3年来,温江区投资数亿元,依法取缔、关停和搬迁34家污染企业,治理68家企业,关闭养殖场千余户,有效减少了工业能耗、环境污染。落后产能的加快退出,促进了节能减排,并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腾出了新的空间。
  同时,坚持以信息化为带动,着力构建食品饮料、生物制药、电子信息三大工业产业集群,实体经济支撑强劲;服务业方面,紧紧抓住现代服务业综合改革试验区机遇,着力构建高端商务、文化创意、医疗健康、运动休闲、生态旅游五大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农业方面,发挥15万亩花木产业的生态本底作用,大力发展欣赏型都市农业,成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建成有机农业示范基地。
  在此基础上,创新实施产城一体的组团开发模式,组团了科技产业新城、现代服务业新城、生态旅游新城三大新城,全面整合经济资源、土地资源、科技资源以及政府管理资源。目前,三大新城已集中了温江区90%以上的投资,重塑温江经济版图的同时,经济、生态和社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调节能力得以大幅提升。
  随着成都市“三圈一体”战略的实施,温江区坚持“产城一体”的发展理念,建立了以现代服务业为龙头带动的产业规划体系,形成了“一核(光华百亿商圈)、四轴(光华大道、芙蓉大道、成青快速、温泉大道)、五组团(高端商务、文化创意、医疗健康、休闲运动、生态旅游)”的产业发展格局。其中,现代服务业产业新城的光华百亿商圈、成都国际医学城已纳入成都市服务业重点集聚区发展。 
温江区先后引进453个服务业项目,其中,重大产业36个,总投资额293.22亿元。世界50033个项目全面建设。珠江新城国际、(中国)台湾新光三越百货、新加坡丰隆城市综合体;和记黄埔、恒大地产、万科地产等55个房地产安营扎寨。全区服务业从业人数达13.5万人,超过全区就业总人数的60%。已建成楼宇405万平方米,未来两年还将新增790万平方米。
  数字的连串飘红,恰如一串坚实的脚步,让温江区向打造国际卫星城、奔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又迈进一步。
  以人为本烙下生态文化闪光印记
  纵观国内外,实践证明,一座城市迈向生态文明的每一个脚印,都能折射出生态文化和人文关怀的闪光印记。
  温江区深知,不是植树造林就能当好“绿色明星”,奥秘在于让一套综合的社会生态体系活跃起来,核心是要实现人与城的和谐共处,提升人的生态素养,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
  20105月,温江区在成都市率先启动“绿道网络”建设,用自行车道串联起全区15万亩花木和3条河岸景观带,形成绵延180公里的风景线。
  表面上看,这是一道美好景观,或是一个旅游产业,实际上,正是取决于低碳出行的生活方式。“大力提倡低碳的价值理念和生活方式,着力培育市民的低碳意识和低碳行为。”温江区相关负责人说,通过这些方式,更好地营造出人人建设生态、人人保护生态、人人享受生态的社会氛围。
  这只是温江区培育繁荣发展生态文化的一个缩影。 
    围绕百姓生态文明意识提升,温江区坚持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社会建设的始终,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生态文化建设,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和生态科普活动。推进设立“生态文明日” 的实施方案,并面向社会公开征集设立具体日期的建议意见。编制生态文明教育课本,开设中小学生态教育课程和电视宣传专栏,倡导成立“温江生态文明协会”,募集“温江生态文明基金”,着力培育市民的生态文明意识、低碳出行意识,营造人人建设生态、保护生态、享受生态的社会氛围。在培育群众环保意识的同时,积极开展校地合作,发挥本地高校的教育、科研、人才资源优势,与四川农业大学展开全面合作,区政府与川农大签订了合作协议,将组建“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西南研究院”,建立面向生态文明研究领域的开放性科学研究与交流平台,打造高水平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平台,培养生态文明建设优秀人才。
  近年来,温江区实施“全民健康计划”,更借鉴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HDI)建立全区群众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全面提升群众的知识水平和文明素养。
  全面深化“十分钟文化圈”建设,全民阅读、“百姓故事会”、“社区文化大课堂”、“艺术进家庭”等文化惠民活动全面展开,并实施了区文化艺术中心、博物馆、文化广场等大型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区域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让公益性文化事业健康发展。
  更为重要的是,温江区始终把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贯穿于各项工作之中,努力构建共创共享的发展格局。当前的温江,城乡一体的住房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城乡社保体系实现全覆盖,在全市率先实现义务教育、中职教育“零收费”,在四川省率先开展国家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在全国率先探索基本医疗保险“可选择”门诊统筹……
  正是这一件件民生工程的完成、覆盖和率先探索,给了温江滋润、从容的生活节奏,也给了温江区打造西部生态文明城市样板的信心和底气。
  近年来,随着温江区生态环境建设的不断深入,“城在林中、林在城中、林城相融”的总体生态格局初步呈现,一年四季鲜花盛开的国际花园城市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以优美乡镇、生态园区、生态村、绿色社区、绿色学校、工业生态园区等为基础的生态细胞工程已达1436个。围绕金马河、杨柳河、江安河为重点开展的沿河景观打造、生态修复及沿河生态走廊建设工程等全流域综合整治,业已恢复河渠原生态风貌。
  从城市功能分区、产业选择、建筑设计、绿化配套等方面强化噪音源头控制。温江区对建筑工地、娱乐行业等开展专项治理,最大限度降低噪声污染,实施城市宁静工程,保持温江幽雅宁静的城市特质。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深入开展“六乱”治理,全面推进城乡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资源化综合利用,生活垃圾实现日产日清、集中收集、无害化处置达到100%,极大地改善了城乡环境面貌。2010年,温江区获准加入“联合国气候中和网络”,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16个先锋城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