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审旗生态文明建设“提速”

发表时间:2014-12-02 来源:鄂尔多斯日报
    喝上放心的水,呼吸新鲜的空气,感受宜人的环境,成为乌审旗老百姓最朴实而真挚的愿望。随着乌审旗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一边是经济的高速发展,一边是环境保护的迫切需求,如何寻求发展和保护环境之间的平衡?必须以制度为突破口,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在乌审旗,这样的制度探索已起步。近年来,乌审旗围绕实现“建设更加美丽富饶的绿色乌审”发展目标,提出用1%的工业用地、换取99%的生态治理和保护成果,着力构建生态经济体系、生态环境体系、生态文化体系、生态社会体系,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保障举措。
    强化政策保障。乌审旗先后制定出台了《林木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决定》、《关于深化改革加快林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农牧业经济三区发展规划》、《生态自然恢复区整体搬迁工作实施方案》、《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10—2020年)》等一系列政策,委托中国环科院编制《乌审旗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规划》、《要素制约下的工业发展环境保护规划》等,为全旗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顺利推进提供了政策保障。
    坚持制度创新。上世纪80年代,乌审旗就率先推行了集体林木划拨到户、小流域治理承包到户、“五荒”治理拍卖到户,实行两权分离,分户治理经营;之后又相继出台“个体、集体、国家一齐上,以个体为主”、“谁造谁有、合造共有、长期不变、允许继承”等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基本政策制度;实施“掏钱买活树”机制,对符合条件的“五荒地”承包户在围封设施、苗条、籽种等方面给予适当补助,验收合格后一次性以奖代投1—5万元。通过以上制度创新,充分调动了农牧民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性,民营治沙造林加快推进。据测算,农牧民来自林沙产业的收入达2300元,占纯收入的23%。
    加大资金投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农牧民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资金渠道进一步拓宽、资金规模不断扩大。2006年以来,已累计投入生态建设资金20多亿元,启动实施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等一系列国家重点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
    强化生态保护。严格执行禁牧休牧和补贴制度,认真落实草原生态奖补机制,积极探索集约化草原牧业发展之路。严格落实用水总量、用水效率、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执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水资源合理利用。高度重视环境保护,持续加大环保执法力度,整旗整体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国际国内双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