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示范区 成都为何脱颖而出?

发表时间:2014-08-22 来源:成都日报 
    “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级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被誉为“天府之国”的成都有很多殊荣。昨日,又一个好消息从北京传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第一批)的通知》,成都再受青睐,成为全国首批55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之一。
    从去年12月22日启动申报工作开始,历时半年,《成都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反复征求各地专家意见,经过60多稿修改……成都最终脱颖而出与背后的努力密不可分。为什么“示范区”能落户成都?成都的优势在哪里?示范区建设迈开步伐后,会给成都带来怎样的变化?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接受本报记者独家采访,为大家揭秘了成都何以成为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背后故事,勾画出未来成都“示范区”的建设蓝图。
    一问:
    成都优势何在?
    自然环境得天独厚
    公元前250年,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道法自然、人水和谐”。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担负起四川盆地中西部地区7市(地)36县(市、区)1003万余亩农田的灌溉任务,灌区规模居全国之冠,成为世界最佳水资源利用的典范,获得国际水利工程遗产奖。
    传承都江堰水利工程“逐水而居、治水而利、因水而兴”的历史,秉承新时代“因水而建、因水而荣”的理念,从1992年起,成都在水生态文明建设中就取得了一系列骄人成绩。近年来,持续开展的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先后对62条小流域、21条主要河道深入治理,加快建设大量湿地景观,基本营造出“绿意盎然、水韵悠长”的城乡风貌景观。作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有岷江、沱江两大水系贯穿,由“山、水、田、林”形成的生态本底也得天独厚。
    探索实践先行先试
    从调迁规模工业企业,关闭小水泥、小火电、小石灰窑、小煤矿,彻底退出采煤和烟花爆竹行业,到推进国家首批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建设、推进大型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建设、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示范,再到56公里200米生态带、356公顷防护林、1008公顷开敞绿地、1734公顷农林苗木园区、142公里健康绿道的建成……“山、水、田、林”的生态本底得到有效保护,这些探索与实践,显示了成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和工作力度。自《成都21世纪议程——成都可持续发展白皮书》开启成都可持续发展新篇章以来,成都先后出台了《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生态市的意见》《成都市建设低碳城市工作方案》《成都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成都市大气污染防治管理规定》《成都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试行)》《成都市餐厨垃圾管理办法》《成都市建筑垃圾处置管理条例实施办法》《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实施意见》《成都市工业企业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和印染行业结构调整工作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法规。特别是2012年颁布实施的《成都市环城生态区保护条例》,创造性地在城市近郊设立生态隔离区,更是在国内首创以立法形式保护城市生态。在政策法规与体制机制领域的创新,成都也作出了有益探索。
    二问:成都“示范区”未来会怎样?
    低碳、集约、绿色发展
    作为国内55个第一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地区之一,成都的未来会怎样?成都“示范区”的定位为西部特大型中心城市转型发展引领区、全国城乡统筹生态文明制度创新区、长江流域经济带水生态文明典范区,实现低碳、集约、绿色发展。力争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基本形成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空间开发格局,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生态本底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覆盖全社会的生态文化体系基本建立,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成都模式”。
    以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全方位融合发展
    ——坚持融合发展,领先发展是成都“示范区”未来建设的基本要求之一。生态文明建设将被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成都将以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融合发展,探索“五位一体”的科学发展路径,以生态文明建设确保成都在西部地区的领先优势。
    ——坚持尊重规律,顺应自然,则是以把握发展规律、尊重自然为前提,充分考虑成都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所处的发展阶段特征,使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能支撑、环境可容纳、生态受保护的基础上,秉承“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促进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的和谐发展。
    ——坚持改革创新,先行先试。成都将以更大的勇气、魄力和智慧全面深化改革,深入推进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形成转型发展的倒逼机制、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驱动机制,强化责任约束机制,充分释放改革红利。
    ——坚持政府推动,市场主导。成都将更加突出政府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决策引领作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全社会监督作用,增强生态文明的公众自觉意识,塑造新型生态人格。
    5年打造“成都模式”
    经济发展质量明显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水平明显提升、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生态文化体系基本形成、体制机制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成都“示范区”力争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成都模式”。
    ——经济发展质量明显提高。产业转型升级效果明显,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成功实现由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人民群众。
    ——资源能源利用水平明显提升。资源、能源消费总量合理控制,能源消费结构优化,资源综合利用、回收利用、循环利用水平提升,资源产出效率明显提高,资源利用方式明显转变。
    ——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生态修复工作扎实推进,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大气、水、土壤、农村面源等污染治理工作取得新成效,防灾减灾体系初步建成。
    ——生态文化体系基本形成。生态文明科普宣传、公共教育和专业培训等工作全面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公众参与度明显提高,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深入人心,水生态文明特色彰显。
    ——体制机制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生态文明建设的法规政策体系基本建立,生态文明在“多规融合”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在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干部绩效考核中的重要性和约束力明显提升。
    专家观点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陈国阶:
    只有每个个体文明水平提高
   “生态文明”才能达到新高度
    成都地处亚热带,有较好的自然禀赋,具有平原、丘陵、低山、中山、高山等多种地貌类型,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功能区、生物多样性中心、世界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地、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风光名胜区等集中分布区,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近年来,在自然文化遗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保护、生态景观建设、绿化廊道建设、生态红线制定与划定、环境污染治理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特别是生态市建设行动早、起点高,已在全省率先建成一批国家级生态县(区),是全国公认的宜居城市。同时,通过多年的发展,成都的经济社会和民生事业建设水平已在西部地区处于领先地位,国际影响日益扩大,各方面都具备了较好的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基础和条件,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示范性,是专家组评审时一致推荐的城市。
    从目前的情况看,成都也存在着大气汚染、水环境污染等方面的问题和困难,应充分认识解决这些问题的艰巨性。要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首先要在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淘汰落后、污染产业上下功夫。有得就有失,要舍得放弃污染型产业、企业的准入或续建。要千方百计加大对大气污染、水污染的治理,强化汽车、建筑工地等技术改造和管理。千方百计争取增加城市河流生态流量。我呼吁,成都市近年人口激增,应按人口增加比例增加分配给成都市的水资源量。
    生态文明建设说到底是人的文明、人与自然的文明、人与人之间的文明,应该是工业文明以后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牵涉到每一个老百姓。每个人都是生态文明的建设者和受益人。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一定要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不仅是个体文化、文明素质的提高,也包含着一个地区、一个群体文明素质的提高,只有每个个体的文明水平提高了,社会中的“不文明”被彻底摒弃,“生态文明”才能达到建设的新高度。
    中国社会科学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庄贵阳:
    借示范区建设平台
    加快经济社会转型发展
    创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革,无论是对于持续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和助推经济转型升级,还是提升发展质量和提高人的文明素质,都将产生深刻深远的影响。成都是中西部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始终将生态涵养和保护的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将自然禀赋与人工保护有机结合,初步构建起以龙泉山、龙门山、环城生态区以及岷江、沱江两大水系为骨架的生态安全格局,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近年来,成都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节能减排工作为抓手,积极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强资源回收综合利用,加强生态系统建设与保护,扎实推进大气和水环境综合整治,在探索和践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成都成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是荣耀,更是责任。既然是“先行”,就需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做好排头兵。即使要摸着石头过河,也要趟出一条新路,而且是可行、可复制的新路。借助国家先行示范区的平台,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成都缓解“城市病”,加快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且对于带动整个西部地区科学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成都一定要凝聚转型意识,将生态文明的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要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发展成效;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设定并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要突出抓好大气污染防治,健全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参与的治污新机制;要积极推动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和重点单位节能减排,加快制定和完善配套政策措施;要加快构建生态安全屏障,推进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尽快出台成都市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