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光耀同志在杭州年会暨中国生态文明论坛上的讲话
发表时间:2013-12-24
来源: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
近年来,杭州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践行“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实施“环境立市”战略,着力推进“山川秀美、环境健康、城乡宜居、发展绿色、人文厚泽、生活幸福”的“美丽杭州”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格局。先后获得国际花园城市、联合国人居奖、中国十佳宜居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文明城市等多项荣誉。
一、注重制度创新,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
我们坚持先行先试,积极创新体制机制,制定完善相关制度和措施,有效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一是健全生态文明保障机制。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市直部门、区县(市)政府参加的杭州市国家生态文明试点市暨生态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将“美丽杭州”建设、国家生态市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工作一并纳入其中,实行统一领导。并建立健全了生态建设的目标责任制和督察、考核机制,首创性地开展乡镇交界断面考核,激发最基层政府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二是创新市域生态补偿机制。2005年我市率先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补偿金额与河流交界断面水质、大气环境质量、当地政府环保业绩等挂钩,全市累计投入25.7亿元专项资金用于生态保护以奖代补。各区县(市)也相继建立生态补偿政策,成为全国第一个构建起省、市、县三位一体的生态补偿机制的地区。
三是创新环境公共管理模式。首创城区生态环保“联街结社”共建模式,实行协管员“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创新环境执法体系设计,采取交叉执法、告知执法、即时执法、公开执法、上下联动执法、有奖举报执法、在线监测执法、邀请信访投诉人联动执法等八大执法手段强化执法。四是推行公共平台排污权交易体系。出台《杭州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成立杭州市排污权交易中心,启动刷卡排污试点智能卡监控管理平台,建立规范的排污权交易机制,开展排污权有偿出让及排污权交易试点,交易收益专用于环境质量改善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二、注重转型升级,推进生态型经济发展
近年来,我们深入实施创新强市战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进经济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基本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和以低碳产业体系为核心的经济结构。一是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加快实施产业生态化战略,以十大产业为重点,建设由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现代生态农业等组成的城市生态经济系统。2012年文化创意、旅游休闲、金融服务、电子商务、信息软件等十大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5%。建设工业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发展低碳发展模式企业,建立生态化的示范产业园区,加快发展休闲产业、养老产业、运动产业和旅游观光产业,实现生态经济化。二是注重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推动轻纺、制笔、食品饮料等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推进优势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应用。切实强化节能减排减碳硬约束,推行清洁生产,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重点实施淘汰落后产能三年行动计划。能源利用效率处于全国全省领先水平。2012年,全市万元GDP能耗为0.54吨标准煤,能耗降幅达到6.8%,位居全省首位。三是强化科技创新驱动。把科技创新作为城市新一轮发展的主动力,出台“科技创新30条”,积极推动科技与经济、科技与金融、科技与文化紧密结合,2012年全市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88%;发明专利授权量连续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1位,副省级城市第2位。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达24.6%,高新技术产业销售产值占工业比重达27.2%。
三、注重污染防治,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
我们坚持预防为主,加强综合治理,重点解决影响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强化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治,实施一系列重大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一是实施大气复合污染防治。推进能源结构调整,通过关、停、转、迁等措施,今年主城区将基本建成“无燃煤区”。深化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推进高污染车淘汰、机动车环保分类标志管理,加强油气综合回收治理,提升油品质量,开展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推进主城区绿色运输。强化工业企业大气污染防治,结合主体功能区划、环境功能区划和大气环境质量现状,实施差别化的区域产业准入规定,全市所有热电企业完成脱硫除尘改造任务。加强城市扬尘和农村秸秆焚烧污染控制。深化餐饮油烟治理及监管。加强大气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建立大气环境质量监测预警机制。二是加强水污染综合防治。推进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整治工程,完成饮用水水源达标区创建,建立水质自动监测站,集中解决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污染问题。减少工业污水排放,深 化重污染高耗能行业整治,对印染、造纸、化工和节能灯等行业开展专项综合整治。加大污水管网系统建设和截污纳管工作,完善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施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污水处理能力达到278.6万吨/日,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3.6%。围绕“水清、流畅、岸绿、景美、宜居、繁荣”的目标,全面推进市区河道综保和城市内河水质改善三年行动计划,开展西湖、西溪、运河等河流生态修复工程和沿河景观建设工程,西湖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西溪湿地成为中国第一座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湿地公园,运河及其两岸成了名副其实的城中绿带、生态走廊。深化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作,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7.5%,桐庐县在全国率先实现全县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强化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改善农村河道水环境,恢复河道自然生态功能。三是深入开展重金属、危险废物及土壤污染等防治工作。深入推广垃圾分类、清洁直运,探索厨余垃圾发电、生化处理等措施,加强垃圾焚烧厂飞灰处理,推进城市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建成并运行“危险废物动态监管系统”,危险废物管理走上规范化、信息化管理轨道。实施土壤污染源头综合治理,建立“涉重企业”重点防控监管制度。推进污泥无害化处置,严格污泥处理处置全过程监管,加强辐射污染防治,妥善处置铬渣堆存等历史遗留问题。建立化工、制药、农药、重金属等行业企业搬迁后原址土壤收储污染评估制度,严格实行住宅土地土壤检测。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四、注重生态保护,构建群众满意的人居环境
山水自然之美是杭州最显著的特色,也是生活品质的题中之义。
我们坚持保护与修复并重,传承发展好自然资源,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安全格局。一是着力修复和完善“一屏六带多廊多点”。以西部山区和千岛湖湿地为重点,建设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区,形成杭州生态安全整体架构;以杭州市区周边的自然生态系统为载体,推进六条生态带的保护与建设;重点建设钱塘江、苕溪、运河等主要水系河流为主体的蓝色生态廊道和以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铁路为主要通道的绿色生态廊道;以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旅游度假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湿地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等生态保护地为载体,保育关键生态节点。二是加强城市森林绿化建设,打造生态林、产业林、景观林“三林共建”的城市森林体系。2012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4.67%。同时,按照严把绿化规划关、严守人均指标线、严格执行“绿线”制度、严守绿化养护责任的“四严”要求,加强城区绿化工作。积极营造“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人居环境。目前,全市已拥有2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8个国家森林公园。三是推进“三江两岸”生态景观和美丽乡村建设。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三江绵延,是杭州和浙江的“母亲河”,2011年5月我们全面启动“三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工程,对“三江”流域主干流及其主要支流沿线231公里的可视范围进行全面综合整治,绘就现实版“富春山居图”。同时,以中心村、精品村、特色村、风情小镇创建为载体,深化“美丽乡村”建设。每年安排10亿元资金,在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养殖业污染物处理等12个重点领域开展50个项目试点,推动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覆盖率接近100%。建成“全球500佳村”1个、亚太环境保护协会命名“中国绿色村庄”1个。
五、注重低碳发展,培育健康文明的生活风尚
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由社会结构、社会过程和社会成员的行为模式共同导致的社会问题。近年来,我们着力构建多层次的生态文明全民行动体系,提高市民生态文明素质。一是倡导绿色出行,打造低碳交通。杭州在全国率先推出“免费单车”,目前已有服务点3000个、公共自行车6.98万辆,日均租用量27.14万人次,成为全球最大的公共自行车服务城市。据测算,杭州公共自行车系统每年可节约燃油7500吨,减排二氧化碳23897吨。同时,坚持“公交优先”战略,构建地铁、公交车、出租车、公共自行车、水上巴士“五位一体”大公交体系,打造公交“零换乘”城市。二是倡导绿色消费,打造低碳生活。强化低碳意识和低碳理念,推动形成低碳生活方式,通过向公众普及低碳知识,开展低碳生活体验,向家庭分发《低碳生活指导手册》,鼓励多步行、骑自行车、选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积极参与节电、节水、节约能源资源等活动,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处理等,目前已有1318个生活小区、近70万户家庭参与,占主城区生活小区总数的93.6%。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2009年起实施垃圾清洁直运,确立了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一竿子到底”的垃圾处理模式,主城区覆盖率100%,被推荐为住建部科技示范工程。建成全球第一家低碳科技馆(即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和一批生态文化基地。制定并实施生态文明建设道德规范,如今,绿色消费、低碳生活逐渐成为杭州市民的自觉行动。三是推广绿色理念,打造低碳社会。组织开展了“多绿创建”、“保护母亲河”、“环保同行、绿色共护”生态保护活动和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加强民间环保组织
和志愿者队伍建设,建立了20余个社区环保服务站。全市组织开展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医院等创建活动,已累计建成绿色学校301所、绿色社区228个、绿色工地1094个、绿色医院80家、绿色家庭397户。“十二五”期间,杭州将推进低碳市场化机制建设,筹建低碳产业创业基金,开展低碳家庭和低碳社区的试点工作,使杭州低碳生活风尚的树立、低碳社会的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杭州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城市的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也深知,生态文明建设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杭州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任务十分繁重。生态环境面临较大压力:“灰霾现象”日益突出,城区河道水质不高,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滞缓,高耗能产业比重仍然较高,高技术产业占比仍然偏低等。针对以上问题,下一步,我们将更加扎实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围绕“一个目标”,突出“两个重点”,深入实施“九大行动”。“一个目标”即建设山清水秀、天蓝地净、绿色低碳、宜居舒适、道法自然、幸福和谐的“美丽杭州”;“两个重点”即群众最为关心的“清水治污”和“大气整治”两项重点工作;“九大行动”即功能布局优化行动、生态保育修复行动、环境质量改善行动、城乡建设提质行动、产业转型升级行动、节能减排低碳行动、绿色生态示范行动、人文传承弘扬行动、公共服务提升行动。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是实现永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我们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部署,学习总结兄弟城市先进做法,更加扎实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创造更加优美的人居环境,绘就“美丽杭州”的幸福画卷,努力使杭州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样本。
(张鸿铭同志为中共杭州市委书记、代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