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春云总顾问在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第二届(珠海)年会上的致辞
发表时间:2012-12-06
来源: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
坚持科学发展 推进生态文明
——在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第二届(珠海)年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总顾问 姜春云
(2012年12月1日)
同志们,朋友们:
在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形势下,我们举行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第二届年会,正当其时。本次年会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回顾总结一年来的工作,提出下一年的工作任务,围绕“生态文明 重在践行”着重就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有深度的研讨,意义重大。首先,我向参加本次年会的全体代表致以亲切问候!向为年会提供大力支持的环境保护部、广东省人民政府和珠海市委市政府表示诚挚的谢意!
刚刚胜利闭幕的党的十八大,是党的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重要会议。11月17日,中央政治局就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作出了部署,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就是认真学习宣传和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并对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我们生态文明研促会要认真贯彻落实。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这些新的理念、观点、思路和布局,充分表明了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战略位置的认识和如何建设生态文明的思考,在不断深化、提升和完善,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重大发展。既对指导和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也必将对全球破解环境危机、发展不可持续困局,产生积极的影响。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并贯彻落实到研促会的日常工作中。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不断以先进代替落后的社会变革史。从原始文明到农业文明,再到工业文明,每一次的文明转型都是革命性、历史性的进步。尽管农业文明奠定了人类文明的基础,所形成的许多先进文化至今仍在影响着人类社会生活,但其“被动适应”的落后理念和生产方式,必然被以“主动适应”为特征的工业文明所代替。工业文明主导的工业化,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创造了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和巨大物质文化财富,相对于农业文明,是历史性的进步。但是不可否认,传统工业文明的极端逐利性、贪婪性,为加速财富积累、资本膨胀而不惜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理念和行为方式,对人类生存环境和地球生物圈带来了极为严重的破坏,其局限性和致命弱点昭然若揭。人类反思工业文明负效应的沉痛教训,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可持续为主要特征的生态文明应运而生。
生态文明在继承发扬工业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以更新、更高、更科学的发展理念和方式,顺应了自然、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逐渐取代相形见绌的传统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当今最高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明的一次质的升华和飞跃,而且是一个时代的概念,已成为指引人类破解环境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走向光辉灿烂未来的灯塔。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和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要有效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和任务要求,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许多难题需要破解。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地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综观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政积极倡导、推动下,经过各级各行各业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明显增强,一批生态文明建设先进市县乡镇和单位脱颖而出,并创造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但是必须看到,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离党和人民的期望还有比较大的差距。以GDP论英雄、以过大的生态环境代价换取经济高增长的观点和做法,在一些地方和干部中仍然存在;有悖于科学发展、生态文明的种种理念、观点、发展方式、消费方式和体制机制有待破除和转变。对此,我们生态文明研促会应当更加自觉地协助党政领导机关,集中民智民力,拿出具体行动,通过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较快较好地加以解决。
正反两方面的实践证明,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各级各行各业进一步厘清和明晰以下若干带根本性、创新性的理念、观点和认识。
一是生态基础论。世界上一切文明的根基是生态文明。“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人类是大自然孕育并依附于自然环境而生存发展的高级生物,尊重、保护大自然就是尊重、保护人类自身,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大自然破坏了,环境破坏了,人的生存都难以为继,还谈什么发展?!
二是人与自然和谐论。人类是自然界的一员,是在地球生命演化过程中较晚时期产生的,是生物界中的晚辈。人类与自然万物之间是协同进化、相互依存的平等伙伴关系,而决不是什么主宰被主宰、统治被统治、征服被征服的关系。自然界的所有物种,也都有其生存权、发展权,任何侵犯其它生物生存发展权的行为都是非理的、不道德的,都应当制止。人类作为有思想和高智商的“万物之灵”,应当承担起关爱、呵护、引导和保障自然万物友好相处、和谐共生、生生不息、均衡有序发展的责任。
三是资源有限论。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理所当然,但一定要取之有度,不可超越自然和环境的承载力和再生能力。自然资源(包括环境)、特别是亿万年形成的一次性资源是有限的,即便是可再生资源也并非是无限的。人类的发展必须考虑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的有限性,不可肆意妄行。否则,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倡导并坚持资源节约、高效、循环利用,力求效益最大化、消耗最低化、对环境影响最小化。
四是方式转变论。源于西方工业化国家以高消耗、高排放、重污染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发展方式和奢侈过度消费方式,延续了近3个世纪,其突出的负效应是导致生态退化、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发展不可持续。转变非理性发展方式和消费方式,代之以高效低耗低排放的发展方式和合理适当消费方式,是当今破解环境危机、步入发展与环境良性循环、提高民众幸福指数的必由之路和根本途径。国内外的实践证明,哪里自觉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由主要追求数量的扩张到主要追求质量效益提高的转变,创新“竞争优势”,哪里就赢得了战略主动、赢得了未来、赢得了一切;反之,迟迟不下决心实行这一战略性转变,仍然因袭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则无一不陷入“停滞不前”或坠入“中等收入陷阱”的被动境地。对一个国家、地区和社会单位而言,转不转变陈旧落后的发展和消费方式,是一个关乎兴衰成败、生死攸关的大问题。
五是新型生产力论。“环境也是生产力”。“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实践证明,哪里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环境,国内外的生产要素--人财物力就会源源不断地流向、聚集到那里,其经济社会发展也就会增添新的生机活力,即所谓“洼地效应”。同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破解工业文明自身不可能克服的弱点、弊端,将发展纳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轨道,使被束缚和废弃的生产潜能得以释放,形成新的产业和增长点,是社会生产力的一次新的解放和发展。在生态文明理念引导下形成的“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其所产生的是一种绿色、低碳、高效、低耗、无公害的新型优质生产力,是符合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更高层次的生产力。有些人认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转变发展方式会妨害经济发展,不如按传统理念和方式行事来得快,更能彰显政绩。这是一种认识误区和谬论,应予纠正。
六是休养生息论。人类病弱体衰了要休养康复,自然生态系统亦不例外。几千年、特别是几百年来,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肆意掠夺,时下的大自然已是疲惫不堪、元气大伤、功能减退,亟需休养生息。实践反复证明,在不影响人类正常生产消费的条件下,实行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草原封育和休耕(轮耕)、休牧(轮牧)、休渔、休水等,让自然生态休养生息,其生态、经济、社会、民生效益倍增,是修复自然生态、拯救地球生物圈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条成本最低、见效最快、成效最佳的捷径。要摒弃“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急功近利行为,代之以“养鸡繁蛋”、“聚泽养鱼”的可持续发展作为。让自然生态适当休养生息,实乃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发展与环境双赢的高明战略之举。
七是道德准则论。大自然孕育、抚养了人类,人类应当知恩图报,而不可忘恩负义,更不可恩将仇报——征服、掠夺自然。同时,人类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必须遵循“人际公平、国际公平、代际公平”的道德准则,决不可侵犯属于他人、他国和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权益。这既是纠正长期以来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国与国、当代人与后代人关系问题上种种不公平、非正义行为的准则,也是化解种种社会矛盾、国际矛盾、构建和谐世界的要害和保障。一切违背人类生态道德的行为,都应受到谴责、抨击和阻止。
八是政策法规导向论。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政策引导和法律保障。我国生态治理与环境保护所取得的成绩,与一系列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出台和实施是分不开的,而出现生态赤字、环境恶化,也与政策缺失和法制不完备(不完善、不合理、不作为)直接有关。无论何时何地,自然生态和人类生存环境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都反映出政策、法制得不得当、得力不得力,到位不到位。“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首要的是树立以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为主导的政策、法制理念,把“生态优先”、发展不可超出环境承载力作为完善政策、法规的重要指导原则,有针对性解决“资源廉价”、“环境无价”和“排污成本低、治污成本高”以及严重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等方面的问题,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有力的政策导向和法律保障,并适时做好政策、法规的“立、改、废”工作。如此,方能有效发挥政策、法制在破解环境危机、拯救地球生物圈中的利器作用。
九是成果共享论。社会财富是全社会劳动者共同创造的,发展成果人人共享理所当然。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分配不公、收入差距过大,以至两极分化,几乎成为全球各国的共性问题,并由此引发了种种社会矛盾和危机。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建设生态文明,既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又要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实现“社会和谐”。坚持公平与效率的统一,防止和克服“重效率轻公正”的倾向。逐步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保证人民权益平等、机会平等、参与平等、发展平等。
十是科学考评论。实行什么样的评价标准和考核办法,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具有导向和“杠杆”作用。长期以来,全球通行以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准,无疑对经济快速增长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但其不核算资源、环境成本,不考核民生等社会发展指标,在实践中成为非理性发展理念和行为的直接诱因。建立在“国内生产总值至上”观念基础上的发展和政绩考评标准、办法,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其负面效应。为破解这一难题,国际社会和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一直在研究探索,设法把资源损耗、环境影响纳入经济核算,实行绿色GDP试点,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实践证明,实行这种新的核算方式,把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纳入经济增长核算体系,势在必行。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对科学考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各级施政者的发展政绩,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和规定,意义重大。同时,提出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按照不同功能区的发展与保护的目标任务,确定不同的考评标准和重点,以确保经济、社会、环境、资源全面协调持续发展。一些地区的实践证明,这样做了,经济、社会、环境、民生效益全面提升,成效非常显著,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以上这些基本理念和观点,是我学习领会十八大精神,结合多年来的实践,提出的一些粗浅认识和思考,未必准确完善,请与会的同志予以指正。
下面,我讲一下研促会的工作。一年来,在环保部等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围绕生态文明理论研究与建设促进这一中心任务,做了不少基础性工作,业务建设和组织建设逐步开展和完善。向党中央和有关部门提出了“把建设生态文明摆上重要战略位置”等政策建议,开展了“人类文明转型”等相关课题的研究工作,开展了生态文明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今后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研促会的工作离党和人民的要求和期望,还有较大差距。党的十八大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一个建设生态文明的高潮正在全国范围内兴起。研促会如何适应新的形势任务要求,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全面提高生态文明研究工作、咨询工作和创建工作水平,是一个新的重大课题,应当作出合格的回答。新的一年,研促会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紧密围绕十八大所确定的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目标任务,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生态文明研究和促进这两个方面,都要有新的更大进展,创造出更加显著的成绩,做出新的较大贡献。
首先要大力加强生态文明的课题研究工作。对此,要制订规划,提出目标要求,落实带头人,集中力量去做,力求出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成果。这项工作,应当领导带头,各方参与,有部署有检查,并建立激励机制。
二要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创建活动。生态省、市、县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已开展多年,各地有许多好的典型、好的经验和做法。应当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总结交流经验,探索创建规律,扩大创建单位,提升创建水平。在为生态省、市、县和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发挥好咨询服务作用的同时,尽快全面启动行业、企业和社会的创建活动。
三要积极弘扬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首要的是转换人们的发展理念、消费理念,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生态道德观。这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工作。在新的一年里,研促会应当广泛深入宣传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宏伟目标和战略部署,在全社会普及生态文化知识,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宣传生态文明先进典型,为生态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四要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做好建设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工作,必须充分发挥常务理事、理事和各个专门委员会的作用。他们中间,有众多长期从事生态文明研究、有丰富经验和很高学术水平的专家学者、实际工作者和领导干部。应当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并形成合力,多做些实实在在的工作。常务理事、理事和各个专委会,都要在会长统一指导安排和秘书工作班子的协助下,更加自觉地开展工作。同时,要加强研促会的思想作风建设、制度建设、业务建设、队伍建设,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工作水平、能力,真正把研促会办成学习型、创新型、有作为的社团组织。
五是必须加强学习。学习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是事业成功的根基。古人云:非学无以广才,非学无以明识,非学无以立德。学习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我们研促会要真正有所作为,创出佳绩,不辱使命,就必须特别重视和加强学习。要切实端正学风、创新学习机制、改进学习方法,坚持学以致用、学用结合。每一个同志都要勤奋刻苦、严肃认真地学习,老老实实、恭恭敬敬地学习。只有如此,才能适应新的形势任务要求,成为名符其实的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的排头兵和行家里手。
我讲的以上几点认识和建议,仅供与会同志研究参考。我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在环保部的关心支持和宗兴、光耀同志的带领下,经过研促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研促会一定能够创造出无愧于历史责任和使命的新成绩。
预祝今年的年会圆满成功。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