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温江:生态富民新路径 特色农业有创意
发表时间:2018-04-19
来源:中国县域经济报
绿树成荫的林间小道,鸟语花香的绿色丛林……霜降后的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略有凉意。但是当走进万春的数十公里绿道里,实地感受她田城相融、叠水抱绿、天人合一的生活美境,探寻温江生态文明建设的别样风采时,记者完全忘了这略微的凉意,心里就一个字,爽!
在“国色天乡、江安故道、鱼凫遗风、幸福田园、翡翠羽林”五大主体段,记者看到这些景点采用自然手法,串联了以江安河沿岸为代表的原生态自然景观,连接了别具特色的村庄和园林,看到这里优美生态环境、和谐生态人居、发达生态产业、多样生态园林、特色生态科技,无不让记者激动不已。
在“国色天乡、江安故道、鱼凫遗风、幸福田园、翡翠羽林”五大主体段,记者看到这些景点采用自然手法,串联了以江安河沿岸为代表的原生态自然景观,连接了别具特色的村庄和园林,看到这里优美生态环境、和谐生态人居、发达生态产业、多样生态园林、特色生态科技,无不让记者激动不已。
走进久负盛名的先锋盆景园,婀娜多姿的川派盆景吸引了记者的镜头,或坐,或站,或高扬或柔美的盆景,引得前来游览的客人不住赞叹。
这是当地政府积极引导村民走一、三产业互动之路的成果,将盆景园林与绿道连接,对农家小院进行景观打造,把游客从绿道上引导进园中,由快游变为慢游,把一个传统的盆景村转变为一个多元化的旅游村落。这里,已经变成了乡村旅游景区。
随着温江区实施高产、高效、精细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农业,园艺、观赏、精品农业等都市农业的深化拓展,一个具有鲜明地区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正在形成。温江,一个农业转型的时代正在走来。
“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的名头可不是随便得来的。
先锋村当上了致富“先锋”
记者在先锋村采访时,3组的文云海正在自家的地里给一株造型漂亮的海棠树移盆。“基本上就定型了,移栽到盆里,再精雕细琢下,最后能卖上3000元。”文云海兴奋地告诉记者,家里3口人,一年下来人均收入在5万元左右。
“村里的盆景栽种历史要上溯到上世纪60年代,传承至今,种植面积已经有1500亩了。”先锋村村支书郭富强指着盆景园里一个个头不大的造型挺别致的盆景告诉记者:“这个大概要卖7000元钱一个,全村里的盆景产业年产值现在达到了5亿元左右,完全比得上一个相当规模的大型企业年产值。”
“这里的家家户户,随时都能接待游客。别的村我不敢夸口,这个村完全没有问题。因为搞盆景搞旅游收入高了,农民的生活条件改变得比城市里还好。”陪同记者采访的万春镇镇长李振华言语里透出诸多自豪。
沿着绿道前行,记者看到不少的游客在绿岛上骑着自行车,有的在农家乐里面快乐地跳绳。绿道的一侧,就是静静流淌的清澈江安河。触手可及的自然美景,是那么令人陶醉。
古已有之的“水网”、千百年形成的“田块”,无不展示着温江的田园之美、自然之美。传统农耕的富有,优美的自然形态,为温江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结合提供了更充分的理由。
“先锋村的盆景是温江新农业的一个缩影。我们以这个绿道为轴,把两边散落的农业资源串起来,这里临水的先锋村,幸福村的农业资源就完全蜕变成为旅游资源,农民借助农业资源搞旅游创收,一、三产业在这里就完全互动融合,并产生积聚效应,形成全域旅游的好局面。”温江区旅游局副局长解晓红告诉记者。
“今年的盆景价格已经翻了一番,农民的收入还将倍增。”温江区花木协会盆景分会会长郭良学高兴地告诉记者,今年村里的盆景已经脱销了!半成品都还有人抢着买。
如今,先锋村有了自己的商务平台,先锋园林网,业务链条延伸的更长。
从种植内容,种植方式,营销方式的先后变革,先锋村对农业生产的改变中实实在在做了一把“急先锋”。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毕业之后回到先锋村,承接父辈的盆景技艺,延续着绿色致富之路。
这是当地政府积极引导村民走一、三产业互动之路的成果,将盆景园林与绿道连接,对农家小院进行景观打造,把游客从绿道上引导进园中,由快游变为慢游,把一个传统的盆景村转变为一个多元化的旅游村落。这里,已经变成了乡村旅游景区。
随着温江区实施高产、高效、精细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农业,园艺、观赏、精品农业等都市农业的深化拓展,一个具有鲜明地区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正在形成。温江,一个农业转型的时代正在走来。
“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的名头可不是随便得来的。
先锋村当上了致富“先锋”
记者在先锋村采访时,3组的文云海正在自家的地里给一株造型漂亮的海棠树移盆。“基本上就定型了,移栽到盆里,再精雕细琢下,最后能卖上3000元。”文云海兴奋地告诉记者,家里3口人,一年下来人均收入在5万元左右。
“村里的盆景栽种历史要上溯到上世纪60年代,传承至今,种植面积已经有1500亩了。”先锋村村支书郭富强指着盆景园里一个个头不大的造型挺别致的盆景告诉记者:“这个大概要卖7000元钱一个,全村里的盆景产业年产值现在达到了5亿元左右,完全比得上一个相当规模的大型企业年产值。”
“这里的家家户户,随时都能接待游客。别的村我不敢夸口,这个村完全没有问题。因为搞盆景搞旅游收入高了,农民的生活条件改变得比城市里还好。”陪同记者采访的万春镇镇长李振华言语里透出诸多自豪。
沿着绿道前行,记者看到不少的游客在绿岛上骑着自行车,有的在农家乐里面快乐地跳绳。绿道的一侧,就是静静流淌的清澈江安河。触手可及的自然美景,是那么令人陶醉。
古已有之的“水网”、千百年形成的“田块”,无不展示着温江的田园之美、自然之美。传统农耕的富有,优美的自然形态,为温江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结合提供了更充分的理由。
“先锋村的盆景是温江新农业的一个缩影。我们以这个绿道为轴,把两边散落的农业资源串起来,这里临水的先锋村,幸福村的农业资源就完全蜕变成为旅游资源,农民借助农业资源搞旅游创收,一、三产业在这里就完全互动融合,并产生积聚效应,形成全域旅游的好局面。”温江区旅游局副局长解晓红告诉记者。
“今年的盆景价格已经翻了一番,农民的收入还将倍增。”温江区花木协会盆景分会会长郭良学高兴地告诉记者,今年村里的盆景已经脱销了!半成品都还有人抢着买。
如今,先锋村有了自己的商务平台,先锋园林网,业务链条延伸的更长。
从种植内容,种植方式,营销方式的先后变革,先锋村对农业生产的改变中实实在在做了一把“急先锋”。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毕业之后回到先锋村,承接父辈的盆景技艺,延续着绿色致富之路。
幸福村的日子过得很舒服
沿着绿道前行,记者来到万春镇“幸福田园”新农村综合体二期。这里有一大片的湿地公园,大片的柳树在湖中间迎风飘扬。建成的方格自然净水系统和远远的湖景融为和谐一体,分外漂亮。湖边的三层小楼错落而精致,三三两两的游客赞不绝口。
幸福村总面积1390亩。2010年以来,该区域按照建设新农村综合体的要求,以建设“新田园、新机制、新人居、新产业、新生活”的“五新”新农村综合体示范项目为目标,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以专合组织带动为纽带,大力推进现代花木标准化种植及都市休闲农业发展,高标准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以及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描绘了一幅“村镇融于园苑之中,城乡呈现园林之美”的美好画面,声名远扬。
幸福村村支书郭建平向记者介绍,与一期不同,幸福田园二期项目规划建设的6个农民居住区,均为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新农村综合体,简称“小组生”。“小组生”的规划形式将依托川西民居林盘打造和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为基础,实现林盘风貌和新村风格相得益彰。二期项目建设将按照国家4A级景区标准进行,利用幸福村现有的花木产业优势,通过植入农业观光、特色餐饮等旅游产业要素,在做实生态旅游本底的基础上,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产业景观化,景观产业化。优美的景观,令人心旷神怡。
这一切,都源于温江农业转型升级后带来的巨变。
“村民们现在的日子过得很舒服。”郭建平很乐呵。
如今在温江区,卖花卉苗木产值破亿的专业合作社,产销一体、蔬菜直送模式的职业经理人,逐步兴起的家庭农场,这些都代表了温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出现和崛起,并逐渐担纲主角,成为推动温江区逐步告别传统农业、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重要力量。
刚刚接完一位盆景客户的电话,兼职成都锦之春花木营销专业合作社社长的郭良学笑得合不拢嘴,新的订单基本谈妥,虽然具体金额暂不透露,但从他的言谈中,记者能感觉到这是一笔不小的单子。
“合作社帮着村里的其他人销售盆景,大家伙干起来更放心。”老郭说。
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让温江的花木产业走上了标准化、规模化、立体化种植的“快速路”。成立合作社抱团的形式发展农业,实现几百几千亩规模经营,无论是农产品市场贡献率,还是亩产经济效益,都大大优越于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不仅可以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还可以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到2016年底,温江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150个以上,这必将是农民增收和产业前进的良好保障。
不光是成立合作社来解决农民发展产业的后顾之忧,温江还创新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实现经营市场化,摊薄农民产前投放成本。这让合作社在占领市场时更有“平价”的资本,合作社成员有了增收的空间。
同时,温江探索家庭农场新路径,实现经营规模化。以家庭为单位,培育种植大户,让传统的种植转变生产经营方式。目前,温江的家庭农场总共有近10家被授了牌,其中包含4家花卉和2家蔬菜为主销售的家庭农场。
“家庭农场的建立有利于推广农业新技术,节约生产成本,农民又增加收入。”温江区农发局局长胡良万表示,通过示范带动效应,将促进农业经营模式创新,加快引导发展家庭农场,进一步推进温江区欣赏型都市农业发展。
所有的这一切里,离不开农民这个主题。
“休闲创意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必须以农民为主体。”解晓红认为,创意农业起源于农村,农民是唱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这台大戏的主角。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必须坚持以农为本、农民主体的原则,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实现农民就地就业创业,拓展农业综合效益,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刚刚接完一位盆景客户的电话,兼职成都锦之春花木营销专业合作社社长的郭良学笑得合不拢嘴,新的订单基本谈妥,虽然具体金额暂不透露,但从他的言谈中,记者能感觉到这是一笔不小的单子。
“合作社帮着村里的其他人销售盆景,大家伙干起来更放心。”老郭说。
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让温江的花木产业走上了标准化、规模化、立体化种植的“快速路”。成立合作社抱团的形式发展农业,实现几百几千亩规模经营,无论是农产品市场贡献率,还是亩产经济效益,都大大优越于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不仅可以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还可以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到2016年底,温江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150个以上,这必将是农民增收和产业前进的良好保障。
不光是成立合作社来解决农民发展产业的后顾之忧,温江还创新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实现经营市场化,摊薄农民产前投放成本。这让合作社在占领市场时更有“平价”的资本,合作社成员有了增收的空间。
同时,温江探索家庭农场新路径,实现经营规模化。以家庭为单位,培育种植大户,让传统的种植转变生产经营方式。目前,温江的家庭农场总共有近10家被授了牌,其中包含4家花卉和2家蔬菜为主销售的家庭农场。
“家庭农场的建立有利于推广农业新技术,节约生产成本,农民又增加收入。”温江区农发局局长胡良万表示,通过示范带动效应,将促进农业经营模式创新,加快引导发展家庭农场,进一步推进温江区欣赏型都市农业发展。
所有的这一切里,离不开农民这个主题。
“休闲创意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必须以农民为主体。”解晓红认为,创意农业起源于农村,农民是唱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这台大戏的主角。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必须坚持以农为本、农民主体的原则,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实现农民就地就业创业,拓展农业综合效益,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记者观察:
温江通过不断优化生态本底,以新农村建设为背景,农耕文化为底蕴,民俗文化为特色,生态文化为时尚,乡村风情体验为亮点,围绕花卉苗木、有机农业、特色乡村等主要资源,温江用创意的手法、创新的思路,让游客在农业旅游中体验新奇、刺激、时尚等现代休闲娱乐元素,形成“生态基底—创意农业—乡村旅游”良性循环的产业格局。这种把传统农业向旅游产业延伸的做法,其特点和优势在于能够构筑多层次的全景产业链条,通过创意把文化艺术活动、农业技术、农副产品和农耕活动,以及市场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彼此良性互动的产业价值体系,为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开辟全新的空间,并实现产业价值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