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绿色发展 建设美丽吉林

发表时间:2014-12-30 来源:经济日报
   保护生态环境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开启了建设美丽中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时代。 
  吉林省是我国首批生态建设试点省份之一,有金色的粮仓、黑色的沃土、蓝色的天空、绿色的森林。优良的生态环境、丰富的生态资源,是吉林最大的特色、最宝贵的财富、最突出的优势、最重要的品牌,也是我们最大的后发潜力。从东到西是特色鲜明的三大板块,东部长白山区峰峦叠嶂,林海茫茫,是东北地区功能最强的“生态绿肺”,是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的“三江”之源;中部沃野千里,江河纵横,是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是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西部草原辽阔,湖泡相连,拥有广袤草原和向海、莫莫格、查干湖等大面积湿地,是丹顶鹤等珍稀鸟类的栖息地,是吉林的重要生态屏障。吉林省良好的生态禀赋,不仅提供了富饶的物产资源和壮丽的美景,更为重要的是东部森林、中部平原、西部草原各具特色、差异明显,组成的综合生态系统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在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孕育和保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如何发挥好生态资源优势,切实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和发展优势,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也是我们必须回答好的一项重要课题。为此,我们在省委十届四次全会上明确提出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加快振兴,努力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总目标,突出发挥“五个优势”,推进“五项举措”,加快“五大发展”。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大力推动绿色发展,加快建设美丽吉林,努力走出一条生态与经济良性互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发展之路。 
   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吉林,总的工作思路就是要立足实际,深入实施东部绿色转型发展区建设、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建设、西部生态经济区建设三大主体功能区战略,积极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既各具特色又紧密联系、既独立完整又良性互动的生态发展格局。 
  深入实施三大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吉林,是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谋划、整体推进,多措并举、综合施策。实际工作中,我们牢固树立“一个理念”、推进“三大工程”建设、狠抓“四项基础工作”。 
  ——树立“一个理念”,就是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自觉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真正把绿色发展深刻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决不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推进“三大工程”建设:一是东部长白山林区生态系统修复工程。我们实施了长白山林区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全力推动生态移民与林区棚户区改造、矿产资源勘探“找宝”、生态保护和产业转型等重点工作,逐步停止森林采伐,努力让白山松水真正成为“绿色的宝库”、“动物的王国”。二是中部黑土地保护治理工程。我们从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战略高度,大力实施黑土地保护治理工程,把加强防护林建设、土地整治、水土保持等结合起来,定期组织开展深松整地,努力把珍贵的黑土地保护好。三是西部“河湖连通”工程。去年以来我们实施了“河湖连通”工程,计划把向海、莫莫格、查干湖3大核心湿地、260多个自然湖泡联结起来,湿地面积恢复到5400平方公里,相当于上世纪50年代80%的水平。目前,已连通45个,蓄水10亿立方米,恢复湿地500平方公里,提升区域内地下水位近1米,生态经济效益开始显现,呈现出多年不见的“草肥水美”的可喜景象。今年春季有近千只白天鹅来到向海自然保护区,重新把向海作为栖息地。 
  ——狠抓“四项基础工作”:一是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加大生态文化建设力度,推动人民群众生态理念的养成和文明素质的提升,以生态文明理念推动生活方式转变,营造人人热爱生态环境、自觉参与生态建设、共同维护生态成果的浓厚氛围。二是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坚持把发展生态经济作为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抓手,培育发展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绿色安全的生态农业,积极发展清洁低碳的生态工业,加快发展具有特色的生态旅游业,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是加大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深入开展“千村示范、万户提升”活动,解决粪土乱堆、柴草乱垛、垃圾乱倒、脏水乱泼、厕所乱建、畜禽乱跑的“六乱”问题,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全面加强城市交通道路建设和管理、污染防治、噪声治理、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园林绿化等各项工作,大力推进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特别是针对雾霾天气呈现高发的常态化趋势,切实加大了大气污染防治力度,全面整治燃煤小锅炉、排放超标的黄标车、老旧汽车以及秋季秸秆焚烧等污染源,着力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四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把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布局,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生态资源资产化和生态产权交易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投融资、生态补偿、经济社会考核评价体系等体制机制建设上积极探索实践、大胆改革创新,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正在加快进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