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全面加快建设践行“两山”理念示范区

发表时间:2023-09-18 来源:学习时报(2023年9月18日 08版) 作者:李甲奇 邓莹 练忆茹 王亚楠

  

  四川省成都市牢记探索城市现代化建设国家试点示范的重大政治责任,谨记建设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示范区重大政治任务,立足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补给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地区,着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致力生态优先、绿色低碳、节约集约,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力争在探索超大特大城市现代化发展道路上率先实现突破。
  成都建设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示范区的具体实践
  成都大力实施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健全蓝绿交织公园体系,挖掘释放生态产品价值,荣获首届全球“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全球绿色低碳领域先锋城市蓝天奖”等奖项,勾勒出建设践行“两山”理念示范区的优美画卷。
  致力于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构筑起建设践行“两山”理念示范区的生态基底。一是以优化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基准,以完善空间布局为导向,构筑公园城市边界形态。严格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总体要求,严格维护国家及区域生态红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锚固公园城市格局,确保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占比不低于78%。构建保护“两山两区”、发展“两翼三轴”的平行带状市域空间保护开发总体格局,推动城乡形态从“两山夹一城”向“一山连两翼”转变。实施差异化城市发展策略,以“三个做优做强”提升城市整体功能,打造24个重点示范片区,加快构建与城市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城市格局。
  二是以整体保护修复为重点,以环境污染治理为牵引,锚固公园城市生态本底。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构建“两山两网三环”的生态格局,系统推进龙门山、龙泉山生态保育和生态修复,依托岷江水系、沱江水系建设城市生态蓝网系统,提高一绕、二绕、三绕生态环的绿色空间比重。截至上半年,共新增绿地5712万平方米、打造立体绿化75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达38.54%、绿化覆盖率达44.6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2.24平方米。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把握在促发展中守底线、兼顾短期治标与长期治本、强化基层基础等三个关键,狠抓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问题整改,持续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纵深推进“十大攻坚战”。截至上半年,纳入市级调度的央督、省督、长江经济带、常态化排查问题13541个,已完成整改13174个、达97.3%;PM2.5平均浓度48微克每立方米,同比上升9.1%;全市114个地表水断面,Ⅰ—Ⅲ类水质断面达100%,县城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比例100%;全市土壤环境和核与辐射安全稳定。
  三是以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为目标,以构建“蓝绿交织”的全域公园体系为抓手,促进公园城市城园相融。实施“五绿润城”行动,规划建设1275平方公里的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绿心”,逐步实现从“生态屏障”向“城市绿心”的功能演进。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绿肺”,累计修复大熊猫栖息地11万亩。建设天府绿道体系活力“绿脉”,累计建成天府绿道6505公里。建设环城生态区城市超级“绿环”,100公里一级绿道已全线贯通。建设锦江公园城市精品“绿轴”,串联沿线23个公园、170个林盘景区,“一江锦水、两岸融城”的大美形态基本呈现。实施“百花美城”行动,开展“花重锦城”系列活动,持续丰富美化城市界面。截至上半年,更新地栽花卉花境16万平方米,全市花卉彩叶植物覆盖率达35%,花卉氛围呈现率达50%。实施“千园融城”行动,加快构建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统筹建设各类自然公园、郊野公园、城市公园。截至上半年,累计建成口袋公园600余个、总面积达380余万平方米。
  致力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构筑起建设践行“两山”理念示范区的坐标尺度。一是着力推动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厘清自然资源产权归属。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是推动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的基础,是自然资源资产价值评估及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权属依据。成都坚持自然资源公有、物权法定和统一确权登记的原则,建立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实施计划表,全面铺开、分阶段有序对市域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以及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统一进行确权登记。通过调查摸清了各登记单元内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种类、分布等自然状况,划清了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之间的边界、全民所有不同层级政府行使所有权的边界,不同集体所有者的边界、不同类型自然资源的边界,为推动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丰富自然资源资产使用权类型,明确生态产品权责归属奠定基础。截至今年2月底,共完成22个确权登记对象调查工作,调查总面积12196.65公顷。
  二是着力构建GEP核算体系,开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生态产品价值(Gross Ecosystem Product,GEP)核算是分析与评价一个地区生态系统所提供的生态系统物质产品、生态系统调节服务产品与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产品的功能量及其经济价值。成都坚持以国家《生态产品总值核算规范(试行)》为基准,围绕让城市“绿水青山”有价可依,积极争取将崇州纳入省级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试点,在梳理总结国内外GEP核算的最新研究进展、相关概念、核算框架、核算内容及指标体系等内容基础上,探索构建具有公园城市特色,包括产品提供、调节服务、文化服务3大类的GEP核算体系。从2021年开始连续3年在崇州市、天府新区、温江区开展GEP核算试点工作,在大邑、都江堰等区(市)县自主创新探索GEP核算,以川西林盘、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等特定生态单元为突破,试点编制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技术规范,构建生态价值转化模型,通过评估、核算、量化体现生态产品价值,为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生态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奠定了基础。2022年发布的《崇州市2020年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报告》,结果显示GEP为749.73亿元,是同年GDP的1.84倍,呈现出生态优势突出、转化潜力巨大的特征。
  三是着力创新GEP核算结果运用,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积极创新探索GEP核算结果运用方式,以崇州市GEP核算结果为依托,将核算结果作为市场交易、市场融资、生态补偿等工作的重要依据。以GEP核算结果应用为突破,在崇州市联义村严家弯湾以特色林盘的GEP核算结果为基础,作价475.2万元,引入社会资本514.8万元,组建专业运营管理机构,并实现盈利,充分实现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权益,打通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的转化通道,为生态资源富集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参考。
  致力于打造生态经济体系,构筑起建设践行“两山”理念示范区的灯塔航向。一是聚焦推进产业生态化,持续提升产业发展的“绿含量”。持续优化空间结构调整,进一步做优做强中心城区、城市新区和郊区新城,探索形成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的功能体系,推动公园城市内涵式发展。截至上半年,绿道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5.88%;制定绿色建筑促进条例,实施绿色建筑创建行动,绿色建筑标识建筑面积达3649万平方米,完成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46万平方米,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超过66%。
  持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整治“散乱污”经营主体超2.1万家,第三产业占比优化为66.4%。做强人工智能、工业软件、大数据、网络安全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培育形成电子信息产业首个万亿级产业集群,航空航天等8个千亿元产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3.4%,累计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10家、示范平台5家、示范项目2个;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轨道交通、软件和信息服务、能源装备5个集群入选国家级产业集群,被国务院评为“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城市”“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特色优势明显城市”。
  持续优化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实施清洁能源替代攻坚,全市非化石能源占比39.9%,单位GDP能耗远优于全国平均水平。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国家级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绿色设计产品累计分别达到50家、4家、2家、7项。科学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初步形成锂电成群、光伏成链、氢能起势的发展格局。
  持续推进交通结构调整,强化“轨道+公交+慢行”三网融合发展与高效衔接,轨道交通运营里程位居全国城市第5位,日均客运量497万乘次,占公共交通分担率超60%。规划建设1650公里自行车专用道,共享单车日均骑行约220万人次,超大城市高峰通勤拥堵指数下降3.5%。截至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约51万辆,占汽车比例8.2%。
  二是聚焦推进生态产业化,持续提升生态价值的“金含量”。加快布局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策源地,聚焦清洁低碳能源、资源碳中和、碳捕集与利用等6大研究方向,高标准组建天府永兴实验室,构建与绿色低碳优势产业相配套的科技创新体系。在国内首创以“碳惠天府”为品牌、以“公众碳减排积分奖励、项目碳减排量开发运营”为双路径的碳普惠机制,累计推出线上线下碳积分场景62个,用户数超过200万人,约9万吨碳减排量实现价值变现。依托四川天府新区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探索气候投融资路径,组建气候投融资促进中心,搭建气候投融资综合服务平台,引导和撬动更多社会资金助力绿色低碳转型。系统推进近零碳排放区创建,探索具有成都特色的“近零碳”实现路径,已确定首批24个近零碳园区、工业企业、公共机构、景区和社区试点建设名单。持续开展“生态+”场景营造,创办中国·天府龙泉山China100山地越野赛等国际和全国性高级别赛事,创新开展历史文脉、户外运动、熊猫野趣等消费场景;2023年将举办国际赛事22项,全国性赛事36项。
  致力于强化各项体制机制,构筑起建设践行“两山”理念示范区的制度保障。一是强化绿色发展的顶层设计。出台《关于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优化空间产业交通能源结构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决定》,并细化具体实施方案,推动空间、产业、交通、能源4大结构优化调整。出台《成都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条例》《成都市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保护条例》等地方法规,以立法的形式固化公园城市建设思路、目标和举措。编制形成公园城市“总体规划+专项规划+技术指引”三级规划技术体系,形成各类专项规划11部、技术指引33项,着力推动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二是强化人才队伍的引进培育。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涉及领域广泛、专业性强、人才需求量大。成都坚持引育并重,制定出台更具竞争力的人才引育政策,大力实施“蓉漂计划”“蓉城英才计划”等人才计划,支持天府实验室组团面向全球“张榜揽才”等;发布重点产业链人才开发目录,引导人才资源和创新要素向重点产业链加速汇聚。坚持破立并举,持续深化更具牵引力的体制机制改革,建立面向重点单位的人才计划定向单列支持机制,推行重大科技攻关首席科学家负责制;持续深化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探索“以薪定才”“以岗定才”等人才评价体系,实施职称评价与企业人才评价开放融通试点等。
  三是强化考核评价的制度机制。将生态产品价值总量及其变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率等纳入考核指标体系,探索构建GDP和GEP“双核算、双运行”的绿色经济考评体系,并细化考核指标体系和考核实施办法。试点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任中)审计,将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指标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离任审计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范围。
  成都全面建设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示范区的方向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践行“两山”理念示范区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微小缩影,应进一步彰显“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厚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示范区的城市价值和时代价值。
  建设践行“两山”理念示范区应始终坚持“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成都建设践行“两山”理念示范区应正确处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价值引领,秉持“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的价值判断,牢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深入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修复,通过高水平环境保护,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持续增强发展的潜力和后劲。
  建设践行“两山”理念示范区应始终坚持“‘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成都建设践行“两山”理念示范区应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坚持两手发力,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结合”,既要发挥市场机制、经营主体和资本的力量,又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强化宏观政策调节,为市场更有效配置生态资源创造条件。着力完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体系,推动自然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改革,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促进绿水青山更好转化为金山银山。
  建设践行“两山”理念示范区应始终坚持“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上下功夫”。成都建设践行“两山”理念示范区,应加快建立健全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充分认识产业生态化是促进绿水青山更好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绿色动能,生态产业化是促进绿水青山更好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绿色底蕴。大力推进产业生态化,促进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产业结构、流通和消费方式生态化改造;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化,促进生态产品的生产和可持续利用,努力走出生态大城市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的新路子。
  成都全面建设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示范区的路径选择
  “成都是历史文化名城,自古就是中外交流的枢纽,是西南丝绸之路上的明珠。如今,成都是中国最具活力和幸福感的城市之一。”进入新时代,以“都市圈”“示范区”等蓄力中国式现代化万千气象的成都篇章愈加彰显。成都理应以加快建设践行“两山”理念示范区为突破口,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快构建生态经济体系,奋笔绘就中国式现代化万千气象的成都新图景。
  着力加强公园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持续厚植生态基底,构筑建设“两山”理念示范区的“总开关”。一是持续深入推进公园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科学布局和组织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加强耕地保护利用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水平打造“天府粮仓”成都片区。二是着力构建公园城市全域公园体系。加快构建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为主体,以自然公园和风景名胜区为重要组成部分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统筹建设并有机串联自然公园、郊野公园、城市公园,丰富公园场景,让城市居民就地就近享受优质的生态资源。持续开展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将川西林盘作为公园城市建设与乡村振兴的着力点。
  探索公园城市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构筑建设“两山”理念示范区的“先手棋”。一是加快开展公园城市生态产品确权登记。按照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体系的要求,加快完成全域各类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形成涵盖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的完整自然资源产权体系。二是探索开展公园城市全域GEP核算。构建市域生态产品总值核算制度体系,制定覆盖全域的GEP核算方案,明晰GEP核算地方标准、GEP核算统计报表制度等,按周期开展全域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公开发布生态产品价值目录清单,提升生态产品价值的公信力和参考价值。三是创新开展公园城市生态产品价值市场化应用。加快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交易平台和服务体系建设,有效实现生态产品开发、包装、备案、登记、流转、注销、信息披露、宣传推广、融资对接等全流程服务,推动生态产品市场化交易体系运行。
  聚焦构建公园城市生态经济体系,破解绿色发展难题,构筑建设“两山”理念示范区的“发动机”。一是加快推进公园城市产业生态化。持续实施清洁能源替代攻坚,积极引入新材料、新装备、新技术,着力降低单位GDP能耗并提升非化石能源占比。强化天府实验室在绿色领域的引领作用,充分发挥26个国家级科研机构和94个国家级创新平台作用,打造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策源地,构建国家科研力量在产业与生态融合方面多维布局、协同攻关的发展态势。引导企业加快抢占生物芯片、类脑智能、合成生物、量子科技、氢能等未来绿色发展新赛道,创新制定绿色、超低能耗、近零碳产品等生态产业体系标准,构建形成支撑产业应用的研发装备、系统和平台。二是加快推进公园城市生态产业化。深度挖掘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自然资源要素,加快推进生态资源与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持续做强生态农业,开展体验式生态农业、电商生态农业等,打造一批具有明显地理标识的生态农产品,抢占生态农产品预制菜市场,释放生态农业体验经济、流量经济、产业经济等价值。深入挖掘水能、光能等生态资源价值,形成一批具有生态资源竞争优势的发展产业;进一步做优做强光伏、锂电、新能源汽车、氢能、新型储能产业,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态环保型龙头企业。加强生态与体育、旅游、文化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大力发展体育赛事、露营、骑行、乡村特色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切实把良好的生态环境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动能。
  (李甲奇 邓 莹 练忆茹 王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