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丽水样本是怎样打造的?

发表时间:2018-12-10 作者:丽水市环境保护局

“浙江丽水市多年来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坚定不移保护绿水青山这个‘金饭碗’,努力把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生态环境质量、发展进程指数、农民收入增幅多年位居全省第一,实现了生态文明建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协同推进。”在4月26日召开的第二次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肯定丽水工作。

 

丽水位于浙江省西南部,古称处州,始建于公元589年,总人口268万,土地面积1.73万平方公里,占浙江陆地面积的1/6,是浙江省辖陆地面积最大的地级市。

丽水是浙江“生态大花园”、华东生态屏障、国家生态示范区。习近平主政浙江期间,曾先后8次到丽水,称赞这里“秀山丽水,天生丽质”,指出“只要你们守住了这方净土,就守住了‘金饭碗’”,尤其是2006年,习近平第七次调研丽水,留下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丽水来说尤为如此”的重要嘱托。从此,“两山”理念被确立为丽水根本性的战略指导思想。2008 年,丽水在全国率先发布实施《丽水市生态文明建设纲要》;2014 年,丽水成为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2017 年,丽水成为全省唯一的浙江(丽水)绿色发展综合改革创新区。在“两山”理念的指引下,丽水市不仅保住了“金饭碗”,生态环境状况也不断改善,居民收入快速增加,实现了 GDP 和 GEP 的双增长:2017年丽水市地区生产总值(GDP)较2006年增长3.6倍;人均GDP是2006年的3.5倍,发展水平指数在浙江全省第三,发展进程指数在浙江全省第一;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从2006年至2017年增加了2576.5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幅为86.7%。农业总产值增幅已连续9年两位数增长,增速连续6年浙江省第一;从2009年开始农民人均收入增幅连续9年位居浙江省首位,连续11年超过全省平均速度,9县(市、区)全部摘掉了欠发达的“帽子”。

丽水是如何实现生态文明建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协同推进的?

 

一、“量化”绿水青山,“盘活”金山银山

构建绿色金融体系是打开“两山”转化通道的重要支撑。丽水依托生态环境、气候条件、山区资源等天然优势,不断加强政策创新,“河权到户”“林权改革”等首创性改革获得成功并受到广泛关注,积累并制度化了“活树变活钱,资源变资产,叶子变票子”的先进经验。

林权抵押贷款,绿色金融小高地。丽水素来有“百山之祖”“浙江绿谷”“浙南林海”之称,全市森林覆盖率80.79%,位居全国第二,林地面积2193万亩,占全省1/4;森林总蓄积量约为8000万立方米,占全省1/4,是丽水亟待利用的“沉睡资产”。从2006年开始,人民银行丽水市中心支行在上级行指导和丽水市党委政府支持下,将农村金融创新与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有机结合,探索创新开展了林权抵押贷款工作,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贷款模式,工作经验得到了广泛推广复制,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金融实践样板。一是通过制定出台一系列制度文件,形成包含林权确权发证、价值评估、抵押登记、贷款发放、交易流转、司法处置、风险缓释、财政奖励等完善的制度体系;二是设立了从林权评估、抵押登记、流转交易、抵押担保到发生不良贷款处置的健全平台“三中心一机构”,建立风险分担机制和财政配套机制,有效防范信用风险、道德风险、自然灾害风险;三是在浙江省首创了林农小额循环贷款、林权直接抵押贷款、森林资源收储中心担保贷款、林地流转经营权抵押贷款、生态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等多品种林权抵押贷款产品,有效满足不同经营类型、不同资产状况的贷款主体的资金需求,最大程度实现了金融普惠。四是深入推进林业金融服务扩面增量,全市涉农金融机构参与面达100%,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商行等也都普遍参与,全市25家金融机构全部开办了林权抵押贷款,形成了“合作金融、商业金融、政策金融”全面参与林权抵押贷款的金融服务体系。

河权到户,村庄旧貌换新颜。浙江省“五水共治”开展以来,章村乡发挥独特的区域和资源优势,坚持“政府主导、村级实施、市场运作、共享共赢”,做深做实山区“水”的文章,探索河道经营权改革工作,将辖区的河道(山塘)经营权承包到户,变政府治水为全民治水,变被动治水为主动治水,变“死水”为“活水”,建立了集保洁、渔业、采砂、建设等为一体的河道开发与管理长效机制,形成了政府、村居、承包户、村民多方面共赢共享的良好局面。一是因村制宜,多样化开展“河权到户”。结合乡域各村实际,探索了“集体承包”“个人承包”“股份制承包”“合作制承包”等多种承包模式;二是分步实施,流程化推进“河权到户”。首先全面排查河道界线、资源、水质,将主要河道分三类制定开发规划,随后逐村通过村民代表大会讨论确定河权承包方式,明确河道承包价格、年限(一般为3-5年),以及承包人须承担的河道管护职责义务,最后公开招标定权属,在各试点村发布河权承包公告,严格履行报名、审核、公开招投标、签订开发合同等程序。未按合同要求执行或未实现盈利目标的,取消其承包资格或缩短承包年限。三是强化监管,规范化落实“河权到户”。乡里成立“河权承包”改革领导小组,下设河道管理办公室和农村产权交易办公室,建立河道综合管理巡逻队伍,定期开展巡查,进一步加大河道管护监督力度。同时,协同市、县水利局、河海大学完成山区性河道经营权管理研究,制定了相关经营机制和管理机制9项,有力保障了改革任务落到实处。

 

二、“呵护”绿水青山,壮大“金山银山”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丽水的生存之基和发展之本,发展生态工业是丽水自身发展的需要,丽水市提高工业准入标准,积极发展生态型工业,将工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并重,从战略上重视环境保护和资源的集约、循环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提高产业准入标准,淘汰落后产能。丽水市在浙江省率先出台《生态工业发展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提出了限制发展类项目27项、禁止类项目33项,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生态产业集聚区项目入园决策机制,2014年以来,已否决了高污染、高排放投资项目200多个。调整产业结构,淘汰不具有能源资源节约和环保优势、产品附加值较低、相对落后的生产能力,至2017年底,全市已整治“低散乱”工业企业(作坊)3446家,其中关停淘汰1494家、整合入园476家、合理转移110家、改造升级1366家,淘汰落后产能涉及企业455家。

补齐产业发展短板,重点发展生态工业。围绕“绿色环保、高效低耗、高端低碳”发展方向,制定实施《丽水市生态工业发展“31576”五年行动计划工作方案》。提高工业的循环利用水平,丽水开发区入围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等试点,云和、松阳、龙泉开发区(工业园区)入围省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推行“绿色园区”,率先在浙江省实现“园区之外基本无工业、园区之内基本无非生态工业”。

 

三、“诗画”绿水青山,创造“金山银山”

除生态工业外,凭借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优势,丽水顺应全民旅游时代到来、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要求,以及浙江省委省政府对丽水提出的加快“培育新引擎,建设大花园”的发展新定位,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生态小镇开启富民之旅。古堰画乡小镇环境质量卓越,范围内92.8%段面的水质常年保持国家II类水标准,空气负氧离子含量3000个/立方厘米以上。在建设中,小镇尤其突出生态优势,2009年5月正式开园试营业以来,小镇一直沿着“两山”道路砥砺前行,致力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产业、优化空间布局、建设美丽城乡。小镇对照标准高标整治、全域整治、持续整治,打好“五水共治”“六边三化三美”等转型升级组合拳,彻底解决“脏、乱、差”问题。同时大力推进低小散木制品行业整治,保护生态资源的同时,为生态旅游拓展了发展空间。优越的生态资源融合了文化、休闲特色,古堰画乡小镇开启“生态富民”的蜕变之旅,向绿水青山要效益。从2005年至今,景区核心区农民人均年收入从3000多元增至38000元。

云和梯田创造生态价值。近年来,丽水实施保护和发展“并举”,不断从“绿水青山”中创造“金山银山”。云和地处浙西南,居丽水市中部,云和梯田具有体量大、震撼力强、四季景观独特等特点,是华东地区最大的梯田群,被称为“中国最美梯田”。2016年以来,云和县委县政府全面确立了旅游业作为第一战略支柱产业的基本思路,开启了全域旅游发展的新篇章,梯田景区70%以上的农民逐步返乡,梯田周边村镇农民的人均可支配年收入从2011年的3200元左右增长到2017年的11235元,增幅超过300%。一是建立闲置资源“二次创业”工作机制。2016年前,随着农民外出务工,大批农田被抛荒。以梅竹、坑根村为例,两个村1000多亩农田,抛荒达600多亩,抛荒率达到60%以上。2016年,由旅投公司对具备复垦价值的400多亩土地及部分民房进行了流转,开展五彩稻米种植和民宿招商。通过一年多的努力,带动了全村85%以上的农田实现复种,五彩稻米市场价格达到每公斤50元,新增高档民宿10家,普通民宿15家,迅速填补了两个村旅游地商品与民宿产业的空白。二是建立景区整体招商工作机制。以保护景区生态价值的完整性为前提,建立由旅游部门牵头,招商、发改、住建、国土、农办、财政等部门参与的梯田景区整体招商工作机制。大力推进“引财团、招大商”工作,与杭州商旅达成总投资6.5亿元的合作协议,开启了梯田景区5A创建的新篇章。三是建立部门合力,提升工作机制。围绕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战略目标,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抽调专人负责5A办日常工作,合理分解56个具体项目,景区建设得到了高效落实。

(来源:《中国生态文明》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