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旭光: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和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发表时间:2020-04-15 来源:《中国生态文明》杂志 作者:蒋旭光

□ 水利部副部长 蒋旭光

 

今天,我们相聚在全国重要生态功能区、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美丽宜居的湖北省十堰市,围绕“生态文明 和谐发展—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共同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集思广益,建言献策。在此,受鄂竟平部长委托,我谨代表水利部,对中国生态文明论坛十堰年会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水利工作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和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生态兴则文明兴。建设生态文明,关系国家未来,关系人民福祉,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推动我国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发生了历史性转变,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水是生存之本、生态之基、文明之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治水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提出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突出强调要从改变自然、征服自然转向调整人的行为、纠正人的错误行为。今年 9 月,总书记亲临黄河视察,并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这一战略高度,号召“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提出“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要求“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这些重要论述,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水资源领域的集中体现,也是做好新时代水利工作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去年以来,水利部党组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重要论述精神,深刻分析当前新老水问题和治水主要矛盾的变化,积极转变治水思路和方式,确立了“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将工作的着力点聚焦于调整人的行为、纠正人的错误行为。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治水重要论述精神,落实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要求我们必须紧紧围绕当前水资源面临的突出问题,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贯穿于治水管水全过程,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各方面,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当前正在开展以下工作:

第一,加强河湖生态流量管理,保障生态用水。去年以来,水利部在深入开展专题研究基础上,按照因地制宜、有序推进的原则,在七大流域选取了 21 条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等强度的河湖,逐河逐湖制定生态流量保障方案,明确了生态流量管理目标、责任主体和保障措施,近期即将发布实施。下一步,将加大工作力度,综合采用法规、行政、技术、经济等措施,加快建立目标合理、责任明确、监管有力的生态流量保障体系。

第二,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落实以水定需。把水作为稀缺的有限资源,坚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根据江河流域可开发利用的水资源,科学确定经济社会发展结构和规模,合理规划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大力实施国家节水行动,满足合理用水需求,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切实将总书记提出的“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落到实处。

第三,加强水生态保护与治理,维护河湖健康。坚持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统筹推进水生态修复治理工作。对水资源过度开发的河湖,综合采取退地减水、调整产业布局和规模、实施水资源统一调度、生态补水、河湖水系连通等措施,逐步修复受损的水生态系统。对地下水严重超采的地区,综合采取节约用水、生态补水、水源置换、种植结构调整等措施,逐步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对河湖保护中的突出问题,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湖管理保护机制。

水是重要的战略资源,是生态环境的核心要素,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我国水资源短缺,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1/4,且时空分布不均,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突出瓶颈。贯彻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 的治水思路,必须在集约节约利用水资源的前提下,按照空间均衡的要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和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水资源配置的战略性基础设施,南水北调工程是解决空间均衡问题的重大实践,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成果。2014 年 12 月 12 日,在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南水北调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希望继续坚持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加强运行管理,深化水质保护,强抓节约用水,保障移民发展,做好后续工程筹划,使之不断造福民族、造福人民。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在沿线各级党委、政府大力支持下,经各方共同努力,工程运行安全平稳,供水量持续增长,水质稳定达标,有力支撑受水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促进受水区生态文明建设。东、中线一期工程已累计调水近 300 亿立方米,受水区 40 多座城市的供水保证率显著提升,直接受益人口超过 1.2 亿。北京城区南水已占到自来水供水量的 73%,天津 14 个区居民全部喝上南水,河南 37 个市县、河北 80 个市县全部通水,江苏形成双线输水格局,保障和促进了苏北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山东胶东半岛实现南水全覆盖,湖北汉江中下游四项治理工程效益持续发挥。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截至今天已不间断供水 1800 天,累计调水 255.6 亿立方米,黄淮海平原 5859 万人受益。其中,累计生态供水 25.5 亿立方米,华北地下水试点回补量 11.9 亿立方米。中线一期工程增加了受水区生产生活供水量,大大缓解了城市生产生活用水挤占农业用水、超采地下水的局面。工程沿线 30 多条河流得到生态补水,沿线城市河湖、湿地以及白洋淀水面面积明显扩大,大幅度改善了区域水生态环境。沿线受水区通过水资源置换,压采地下水,促进了区域地下水位的持续回升。北京市潮白河水源地补水区域附近地下水位平均升幅达 18.76 米,平原 区 地 下 水 埋 深 平 均 回 升 2.18米。 天 津 市 地 下 水 位 平 均 回 升 0.17 米。河北省补水河道沿线 5 公里范围内,浅层地下水位上升 0.49 米。河湖水量明显增加,密云水库蓄水量自 2000 年以来首次突破 26 亿立方米,增强了北京市的水资源储备,提高了首都供水保障程度。开展华北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河湖地下水回补,试点河段恢复了河流基本功能,河流水体水质得到改善,地下水回补效果明显,为今后总体推进华北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行动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和示范。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十堰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水源区面积大、水域范围广、汇入水量多、水库岸线长、淹没土地多、移民安置任务重、水质保护压力大,在整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建设和运行中,地位突出,使命光荣,功能重要,贡献巨大。湖北省委、省政府和十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南水北调工作,把保障“一江清水永续北送”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工程建设以来,水源区人民发扬“无私奉献、团结协作”的宝贵精神和“舍小家为大家”的博大情怀,为中线工程的顺利完成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与奉献,也因中线工程的建设和运行赢得了世人的瞩目与转型发展的契机。特别是近年来,十堰市通过加强水污染防治力度、建立中线水源区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加强中线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倒逼水源地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实施完成了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开展了工业点源污染防治、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畜禽污染治理、生态隔离带建设、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水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水土保持及尾矿库治理等,实现了中线水源区县级以上及库周重点乡镇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明显,生态环境持续得到改善,成为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中线一期工程通水以来,输水干线水质优良,稳定保持在 II 类以上。这是了不起的成就,凝聚着水源区广大干群的心血和汗水、辛劳和智慧。在此,我代表水利部向水源区人民致以崇高的敬意!

一渠碧水千里情。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就像一条饱含深情的纽带,把水源区和受水区紧紧地连接在一起。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采取各种措施,继续支持水源区发展与保护,确保中线水源区总体水质进一步改善,水源涵养能力进一步增强,实现水源保护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双赢的目标。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关系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水利部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关于治水重要论述精神,不断加强与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等部委的沟通协作,继续深化与社会各界的相互支持与配合,攻坚克难,改革创新,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文为作者在中国生态文明论坛十堰年会上的演讲,略有删节,标题为编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