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区具有哪些阶段性特征?

发表时间:2019-04-19 来源:《中国生态文明》杂志 作者:罗建武 吕凤春 罗遵兰

我国自1956年建立第一处自然保护区以来,已基本形成类型比较齐全、布局基本合理、功能相对完善的自然保护区体系。同时,我国仍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生态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仍然复杂,生态环境保护压力依然很大。结合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我们认为,自然保护区发展的现阶段特征可以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

自然保护区发展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自然保护区及周边人口众多,据不完全统计,平均每个自然保护区内定居人口近7000人,周边社区人口5万多。这是保护与经济发展、民生需求之间的一个矛盾。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国的自然保护区,特别是占较大比重的林业自然保护区,大多位于“老少边穷”地区,这也是我国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地区。自然保护区保护优先与针对区域内贫困人口的扶贫开发产生矛盾,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还有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是,我国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抢救性划定了一大批自然保护区,但由于当时技术能力有限和个别地方误认为划得面积越大,国家补助资金越多的错误看法,将部分不适宜划入区域也纳入到保护范围中,不但包括县城、乡镇等人口聚居区,也包括在保护区划定之前就存在的工矿企业、电力能源设施等。这些区域的划入导致一批历史遗留问题尚未解决,影响了自然保护区的健康发展。

自然保护区发展正处于深化管理体制改革的攻坚期。我国保护区的设立,是地方政府依自愿原则向上申报,由于行政区划限制,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栖息地或生境遭到人为的破碎化或分散化,难以实现系统保护和整体保护。有的地方,同一区域不仅建立了保护区,同时还是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一片区域,多套人马,保护地交叉重叠,因管理目标不同导致各管理机构职责不清,边界不清。如何深化改革现行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优化、重组、整合部门分工,降低行政成本,提高管理成效和保护成效,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紧迫问题。

自然保护区发展正处于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的窗口期。在自然保护区“绿盾”专项行动开始之前,还没有开展过覆盖全国的自然保护区执法检查,保护区内的突出环境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虽然各部门针对自然保护区存在的问题开展过督查,但检查范围、查处和整改的情况还不平衡。近年来,通过中央环保督查和“绿盾”专项行动,查出了一大批生态环境问题,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据初步统计,2018年以来,各地共调查处理了14000多个涉及自然保护区的问题线索,关停取缔违法企业1800多家,强制拆除违法违规建筑设施1900多万平方米,追责问责900人,其中厅级干部6人,处级干部150多人,充分发挥了警示震慑作用。

我们相信,随着中央环保督查、“绿盾”专项行动的持续开展,随着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和法律法规体系的不断建立健全,通过自然保护区事业“刀刃向内”的管理体制改革,自然保护区的管理质量和水平将全面提高。

(来源:《中国生态文明》杂志;作者:罗建武、吕凤春、罗遵兰;作者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