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建设】珠峰后花园 山水新吉隆

发表时间:2023-09-26 来源:《中国生态文明》杂志2023年第3-4期合刊 作者: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生态环境局吉隆县分局党组

  

珠峰后花园 山水新吉隆
吉隆厚植山水底色,做足“两山”转化成色,打造生态靓县
 
  地处喜马拉雅山脉中段,拥有珠峰自然保护区内面积最大的森林景区,拥有雪山、湖泊、草地、森林、峡谷等生态资源环境,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比达98.14%,境内分布有1000多种动植物,有“珠峰后花园”之称。这是西藏吉隆的生态底色,成就了生态吉隆的山水之美。
  空气各项指标达到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空气优良天数比例100%。全县6个乡镇、41个行政村全部创成自治区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村居,实现自治区级生态文明示范全域创建。吉隆县获国家级“保护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吉隆镇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入选2022年农业产业强镇创建名单。这是西藏吉隆生态文明建设的圆满答卷,绘就了山水吉隆的保护之美。
  拥有西藏最大的陆路通商口岸吉隆口岸,拥有西藏第一个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拥有古代连接西藏与南亚各国的天然陆路通道,是集商道、官道、战道、佛道、迎亲道为一体的边境通道枢纽,尼泊尔尺尊公主进藏、唐朝王玄策回国、莲花生大师入藏均发生在此,有“一条吉隆沟,半部西藏史”之称。这是西藏吉隆绿色发展的历史底蕴和时代新篇,谱写了开放吉隆的发展之美。
  近年来,吉隆县委、县政府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的重要指示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吉隆为目标,大力推动“两山”转化,不断深化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厚植生态底色,持续擦亮绿色品牌,积极探索具有吉隆特点的发展模式和路径,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吉隆特色的生态价值转化之路。
  一、聚焦“生态靓县”,厚植吉隆生态底色
  吉隆县始终牢记“保护好西藏生态环境,利在千秋、泽被天下”的指示精神,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紧紧围绕“生态靓县”的发展思路,将“生态”作为吉隆工作的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之一,把“确保生态环境良好”作为“四个确保”目标的刚性要求,切实守护好吉隆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
  建立健全生态保护机制。吉隆县先后成立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三大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起主要领导牵头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责任部门协同抓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让生态保护成为刚性约束,让生态环境成为发展之基。深入推进自然资源离任审计,严格执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全力开展环境执法监管、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考核、生态修复、生态补偿、“三线一单”等制度体系建设,逐渐形成责任到人、效益到户、上下联动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严格把关环境准入总关口,加大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管理,执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坚决杜绝“三高”项目、不符合产业政策项目和存在重大环境隐患项目落户吉隆,坚持依法行政,深入推进开发建设活动“四个监管”,构建严格的生态环境监管机制。
  强化生态空间管控。吉隆县严格落实国土空间管控要求,持续强化生态空间保护与管控,统筹空间开发、生态保护、资源配置及用途管控等,规范完善生态环境空间管控、生态环境承载力调控、环境质量底线控制、战略环评与规划环评刚性约束等环境引导和管控要求。推动建立“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确定优先保护单元4个、重点管控单元2个、一般管控单元2个,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强化底线约束,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比达98.14%,为切实保护好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奠定坚实基础。
  深入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吉隆县秉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深入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在吉隆沟地区多次开展生物多样性物种调查、植物多样性和外来入侵植物分布现状野外考察、珍稀动植物栖息地保育工作,持续加强喜马拉雅红豆杉、西藏长叶云杉等特有珍稀苗木培育,建立西藏自治区高原生物研究所第一个野外科研工作站吉隆沟生物多样性观测研究站,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及野生动植物保护等方面取得较大突破。一大批珍稀濒危物种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物种丰富度不断提高,持续刷新中国新纪录种。2018年,在吉隆沟区域发现中国犬科新物种——亚洲胡狼;2019年,吉隆县获国家级“保护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21年,萨勒乡发现新物种,命名为“吉隆吊灯花”。
  扎实推进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吉隆县持续开展“绿盾”行动、森林督察、第一轮和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等生态环境督察整改及“回头看”工作。严格对照督察反馈问题、自治区转办信访案件和本级排查问题清单,高标准开展环境问题整改工作。全县多次召开专题会推进整改落实工作,持续保持环保执法高压态势,对项目建设领域开展多部门环境监察联合执法行动。组织开展跟踪监督工作,对已完成整改问题进行反弹回潮现象排查,包括重点建设项目生态环保措施落实及批建核查、督察整改清单问题回头看、重点生态功能区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河道沿线“四乱”问题排查等工作,确保吉隆生态环境良好,切实守护好“西藏最后的秘境”。截至目前,第一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全部整改任务已整改完成并通过验收,全部销号;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转办信访案件1件,已完成办结1件,下沉督导组反馈3项问题,1项问题已整改完成,2项问题正在积极推进整改中。


日吾斑巴雪景
  二、聚焦污染防治,擦亮绿水青山本色
  为擦亮绿水青山天然本色,牢牢守住“山水吉隆”自然本底,吉隆县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目标,统筹开展“蓝天、碧水、净土”三大污染防治攻坚行动;以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为一个生命共同体,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以建设“美丽宜居、生态乡村”为目标,坚持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吉隆县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因地制宜扎实推进污染防治工作。在大气治理方面,不断强化施工和道路扬尘污染管控,严禁农作物秸秆露天焚烧,持续加大餐饮油烟污染管控力度;在水污染治理方面,严格执行排污许可制度,建成投用吉隆镇、宗嘎镇污水处理厂,严控黑臭污水排放,加强饮用水源污染监测;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积极提倡有机肥使用,限制农药化肥使用量,系统化治理白色污染,“禁白”“限塑”“三整治、三提升”等专项行动取得显著成效。当前,全县环境空气各项指标达到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空气优良天数比例100%;水环境各项监测指标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限值,主要河流和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全县生态环保考核稳居自治区前列,污染物减排约束性指标全部达标,圆满完成上级部门下达的总量控制目标,环境空气质量、水生态环境质量和土壤环境质量得到持续巩固。
  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吉隆县坚持生态优先、保护第一的原则,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林草长制,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总长,设立县-乡-村三级管理结构,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开展管理和保护工作。2022年,全县开展河湖沿线“白色垃圾”和垃圾围坝专项清理工作10余次,清理水源点垃圾315次,对40处河湖长制标识牌进行更新、修复、增设;投入资金5234万元实施多项河道治理加固工程,修建防洪堤,新建河段护岸;投资 850 万元实施吉隆县宗嘎镇至吉隆镇吉隆藏布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超过29.29平方公里。全面推进国土绿化,完成植树造林944亩4.3万株,成立吉隆县草原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实施《吉隆县草原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实施方案》,完成基本草原划定及草原确权行动。全县森林、草原覆盖率保持在15.52%、48.7%。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总投资357.3万元的宗嘎镇江久河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工程项目和吉隆镇美多当仟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工程项目竣工,水源地保护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吉隆藏布流域治理工程全面开展实施,吉隆藏布老江村段防洪治理工程投入使用,吉隆藏布流域防洪减灾、水源涵养功能持续提高,绿色生态优势持续厚植。
  全面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吉隆县持续推进“四清两改”村庄清洁行动,以垃圾清理、厕所改造、人畜分离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全力打造干净整洁、规范有序、生态优美的农村人居环境,在县委、县政府的积极整改下,全县农村人居环境大幅改善,乡风文明程度有效提升,广大群众源于生态环境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持续提升。“十三五”以来,全县持续推进“四旁”植树,持续巩固“无树村”消除成果,完成植树造林3400余亩;完善垃圾收集、转运及处理设施建设,构建“村收集、乡转运、县填埋”的生活垃圾处理体系;加快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村(居)通硬化路率达到82.93%;新改造户厕3000多座,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5.5%;34个村(居)、2016户家庭实现人畜分离。截至目前,全县6个乡镇、41个行政村全部创成自治区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村居,实现自治区级生态文明示范全域创建。
  三、聚焦价值转化,做足金山银山成色
  吉隆县牢固树立“两山”理念,勇当着力创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排头兵,厚植生态底色,探索绿色发展路径,创新发展模式,不断拓宽“两山”转化通道,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推动实现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发展,全面推进美丽吉隆建设,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逐步形成合作社带动,生态文旅、农林牧业和边贸物流业融合发展的绿色发展格局。
  大力发展生态文旅。吉隆县立足区域资源优势,以“旅游富县”为发展思路,以吉隆沟为建设重点,围绕“两心一轴”空间布局,以吉隆镇、宗嘎镇为中心,以216国道为轴线,紧扣乡村旅游,突出“千年古道,边关吉隆”特色文旅品牌打造,加快推进生态资源产业化转化,持续推进吉隆沟文旅休闲产业片区建设。近几年,吉隆县积极融入喜马拉雅山文旅产业带,主动对接“川藏”“新藏”旅游线路,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推进特色民宿改造,成功打造热玛精品村、吉普峡谷、乃村风光、热索边关等特色品牌,逐渐形成以古道文化体验、生态休闲自驾、边城风景观光等为特色的旅游线路,吉隆沟特色文旅多次引起主流媒体关注及报道。截至目前,吉隆县已成功举办两届国际边贸文化旅游节,吉隆镇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生态文旅持续提质增效。2022年,全县旅游人次达10.4万人,同比增长127%,文旅直接创收8900万元,同比增长38%。热玛国家4A级旅游景区已通过市级评审,吉隆沟国家级4A级景区正加紧建设,吉隆沟旅游名片正逐步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底片。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吉隆县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创新农业发展模式,稳步推进绿色生态农业持续增收致富。近几年,全县依托资源优势,借“绿”生金,借“林”发力,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农业产业布局,以“一村一品”的发展方式,以“公司+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林下经济、农牧养殖等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成功培育藏香鸡、羊肚菌、灵芝、贝母、天麻、虫草、花椒等农产品及藏药材品牌。截至2022年年底,全县规范运营130家合作社,群众入社率达到40%,农业产业规模化、标准化程度持续加强。吉隆镇入选2022年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创建名单,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增收实现双赢。
  大力推进边合区建设。吉隆口岸是中尼边境最大的陆路通商口岸,承担着推进面向南亚开放重要通道建设、促进边民增收致富、带动边境地区发展的重大责任。2022年,吉隆边境经济合作区获批设立,成为西藏第1个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吉隆县积极响应自治区政府关于“重点建设吉隆口岸”和“在吉隆口岸建立中尼经济合作区”的发展规划要求,并严格落实珠峰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坚持生态优先原则,立足区位条件和口岸优势,推进吉隆精品绿色口岸建设。不断完善口岸设施,提升通关效率,打通农特产品进出口绿色通道;鼓励边民参与互市,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举办国际边贸文化旅游节,推动边贸文旅全面发展。疫情前,吉隆口岸全年进出境国内外旅客达7万人次,进出境边民达12万人次,边民互市贸易额2000余万元,带动边民群众增收750余万元。2022年,以边合区建设为契机,培育边贸物流企业3家、劳务输出合作社1家,现有外贸企业22家、边贸合作社3家。编制完成《吉隆边境经济合作区2023年规划建设方案》《日喀则(吉隆)陆上边境口岸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方案》,谋划边合区“十四五”期间项目86个,涉及投资50.4亿元。依托“两区”建设,吉隆县正逐步将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实现口岸建设带动富边兴民。


吉隆镇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