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凡的2022 郴州写了三篇大文章

发表时间:2023-07-21 来源:《中国生态文明》杂志2023年第1期 作者:曹俊

  

  湖南郴州,一座低调的山水之城。
  这座城市最响亮的名片是有色金属之乡,钨、铋、锡、石墨等储量位列中国乃至世界第一,矿业经济一度占GDP的六成。这个名片响亮到人们往往会忽略,在丰富的矿藏之上,是莽莽森林,诗意山水。
  郴字,左林右邑,意为林中之城,全市目前森林覆盖率接近70%。满眼绿色涵养了湘江、珠江、赣江三江之源,成为华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
  一座矿产资源型城市,如何守好这道生态屏障?责任之重,难度之大,倒逼郴州一直在艰难求解。特别是2022年,郴州战胜了巨大困难,抵住了持续的经济下行压力,熬过了历史罕见的高温、干旱天气,交出了一份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分答卷。
  湖南全省最好的水在郴州,最差的水也在郴州;全省最有挑战的重金属治理任务在郴州,最有难度的空气质量提升工作也在郴州;全省第一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在郴州,最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在郴州,最强劲的新能源发展势头也在郴州。
  守护好水,在全国首创全流域总磷管控模式;消灭差水,综合治理让全省唯一的劣Ⅴ类断面跃升为IV类乃至II类;留住蓝天,扎实的网格化管理、精细的错峰管控走在全国前列;保卫净土,聚焦重有色金属矿区和冶炼集中区,建设国家级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突破,是郴州的氛围。
  山水之城的个性美,源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大作为。大作为的核心是找到了发展和保护的平衡,以高水平保护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2022年,面对超出预期的困难,郴州实现了保护与发展双提升——全市GDP等10项经济指标增速局全省第一,固投增速等7项指标居全省第二,城区环境空气质量连续5年保持国家二级标准,水质改善率在全省排名第二。
  不平凡的2022,郴州写出了三篇大文章。

 

  雾漫小东江
  

 

  

  好水注三江
  把最复杂的题目,写成最美文章

 

  2022年,是郴州治水史上值得很好书写的一年。
  这一年,全省唯一的劣Ⅴ类断面,退出历史舞台,而且水质曾一度达到Ⅱ类。
  这一年,全省水质最好的东江湖,稳定保持I类水质,而且“降类退位”的风险基本解除。总磷这个最大的水质影响因子被压了近40%,总磷上升的趋势被扭转。
  这一年,全市水质改善率在湖南全省排名第二,国控、省控断面达标率为100%,达到或优于Ⅲ类水体的比例为100%,县级以上饮用水源地达标率为100%。
  这一年,郴州把最复杂的题目写成了最美的文章。最美的那个点,是拐点。

 

  东江湖
    
  复杂,到底有多复杂?
  郴州的地理位置很特殊,全境水网密布,是长江、珠江两大流域的分水岭,是湘江、珠江、赣江三条大江的源头屏障。有诗云,“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水注三江,是郴州的水情;好水注三江,是郴州的使命。作为重要的水源涵养区与生态安全屏障,郴州的水好不好,不仅关乎当地生态环境,还关乎湖南、广东、江西等地重要水系水质。
  郴州治水护水,难度很大。
  郴州是“有色金属之乡”,与之对应的形象就是矿。早些年的矿产开采,带来了滚滚财富,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特别是重金属污染。郴州的河,在过去很多年里都是全省水质最差的。郴州的特征水污染物是铅、砷、镉等重金属,是治水领域的世界级难题。也正因此,郴州多年来一直拥有湖南全省唯一的劣Ⅴ类断面——省控马家坪电站大坝断面。
  断面所在河流名为甘溪河,属于湘江水系,发源于香花岭、三十六湾地区。这片区域有“湘南聚宝盆”之称,有色金属矿区集中,采矿历史悠久,至今已有400多年。20世纪80年代到2005年间,矿业野蛮生长,尾砂、矿渣和重金属废水日积月累,堵塞了河道,覆盖了良田,尾矿最厚处曾达5米。尾砂所埋之处,寸草不生,满目疮痍。香花岭这么美的名字,被人们唤作“癞子岭”。
  消灭劣Ⅴ类,需要打破几十年的产业结构,需要修复几十年的山水劫难,需要时间,需要资金,需要技术,需要决心,需要智慧。哪一项不难?最难的是,数年的坚持,并在坚持中寻求突破。
  治水难,难在历史欠账。守护I类水,又难在哪里?
  东江湖是郴州最好的水,也是湖南全省最好的水。湖水多年来保持Ⅰ类水质,但在2015年和2018年也有过降为Ⅱ类的惊险。主要是总磷这一指标,前几年出现显著上升趋势。郴州生态环境部门高度警觉,他们意识到,如果不采取进一步行动,东江湖就面临因总磷而“降类退位”的巨大风险,而这种情况,绝对不能出现。
  东江湖为典型的河流型湖泊,流域内有819条河流。从水质考核要求来看,入湖河流是地表水Ⅲ类,而东江湖为湖泊Ⅰ类,两者对总磷的要求相差19倍。即入湖河流总磷不超过0.2毫克/升即可,而东江湖总磷却不得高于0.01毫克/升。可东江湖是深水型人工湖泊,水生生物多样性不高,水体流动缓慢,自净能力不强,且总磷又极易在底泥中沉积,当累积到一定程度后,水体中总磷的高浓度将很难逆转。
  控制总磷,必须控制入湖的几百条河流,必须全流域管控。东江湖流域涉及3县、1市,共29个乡镇、63万人口。上游3个县曾是国家级、省级贫困县。生态环保投入难度大,农业面源污染管控难度大,农村污染防治设施配套难度大,矿区遗留污染治理难度大,最难的点是,“全流域”。
  如果说治水需要持久的攻坚战,那么护水需要的就是果敢的保卫战。攻坚艰难,保卫也不轻松。郴州要治、要护的河流有上百条,持久战一直在,难度一直在。
  难治,到底怎么治?
  甘溪河涅槃重生,靠的是十几年的坚守和一年年的突破,靠的是各级党委、政府的政治担当和强大执行力。
  治理甘溪河,郴州成立了市委书记为第一组长、市长为组长的工作专班,省生态环境厅等部门直接指导,多次派员现场帮扶,并在技术、资金和政策上予以重点支持。市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水利、科技、住建、农业、财政等部门同频共振,流域内市县及相关企业协同发力。
  各级、各部门联合作战,是郴州最有效的治水之策。各级、各部门标本兼治、系统治污、综合施策,把源头治污和长效管控有机结合,真正做到了点面俱到、横纵推进、多向发力。
  十几年来的苦战,甘溪河实现了从“大乱”到“大治”的蝶变。治乱,实行“休克疗法”,关闭、炸毁非法矿点1000多个,涉及从业人员10万余人。在整个矿区整合出两家企业,全面升级产业,实现科学有序开采。其中,南方矿业获评全国绿色矿山。治污,累计投入10多亿元,实施治理项目18个,全面恢复生态系统。治水,提质处理矿区废水,有序处置历史遗留矿井涌水、尾砂、废渣。
  修复的山水带来了新的增长点。今天的甘溪河边,漫山遍野的格桑花海成了网红打卡地,矿山风景区“癞子岭”成了景区,贫困村成为旅游胜地,全域旅游有望成为临武的百亿产业。调整后的南方矿业税收贡献实现飞跃,从整合前只有几百万元,跃升到近亿元。原有的矿业从业人员,在政策扶持下,转型发生态农业,规模养殖户已达到57户,有的一户就可带动劳动力200多人。
  一条苦水河,终于成了幸福河。

 

  甘溪河边的格桑花海

 

  难守,到底怎么守?
  东江湖守住I类水,靠的是及时、果断的全流域总磷管控。强调全流域,是治理成功的灵魂,从“治湖泊”到“治流域”,格局大开。
  郴州市委、市政府采纳了生态环境部门建议,在全国首创启动全流域总磷限值管控,及时果断吹响了东江湖保卫战集结号,决定从2021年12月到2022年5月, 用半年的时间开展“春雷行动”。
  齐抓共管的新格局迅速形成。市委书记、市长共同担任东江湖环境保护和治理委员会主任,“市县乡村四级共管、流域四县同治” 的管理体系迅速构建。
  工作有合力,成绩有考核,东江湖流域“三县一市”之间的市级考核和生态补偿机制应运而生。既有月考,也有年考,考核结果直接与钱挂钩,按“月通报、年兑现”的方式实施。针对湖区断面,月考核时水质每降低一级,就收取生态补偿责任金10万元,水质若保持Ⅰ类水,就奖10万元;年考时若未达Ⅰ类水,每个断面收取生态补偿责任金40万元。针对跨界断面的保类、降类、提类,也有相对应的标准。目前已累计兑现考核奖罚资金约2000万元。
  如今的东江湖,秀丽风光一如往昔。平静的湖水背后,曾是波澜壮阔的护水行动,特别是2022年的滚滚“春雷”。
  大力退,关闭17个采矿区,清退42万平方米网箱,关闭549家生猪养殖场,实施高污染行业有序退出,实现矿山清零、网箱清零、畜禽养殖清零、工业污染清零等多种污染源清零。
  强力禁,否决可能影响水环境的项目投资超600亿元,实施10年禁捕、流域森林全面禁伐。
  全力治,对主要入湖河流断面设置总磷考核特别限值,实现乡镇污水设施全覆盖,整治低端民宿,治理历史遗留废渣,实施测土配方施肥200多万亩,淘汰老旧船舶,实现营运船舶生活污水和含油废水“零入湖”。
  协力护,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近500平方公里,建设水源涵养林13.5万亩,修复湖河湿地4550亩,复绿矿区218公顷,全域286座小水电站稳定泄放生态流量。
  一湖碧水,经历了如此惊心动魄的大战,守住了宝贵的生态财富。经专家评估,流域生态资产总价值达2438亿元。

 

  东江湖

 

  蓝天保卫战
  把最难写的题目,演绎成一篇精彩文章
  2022年,是郴州蓝天保卫史上不同寻常的一年。
  这一年,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主要改善因子PM2.5浓度降至26微克/立方米,提前实现低于省定任务目标值,提前实现“十四五” 目标,在全省排名第二。
  这一年,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保持国家二级标准,第五年稳定在全国“优等生”行列。PM2.5、PM10、CO、NO2这4个指标的年均浓度全部降低,全年无重度污染天气。
  然而,这一年却有一项指标,成为郴州最深的痛。这个指标就是,改善率。城区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空气质量优良率这两项指标,在全省排名第四,但二者的改善率却排在末位,前者是倒数第四,后者是倒数第一。
  这一年,还有一项指标,成为郴州治气的新问题。即臭氧年均浓度不降反升。
  也是这一年,郴州遭遇了61年来的极端不利气候,严重高温、干旱叠加。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郴州守住了国家二级标准,PM2.5提前3年实现“十四五”目标,这本身就是最大成功。

 

  

 

  

  艰难,究竟多艰难?
  所谓艰难,首先是因为这一年气候条件极端不利。2022年夏季,平均降雨量较常年偏少七成,为1961年有连续气象记录以来历史同期最少;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2.5摄氏度,为历史最高。高温加干旱,加大了空气质量改善的阻力。
  艰难,本质上是空气质量改善进入瓶颈期。2018年以来,郴州城区环境空气质量在全省排名分别为第四、第三、第三、第四、第四。但2022年,改善率却排名末位。经过多年的强力治理和严格管控,末端治理的空间越来越小,通过管理实现减排的空间也越来越小。要持续改善空气质量,做到只能更好、不能降低,压力非常大。
  艰难,最难的就是产业结构调整。郴州产业结构偏重,城区周边有2个国家级园区,风道传输通道上有多个省级工业园区,涉及六大“两高”行业中的煤电、化工、有色金属冶炼、建材四大行业,二氧化硫、烟尘和氮氧化物产生基数大。产业结构调整,并不是新课题。建材、火电、有色、化工等产业,10年前就是调整的重点,5年前也是,今天还是,这就足以说明调整的难度有多大。结构调整相当于伤筋动骨,或者说是脱胎换骨,面临的选择往往非常艰难。特别是经过多年的调整,相对容易解决的问题基本都解决了,现在面对的,是更深层次的矛盾、更复杂的事。现在需要的,是结构大修,不是局部微调。
  艰难,还在于郴州特殊的地理位置,极易受到气候影响。郴州城区位于南岭山脉北麓,地势自东南向西北方向倾斜,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三面环山的“山”字形,导致污染物易进不易出,易累积不易扩散。空气质量极易受气象条件影响,特别是秋冬季节,外来污染物传输与本地污染物累积叠加,污染云团滞留时间较长,极易形成污染天气。
  

 

  苏仙岭

 

  保卫,靠什么来保?
  面对61年不遇的极端天气,面对艰难的减排局面,郴州的空气质量成绩依然可圈可点,特别是PM2.5持续下降,提前3年达标。靠的是什么?
  空气质量好的时候靠治,空气质量不好的时候靠防,重污染天气靠控,这是郴州蓝天保卫战的思路。做好治、防,控,郴州最得意的管理手段就是,空气质量网格化管理。
  让有边网格管好无界空气,郴州的空气质量网格化管理,做到了每一寸土地上的空气都有人管。郴州以网格化管理为主线,依托行政区划,坚持属地管理原则,按照部门法定职责,全面压实各级政府和部门的责任,出台《空气质量网格化管理考核办法》,实现管理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工作推进中,由市网格办牵头,以各市直单位及县市区网格办为节点,加强实时调度、巡查与督办,发现问题后通过工作微信群、交办函、通报等形式进行交办,严格跟踪问题整改落实情况,形成了“发现问题-交办问题-处理问题-反馈督办-归档考核”的常态化管理模式。
  可以说,郴州的空气质量网格化管理做到了“基层吹哨,部门报到”,破解了“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着的看不见”的旧格局,开创市级引导、县市区(园区)主导、乡镇(街道)村(社区)、企业等联动的改善环境空气质量的新局面。
  如果说网格化管理是压实了属地责任,那么对于全市范围的重污染天气的防和控,靠的则是全市精准调度。比如,更新《郴州市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制定《大气污染防治特护期“十条” 强化管控措施》,在非常时期采取非常手段,细化应急减排措施,细化重点行业错峰生产。比如,构建“2+7”区域联防联控新格局,以北湖、苏仙为核心,以资兴、桂阳、宜章、永兴、嘉禾、临武、安仁为半径,全市一盘棋、统一调度、统筹推进,积极应对以外源输入为主的重污染天气。

 

  九龙江国家森林公园

 

  改善,怎么深化改?
  网格化管理也好,特护期管控也好,作为监管手段,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要确保空气质量进一步提升,监管做得再好,恐怕都不够。可以说,郴州面对的局面是,管理手段基本用足,结构调整也到了瓶颈。要想再有提升,怎么打?
  继续治,深度治。全面推动水泥、砖瓦、有色、玻璃行业执行超低(特别)排放限值,推动城区生物质锅炉退出,全力推进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和工业炉窑氮氧化物综合治理。2022年,共完成10个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项目、5个工业炉窑氮氧化物综合治理项目。
  继续调,深度调。深入调整产业结构,结合国土空间规划,进一步调整“两高”企业。对落后产能按照“先停后治”的原则,依法依规分类处置。
  继续管,更新方式管。市里设计了一个管理的新抓手,就是打造环境优美示范街。北湖、苏仙、资兴是重点地域,安仁、永兴、资兴、桂阳、嘉禾、宜章是风道传输通道城市,要保卫中心城区、拱卫中心城区。市里要求重点区域以打造环境优美示范街为抓手,开展重点区域、重点部位3~5公里范围内的提质改善行动,倒逼区域内面源污染管控,管好餐饮、干洗、汽修、装饰、彩印等涉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源,为臭氧管控做贡献。
  铆足精神,打一场空气质量翻身战,郴州正在背水一战。
  

 

  

  生态文明建设
  把容易虚化的题目,真正做成了扎实文章
  2022年,是郴州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值得充分总结的一年。
  这一年,郴州全市11个县(市、区)中,已有9个在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建设氛围越加浓厚。
  这一年,湖南东江湖风景名胜区、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批湖南省首批生态环境科普基地。
  这一年,郴州始终把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各县(市、区)无论是否入选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单位名单,示范创建工作都坚持往实里走,往深里走,带来了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累累硕果。
  这一年,郴州把容易虚化的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文章写实了。

 

  莽山
 
  实,保护有多实?
  山水郴州,城依山,山傍水,湖光山色,充满个性。这是精心守护的山水底色,也是全面修复的丰硕成果。
  郴州守护出最好的山和林,莽山,祖国冬雪线的最南端,世界上亚热带原始次生林和常绿阔叶林保存最完好、最具代表性的林区,地球同纬度生物种群最丰富、生态保护最好的地区之一。6000公顷的原始森林,林木叠翠,峰石林立,蟒蛇出没,猴子成群,是名副其实的“原始生态第一山”。
  郴州守护出最好的湖和水,东江湖,万千景象一湖水,多年保持Ⅰ类水质,被称作“湖南的小马代”,富有特色的雾漫小东江被誉为“中华第一雾”。
  郴州还修复出一个个城市新名片。桂阳将废弃的宝山矿区,打造成中南地区首家国家4A级工矿旅游景区,成为湖南省矿业经济转型发展的一面旗帜。苏仙区将污染严重的西河,修复成国家湿地公园;将尾砂矿闭库区修复成西河沙滩公园,获评中国人居环境建设领域的最高奖项“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北湖区把仰天湖修复成“南方的呼伦贝尔草原”,使湖水面积由之前的20多亩增加至近70亩,草原覆盖率由之前的64% 提高至91%。
  山水之美得到了游客的认可。“走遍五大洲,最美有郴州”品牌越叫越响。2022年全市接待游客人数、旅游总收入增速均居全省第一,总量均居全省第二。
  山水底色,越来越扎实。

 

  仰天湖大草原

 

  实,发展有多实?
  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为湖南全省第一,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居全省第一,新能源电力建成装机容量、并网规模为全省第一,有色金属产业营业收入等6个领域规模破千亿元,绿色矿山数量为全省第一。绿色增速,是郴州的活力。
  全域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正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激活全域生态竞争力、提升群众幸福指数的一个有力抓手。
  坐拥东江湖的资兴,是湖南省第一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产煤重镇背“水”一战,从卖煤转身“卖水”,水文章越写越漂亮,县域综合经济实力稳居湖南十强,可谓“点水成金”的典范。东江湖大数据产业园,采用湖底“冷水”为服务器“纳凉”,成为全国唯一的全自然冷却数据中心示范基地,入选生态环境部2021年绿色低碳典型案例,被工信部评为国家绿色数据中心。仅这一个中心,就可提供1.5万个就业岗位,年节约用电50亿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52万吨。不仅“冷水”用得漂亮,东江湖的“优水”吸引了青岛啤酒等开发高端水产品;“净水”培育出东江湖蜜桔、东江湖鱼、狗脑贡茶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带动了百亿柑橘产业、百亿茶叶产业等百亿产值农产品;“秀水” 带动了全域旅游。东江湖的一湖好水,成就了高新产业,带动了生态农业、生态旅游,成为绿色产业的摇篮。2021年,库区农村人口人均纯收入达2.63万元。
  “中国温泉之乡”汝城,于2021年被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色转型成绩斐然。汝城坚持把绿色作为工业发展的底色,污染企业一个不要,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一个不上,努力构建以绿色能源、绿色矿山、绿色制造为主的低碳循环工业体系。目前小水电装机容量在湖南省排名第一,已成为全国小水电五强县。坚持用绿色引导农民增收,以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高效特色农林产业,做大绿色有机食品加工业、休闲观光农业,成功创建省级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坚持以生态引爆全域旅游,用好用活“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温泉之乡、九龙江国家森林公园等红色和绿色资源,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成功获评全省乡村振兴战略先进县。
  “千年矿都”桂阳,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为发展注入强劲动力,2022年跻身全国乡村振兴百强县、县域发展潜力百强县。桂阳坚持发展新能源,建设湖南“风电之都”;坚持升级传统产业,打造全省唯一的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专业园区,将传统矿业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坚持“智造兴工”,建设湖南(广东)家居智造产业园,打造全省首个集家居生产、贸易、博览、展销、科研于一体的产业集聚中心。
  绿色发展,越来越务实。

 

  汝城温泉

 

  实,氛围有多实?
  郴州有11个县、市、区,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的有9个。已有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1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实践创新基地1个,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个。在生态环境部门的引导和指导下,示范创建的氛围日益浓厚。从县、市、区到乡、镇、村,都融入了全方位、多角度的示范创建。即便是未进入这一创建行列的,也在根据自身实际,打造转型样板。
  “中国银都”永兴县,白银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这些白银不是来自矿山,而是来自回收。2022年,永兴提出打造绿色、低碳、循环、高效的世界级稀贵金属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永兴样板的目标,按照“一年求突破、两年见成效、三年大变样、四年要成型” 的要求,进入了样板打造的节奏。永兴每年从“三废”中提炼稀贵金属和有色金属超过20万吨,与原矿冶炼等量金属相比较,可减少废渣排放千万吨以上、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5万吨,节约标煤90万吨、节水5200万吨。
  “小有色之乡”临武县,瞄准的目标是新锂都。临武基于丰富的锂矿,按照市里确定的资源换产业、资源换市场、资源换财源的发展模式,坚持含锂矿产资源(原料)不出临武的总要求,构建“锂矿—材料—电池—终端—回收” 五位一体的锂电池全生命、全产业链的发展新格局。一个3000亿元以上的锂电产业正在形成。
  全域的矿山环境综合治理,创出了郴州模式。解决采矿历史遗留问题,“矿业整治-综合治污—绿色发展”的模式广为复制。矿山总数从3年前的500来个减少到300来个,建成绿色矿山87家,绿色矿山建设经验被自然资源部推介。
  全市的资源转型升级,走出了郴州特色。县、市、区各显神通,百花齐放,建起了湖南(广东)家居智造产业园、北湖区鲁塘石墨产业园、东江湖大数据产业园、资兴硅材料产业园、临武宝玉石文化产业园、嘉禾铸锻造产业园、宜章氟化学产业园、汝城广东电子智能科技产业园、永兴县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园等一批专业特色园区。3家省级产业园区列入2022年省绿色制造体系创建计划,新增省级绿色工厂14家,绿色制造的氛围越来越浓。
  节能环保新能源产业,展出了郴州风采。2022年,全市节能环保新能源产业链产值累计增速为12.74%,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家,新引进投资额2亿元以上的重大工业项目25个。全市节能环保新能源项目总投资约420亿元,涉及固废综合利用、新材料、风电、光伏等项目共计65个。
  创享之城,越来越殷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