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自然,能否做出新承诺?

发表时间:2019-05-13 来源:《中国生态文明》杂志 作者:张文娟

生物多样性保护所实现的固碳成果,对应对气候变化意义重大,今后联合国气候和生物多样性两个部门应联合评估。一份旨在2030年前开始扭转自然下降趋势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框架,应成为COP15的核心。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发布的《地球生命力报告2018》指出,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在短短40多年内消亡了60%,这一惊人下降是个噩兆。而有关人类活动影响的科学证据,也从未像今天这般清晰。

生物多样性丧失速度触目惊心

地球生命力指数(LPI)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状况和地球健康状况的指标。这一指数于1998年首次发表,后每两年发布一次。在地球生命力数据库中现包含2.2万多种哺乳动物、鸟类、鱼类、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的信息。对其中超过1.67万种群数据的分析构成了全球地球生命力指数。

2018年的指数包括从1970年到2014年的数据(1970年作为许多指标的共同起始年),因为在1970年之前或2014年之后没有足够的信息可以产生有力且有意义的指数。

根据所有物种和区域的现有数据来计算的全球指数显示,1970至2014年间脊椎动物种群规模总体下降了60%,即在不到50年的时间里平均下降超过一半。

热带地区的物种数量下降尤其明显,覆盖南美洲、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新热带地区遭受了最严重的下降。

《2018地球生命力报告》还指出,种群趋势数据只是跟踪生物多样性变化的一种方式。国际上还有采用丰度、构成、分布等其他3项生物多样性指标,作为对地球生命力指数的补充,并将其趋势置于更广泛的背景下。这些指数有物种栖息地指数,衡量物种分布的变化,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指数,跟踪物种灭绝风险,生物多样性完整性指数,考察群落组成的变化等。然而,所有这些都描绘出了相同的画面——生物多样性持续丧失。

物种灭绝加速与人类直接相关

虽然在近半个世纪,社会各界的环保意识显著提高,但是人类活动仍然给整个地球生态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地球生命力报告2018》表明,物种灭绝加速与人类活动直接相关。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拉动对能源、土地和水的需求,推动地球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人类活动对物种构成的主要威胁包括栖息地的减少和恶化、自然的过度开发。

人类活动快速变化始于工业革命。20世纪50年代,是一个爆炸性增长的十年。在此之后,人类活动开始显著干扰地球的生命支持系统。在过去50年里,生态足迹增加了约190%。除了过度开发和农业之外,入侵物种是另一个常见的威胁。农业、筑坝、火灾和采矿等产生的污染和干扰,是额外的压力来源。

2018年3月,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发布的最新《土地退化和恢复评估报告》显示,地球上只有四分之一的土地基本上没有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预计到2050年,这一比例会下降到十分之一。湿地受影响最大,在近代已经损失了87%。

近年来,由于恢复和种植,全球范围的森林减少已经放缓,但热带森林的退化却呈加速之势,而热带森林富含地球上最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这种持续的退化对物种、栖息地质量和生态系统功能产生了诸多影响。负面影响可以是直接的,例如生物多样性丧失,对栖息地及生物多样性调节作用的破坏。也可以是间接的,例如通过对更广泛环境产生影响,进而最终影响栖息地、生态系统功能以及物种丰富度。

设定更高的目标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曲线

有关人类生存依赖于自然系统的证据日益明显,但我们却仍然以令人触目惊心的速度破坏着自然的健康。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执行理事帕尔默表示,生物多样性丧失是一个无声杀手。气候变化与其不同,人们可以感受到它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生物多样性丧失带来的影响则没有那么明显,当你感觉到事情正在发生时,可能为时已晚。

研究人员将野生动物的大规模丧失称为“生物灭绝”。如今,物种的灭绝速度被认为是人类主宰地球之前的1000 倍,这可能比6500万年前巨型陨石毁灭地球的速度还要快。气候变化是可逆的,但物种一旦灭绝,就再也回不去了。

最近的两项分别于2002年和2010年达成的生物多样性协定,均未能阻止自恐龙灭绝以来地球上最严重的生物多样性丧失。很明显,现有阻止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努力没有起作用。

生物多样性战略计划(2010-2020)包括到2020年要实现的20个爱知目标。最近的预测表明,大多数爱知目标都不太可能如期实现,“战略计划”的目标也只能达成部分。

而且,生物多样性丧失的这一问题在政治上也未引起足够重视。与气候峰会相比,参加生物多样性谈判的国家元首寥寥无几。美国更是在特朗普上台之前就拒绝批准该条约,只派出一名观察员参加。

全球总体情况令人担忧,由于生态环境破坏、化学污染和入侵物种造成的生物多样性丧失率已经很高,而且在未来30 年内还将因为气候变化和人口增长而继续加速。到2050 年,非洲预计将失去50%的鸟类和哺乳动物,亚洲渔业将彻底崩溃。植物和海洋生物的丧失会降低地球吸收碳的能力,并由此造成恶性循环。

不过,帕尔默认为还有一线希望,目前,几个非洲和亚洲的物种数量已经得到恢复,亚洲的森林覆盖率增加了2.5%,海洋保护区也进一步扩大。2018年10月,联合国最顶尖的气候和生物多样性机构与科学家举行了第一次联席会议。与会者发现,以自然为基础的解决方案,如森林保护、植树、土地恢复和土壤管理,可满足多达1/3的碳吸收需求,从而将全球变暖参数保持在巴黎协议框架内。今后,联合国气候和生物多样性两个部门应联合进行评估。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CBD)第15届缔约方大会(COP15)将于2020年在中国召开。这一年,恰恰是联合国生物多样性目标,也即爱知目标2010-2020的收官之年。COP15将通过新的全球生物多样性战略计划,为2021-203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设定新的目标与路线图。一份旨在2030年前开始扭转自然下降趋势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框架,应成为其核心。这样的协议,不仅对自然而且对人类都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