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志宏: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推动城市绿色发展

发表时间:2014-11-19 来源: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 作者:朱志宏
尊敬的宗兴会长,
尊敬的各位领导,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非常荣幸中国生态文明论坛2014年会选择在成都召开,也非常高兴能出席年会,与各位嘉宾就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交流。
    成都是西南地区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基地,美、德、法等12个国家在成都设立领事馆,落户世界500强企业262家。近年来,成都坚持把生态文明融入城市发展实践,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称号,被亚洲开发银行评为中国内地最宜居城市。2013年,成都经济总量在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3,成为中国继上海、香港、北京之后第四个举办财富全球论坛的城市。
    下面,我就成都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关情况,分三个方面向大家做概要介绍。
    一、环境优越,本底深厚是成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
    成都地处川西平原腹地,自然禀赋优越,自古便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成都属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降水充沛,域内高山、平原、丘陵并存,龙门山、龙泉山两山环抱,岷江、沱江两江环绕,森林覆盖率达37.8%,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建城2300多年来,成都始终保持着“城景相融、田园相连、山水相依”的城市风貌。特别是2000多年前遵循“道法自然、人水和谐”修建的都江堰水利枢纽,直到今天仍然发挥着巨大作用,让成都这块福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可以说,秀美的自然环境、辉煌的古蜀文明和闲适的城市文化在成都浑然交融,让成都有了得天独厚的生态本底和醇厚的生态文明底蕴,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理念先行,重在实践是成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路径
    生态文明建设的蓬勃发展是由发展理念的转变所推动的。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趋重的严峻形势,我们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综合采取措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发展。
    一是优化城市全域布局。我们以全域视角合理规划,明确市域生活、生产和生态三大空间格局,推动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努力实现城市体系与生态体系的有机结合。一是加快总体功能分区建设。按照“重点开发区域”的总体定位,在充分保护和尊重生态本底基础上,将全市划分为提升型发展区、优化型发展区、扩展型发展区、两带生态及旅游发展区4大总体功能分区,实现生活、生产和生态空间的和谐相融。二是构建新型城镇体系。坚持城乡一体、产城融合和四态合一,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构建1个特大中心城市区、7个卫星城、6个区域中心城和10个小城市组成的市域城镇体系,形成“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集约型”的城镇形态格局,构建功能互补、错位发展、联系紧密、协调发展的城市群。三是加快划定生态红线。在已划定环城生态区红线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综合我市水体分布现状、地形因素和生态安全评价结果,今年底将基本完成划定全域生态红线,防止城镇无序扩张,形成生态核心资源保护的大格局。
    二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我们采取一系列措施,优布局、调结构、促转型,推动经济发展由“环境换增长”向“环境促增长”转变,加快构建绿色经济体系。一是规划产业布局。中心城区深入实施“退二进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总部经济,近郊、远郊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都市现代农业和旅游等特色产业,推动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同时,坚持集中集约发展,按照“一区一主业”定位,将全市原来规模小、布局散的116个工业开发区优化为2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工业集中度从不足60%提高到81.4%,并规划建设了32个现代服务业重点集聚区。二是优化产业结构。突出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都市现代农业,加快优化产业结构,初步形成电子信息、汽车、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11大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比重达33%,三次产业比优化为3.945.950.2。比如,在节能环保产业方面,我们编制了产业发展规划,建成了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和环保产业总部基地,落户了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德国西门子等重点企业,正加快打造国家级节能环保产业示范基地三是加快产业转型。大力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支持企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和转化科技成果,强力推进工业节能降耗和落后产能淘汰,彻底关闭小水泥、小火电、小石灰窑和小煤矿,整体退出烟花爆竹生产,是全国淘汰“五小”企业最彻底的城市之一。成都在全国率先实行区域单位GDP能耗平衡补偿机制,2013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较2005年下降32.45%
    三是打造生态宜居城市。我们强化统筹,综合施策,着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全面打造宜居宜业的现代城市。一是深入实施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加强生态系统建设,构建市域生态保护体系,加快推进环城水生态系统建设,严格保护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生态系统,全面提升城乡绿化水平。大力实施大气环境综合治理,建立大气污染源清单,建成空气质量预测预报平台,开展餐饮业油烟、扬尘、汽车尾气、秸秆禁烧等多项专项整治,完成水泥、钢铁、玻璃等重点行业节能减排设施建设,积极推行燃煤禁烧和煤改气,年均减少燃煤400余万吨。深入推进水环境治理,按照全流域整治理念,启动中小河流整治三年行动计划,2013年完成中心城区30条黑臭河渠治理,今年又启动实施了183条黑臭河渠综合治理。强化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建立农村垃圾集中收运体系,实现中心城区、郊区(市)县、乡镇(街道)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二是全力打造低碳城市与绿色生活。优化能源消费结构,鼓励工业企业使用电力和天然气作为主要能源,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快清洁能源改造,逐步提高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推行绿色交通,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和新能源车辆,加快构建中心城区以轨道交通、快线公交为骨架,干线公交为主体,支线公交、社区微循环公交为基础的公共交通网络系统。推行绿色建筑,加快建立绿色建筑行动框架体系,严格执行城镇新建民用建筑节能50%的标准,大力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三是积极构建地方环保法规体系。2013年,我市为保护环城生态屏障,出台了《成都市环城生态区保护条例》,成为全国首个为城市特定区域生态保护出台地方条例的城市。今年我们又启动了一批环保地方法规,目前《成都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已通过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成都市湿地保护条例》、《成都市生态保护条例》已启动立法前期工作。这些政策法规保障了成都的生态文明建设向系统化、立体化深入发展。
    四是深化环保体制改革。我们以深化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努力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提供体制机制保障。一是健全生态文明保障机制。将大气污染防治等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纳入工作考核体系,推动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问责制和终身追究制,探索建立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和资源环境离任审计。二是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按照“谁污染谁补偿”原则,从2012年开始实行跨界断面水质超标资金扣缴制度,设立饮用水源生态补偿基金,每年安排不少于600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中心城区主要水源地保护。同时,在龙泉山等生态脆弱地区实施生态移民计划,让农民下山进城,生态产业上山,既解决了山区农民行路难、上学难、看病难等诸多问题,又使脆弱的自然生态系统得以逐渐修复。三是创新基层环保管理模式。我们在全域设立乡镇(街道)环保机构,成为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第一个统一标准、全域推进、全面覆盖,环保监督网格管理全面延伸到一线的城市。
    三、着眼长远,绿色发展是成都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期愿景
    绿色发展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成都的未来,将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不断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加快实现美丽生态成都的愿景。一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继续优化产业结构,减少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高资源产出率,推动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二是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信息化技术改造提升特色优势产业和传统产业,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三是加快健全环境监管体系,严格落实生态红线保护制度,努力实现环境污染的全防全控。四是着力丰富城市生态文化,培育独具成都特色的城市生态文明品质,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和环保意识,推广绿色发展、绿色消费和绿色生活方式。
    当前,成都正紧紧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渝经济区和天府新区建设等重大机遇,深入实施“改革创新、转型升级”总体战略,大力实施交通先行、产业升级、立城优城、统筹城乡、全域开放五大兴市战略,奋力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衷心希望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成都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在成都多走走、多看看,实地感受成都的风土人情和优良的生态环境。
    最后,祝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在蓉期间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祝中国生态文明论坛成都年会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作者为成都市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