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发表时间:2014-08-22 来源:梅州日报
    日前,国家发改委等6部委联合下发通知,批准梅州成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之一。这是梅州市纳入《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后,成功争取的又一国家级战略支持,意味着梅州市生态文明建设正式跻身“国家方阵”,将翻开新的篇章。
梅州:生态文明发展向何处去?
  对于大部分国人来说,生态文明一词也许早在10年前就已经耳熟能详;但是对于梅州人,只有今天才觉得离自己真正的这么近。日前,国家发改委等6部委联合下发通知,批准梅州成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之一,意味着梅州生态文明建设正式跻身“国家方阵”,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中担当起先行示范的排头兵作用。兴奋之余,人们可能要问:梅州缘何获此殊荣?下一步要怎样先行先试?
  一、梅州的生态文明建设由来已久成效卓著
  从“希望在山”到“生态梅州”,从“生态梅州”再到“绿色崛起”。长期以来,梅州坚持生态立市,积极探索与其他地区不一样的科学发展道路,走出了一条以最小的生态资源环境代价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新路子。生态文明理念逐步树立、基于主体功能区划的国土空间体系初步建立,生态治理取得明显成效,生态文明的体制机制不断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有了坚实基础。通过多年来特别是最近几年的努力,梅州获得的各种荣誉层出不穷,知名度和美誉度日益攀升,八方游客纷至沓来,景区实实在在火了一把,周边的老百姓也在家门口尝到了“果园变公园、农产品变旅游商品”带来的甜头。国家级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区、原中央苏区县(梅州全域)、世界长寿之乡(蕉岭)、深呼吸小城(大埔)、国际慢城(梅县区雁洋镇)、中国古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街)、公众安全感全省第一、全国十佳优质生活城市……一件件,一桩桩,梅州的百姓如数家珍、津津乐道。
  二、梅州的生态文明示范使命光荣任重道远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梅州探索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既能为梅州实现绿色的经济崛起、维护广东生态安全提供重要保障,也能为全国类似地区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引领示范作用。
  一是坚持科学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不是要放弃工业文明,回到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而是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曾几何时,我们梦想着一夜暴富而对资源进行疯狂掠夺;又曾几何时,我们为了显示人定胜天的神力而全然不顾生态的自然演替规律。对自然界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利用不讲建设,其结果自然是环境承载不堪重负,社会乱象愈演愈烈。所以我们的发展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同心才能同力,共生才能共荣。
  二是坚守生态底线。在宏观上,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坚决执行主体功能区规划,构筑生态安全屏障。在中观上,要调整优化产业机构,以节能减排为抓手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主张以生态价值化为重点发展生态了旅游业。在微观上,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行清洁生产、推动循环发展、构建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生态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但事实上,由于利益最大化的诱惑,不管是一个地方还是一家企业,往往都可能在不经意间越了雷池而不觉。这就提醒我们要深入开展生态发展区、脆弱区和重点开发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建立资源环境承载的预警机制。
  三是坚定目标考核。考核者,考查核实也。考查的目标要科学,而核实后的处置更关键。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犹如“指挥棒”,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中是最重要的。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出台或修正科学发展观的考核体系,梅州也一样,而且取得过很好的成效。接下来,我们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在原有干部考核体系基础上,可试点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建立资源环境离任审计制度,积极推行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等。
  如何建设生态型城市
  生态城市的建设实际上是对城市生态要素的综合整治目标、程序、内容、方法、成果和实施对策全过程进行规划建设,同时也是实现城市生态系统动态平衡、调控人与环境关系的一种有效手段。建设生态城市的关键是要塑造一个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关系协调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这也是当前人们对现代城市的需求。就目前我国的总体情况而言,城市化已进入了“快速阶段”,城市建设、经济开发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展开。但是,在一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同时也存在不少注重短期经济效益,忽视长期环境效益的行为,缺乏远景规划和生态规划。因此,如何避免将城市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的基础上,避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是我国在新世纪城市建设中所必须解决的实际问题。
  我认为,建设生态城市一是要严格遵循自然规律;二是要坚持“以人与自然和谐为本”,也就是强调人的社会目标和为实现社会目标所发挥的社会生产力决不能违反自然规律,不能超越自然承载力;三是要把环境作为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善待环境、保护环境和改善环境;四是要把生态恢复和修复作为突破口;五是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基本途径。
  近年来,我国的北京、天津、长沙、宜春、深圳、珠海等城市都在开展生态城市的研究与试验。根据这些城市建设生态城市的初步经验,生态城市建设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在结构建设上,一是要优化城市的用地结构,搞好城市的用地平衡。目前我国很多城市的土地利用结构与国际上一些大都市相比,工业用地仍然偏高,而城市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及第三产业用地严重不足,城市副中心或次级城市郊区发展不够充分,城市生态空间布局不尽合理。在城市用地结构的调整中,应控制高层建筑的增加,疏解建筑密度。近年来,城市的高层建筑大量增加,为城市面貌增色不少,吸引了外资,也改善了市民居住条件,但由于发展快,不透水性面积增大,有很多潜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尤其是由于建筑密度偏高,增加了能耗、水耗、交通流量和地面不透水性面积,也增大了热岛效应,城市原有地表排水沟道水系被大量污染或堵塞,影响了防洪排涝能力。二是要提高人口素质、控制人口总量和密度。三是要推广清洁能源与绿色消费。四是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及技术创新。五是要加强绿化建设,保护生物多样性。
  其次,在功能建设方面,一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强化城市物质循环。二是要建设快捷的信息流通系统。
  再次,在城乡生态关系的协调方面,一是要实行城乡社会、经济、生态一体化规划,优化城乡空间。二是要加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三是要提高生态环境意识,加强组织机构建设。
  生态城市的建设目标并不是高不可及,只要通过多学科的协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变单纯的建筑规划建设为社会、经济、自然综合规划建设,并加强管理,我们就一定能将理想变为现实,创造出富有时代风貌特色、高效、和谐的生态城市。
  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呼唤顶层设计
  梅州市入选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除再添一块国字号“金字招牌”外,在产业定位、文化传承、制度创新等领域还有哪些重大意义?梅州实实在在可为全国示范些什么?怎样去示范?下文打算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就梅州生态文明的先行示范问题作个鸟瞰。
  示范一:生态产品开发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什么是“生态产品”?清新空气、清洁水源、宜人气候、舒适环境、养生蔬果——这些是时下日显珍贵的必需品,也恰恰是梅州早已具备的核心资源。如何告别投放媒体广告的粗放方式,让它们更快更好地对接市场、激活市场甚至创造市场?
  跨界融合,内容为王。市场需求永远是生态产品设计包装的指南针。消费者大多求新求异、求稀求奇。正如走完“黄金十年”的房地产业已慢慢从卖房子转为卖生活方式,朝着休闲度假、医疗保健、养生养老等“泛地产”转型,梅州的生态产品开发也要因势而变,从单纯地卖林、果、茶、竹、药转为关注内容产业,紧扣休闲旅游业、健康产业和养老产业,做足跨界融合文章,与自驾、寻根、探秘、徒步、野营、亲水、观鸟等生态游、体验游实现更多的交织、融合。
  个性定制,体验营销。随着社交媒体的流行,消费者的工作圈生活圈都已形成相对稳定的话题、特征和价值取向。梅州有不少生态产品像养生陶瓷、有“土人参”之称的野生地斩头、油橄榄等还藏在深闺无人识,完全可以依托互联网和SNS传播,让这些宝贝便捷而低成本地找到最匹配的小众消费者群体。所谓生态产品的高端私人订制,不必很奢华,只需与定制者的文化底蕴、价值取向与审美情趣相关,能够代表定制者的独特生活主张和人生态度即可。在此基础上推行产品体验、感官体验、情感体验乃至思考体验、行动体验等营销策略,精准而高效。
  提前布局,占据先机。搞好顶层设计意味着我们作决策时要注意打好提前量,占据发展先机。比如,未来中国开放通用航空、高尔夫等现代休闲产业似乎势有所趋,不少地方都在提前布局各类疗养基地,先行发展所谓景观农业,待时而动。又比如,应对气候变化,一是减少碳排放(减排),二是增加碳吸收(碳汇)。梅州地处碳汇林富集的粤闽赣边区,如能尽快成立林业产权交易所,及早设立森林碳汇交易平台,就能在打通林权融资渠道、便捷对接资本市场上占尽先机。
  示范二:文化保护传承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文明与生态唇齿相依、相辅相成。
  复兴传统,激活古韵。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要与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同推共进,加快客家文化产业基地建设,充分挖掘围龙屋、广东汉剧、客家山歌、古村落、客家美食、客家花灯、客家名人等文化内涵,组织专业团队对围龙屋、古民居等物质文化遗产和广东汉剧、客家山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创新设计,形成产品、商品、精品,把梅州建成全国知名的客家文化产业城。同时,大力提升客家文化人才层次,嘉应学院作为梅州最高学府,可设立汉剧、山歌专业设立本科班,推动“非遗文化进校园”,使整个传承、研究、保护提高到新的档次。
  延续文脉,创意制胜。依托客家文博会等平台,向台湾等文创产业先进地区引进传媒出版、工业设计、动漫游戏等高端文化创意产业,推动旅游与生态林业、现代农业、客家文化、新兴工业、特色资源等各个行业充分对接,着力打造一批农、林、水旅游示范点,以“麓湖山国家级文化产业园”、“林风眠艺术园”、客家博物馆、叶帅纪念馆、陶瓷博物馆等为特色文化创意平台,培育有影响的艺术展演和中介机构。
  观念养成,文明普及。加强生态文明的科普宣传和公共教育,倡导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推动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加快向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转变,让生态环保内化于心、见之于行,建立起覆盖全社会的生态文化体系。
  示范三:绿色治理创新
  建设生态文明的路径有“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节(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保(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建(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其中最根本的是以制度创新解决现行资源、环境、生态及国土管理制度中的存在问题。
  轻装上阵,借力发展。纳入示范区的地区,除将获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等系列优惠政策外,符合一定条件的地区或将淡化对当地政府的GDP考核。这就提示我们必须轻装上阵,坚守环保底线,淡定发展,借力发展。包括:借势发展,抢抓国家加快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和省加快粤东西北振兴发展机遇,积极转化政策优势;借财发展,采取BT、众筹、健康基金等方式破解建设资金瓶颈,广调各类资本;借地发展,推进土地流转,盘存量扩增量,强化土地经营和集约使用;借智发展,邀请一流专家学者集中攻关生态产品研发。
  简政放权,贴身服务。按照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各级各有关单位要尽早晒出“权力清单”,逐一排查“越位点”和“缺位点”,一方面坚持“该放的放开放活”,另一方面坚持“该管的管住管好”,实施服务流程再造,不断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履职尽责能力。
  部门联动,群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关键在部门,落脚在群众。按照山水林田湖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农林水各有关部门要联动协同,实现环境领域的“阳光执法”。要以民生工程暖民心,推动群众参与;以网络问政顺民意,引导群众参与;以便民行动搭平台,方便群众参与,充分调动公众参与环境监管的积极性,拓宽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