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泉州 幸福起航——泉州创建国家生态市综述

发表时间:2014-12-29 来源:泉州晚报

泉州市区绿意盎然 
 
居住小区绿化景观
 
绿色永春生态怡人
 
释雅山公园内的水杉林
 
城在林中美如画
 
德化南埕的乡村美景 
    千年前,这里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涨海声中万国商”。千年后,这里是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文都雅韵 世界回响”。
    山水交融、温润柔美的自然环境,滋养了泉州的生态美,也孕育了泉州文化的多样性。穿过千年的历史长河,“历史文化名城、世界宗教博物馆”等家园故事,给泉州戴上了绚丽光环;大气包容的海洋文化,也让“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深深扎根在泉州人心中。
    素有“民营经济乐园”美誉的泉州,经济总量连续15年领跑福建,但对生态的珍视和呵护,却从未有一刻懈怠。从2003年2月提出“生态立市”发展战略至今,泉州在生态文明与绿色经济融合共赢的道路上且行且探索,在全省率先迈开向国家生态市冲刺的步伐,谱写出了一曲“百姓富”与“生态美”的发展壮歌。
    环境坚守 生态蓝图绘到底
    青山绿水、碧海银滩,这是大自然对泉州的无私馈赠,更是泉州守护美好家园的生态红线、蓝图愿景。
    面对水、土等资源要素的倒逼,泉州始终秉持“新账不欠 旧账多还”的理念,从保护一脉青山、一泓清水、一片海滩开始,全方位打响生态攻坚战。
    泉州坚决对污染项目说不,在大手笔推进重点行业、重点流域、重点企业污染整治的同时,不遗余力淘汰落后产能。首创污染行业集中发展、污染集中控制的模式,得到国家环保部的认可,在漂染区、电镀集控区等控制区中实行统一供气、供热;对高污染的建陶业全行业实施天然气替代工程,从源头上治理大气污染,提升减排成效。
    以2006年市十三届人大第七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加快近海水域环境污染治理的决议》为契机,泉州不断巩固深化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全面铺开饮用水源保护整治、养殖业污染治理、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染整治等,山美水库生态保护国家试点项目全面启动,跨境流域整治继续拓展,先后投入资金192亿元,完成1759个水污染整治项目,形成“以江促海、以海带江、江海联动”的水污染防治格局。
    大河清,小河净。2011年9月,永春县开启桃溪流域综合治理的大幕,在为下游百姓送上一泓清水的同时,也催生出一条河流生态绿色长廊,筑起泉州“生态屏障”。自2013年5月起,首批21条小流域用一年时间开展整治,交出一份亮眼的“赛水质”“成绩单”:永春县吾峰镇建起“乡镇版”湿地公园,成为市民体验自然野趣、田园风光的好去处;德化县缨溪沿岸近200家餐饮店装上“油水分离器”,分离90%餐厨废油,为河水“抽脂”;石狮市则另辟蹊径,用数万吨尾水回流冲刷内沟河,让东沟面貌焕然一新……
    为了呵护城市“绿肺”,戴云山、牛姆林等国家、省级自然保护区和云中山、笔架山等生态保护区建设持续推进。通过矿山环境整治、水土流失治理,如今,绿色植被渐次铺展,崩岗变成了种养宝地、生态茶园。
    通过经年累月的近海治污,“蓝色腰带”绕泉州的胜景重现。2010年至2012年的接力整治,让崇武至秀涂最美海岸带再现娇颜。青山湾和西沙湾海滩修复工程使金沙银滩重回人们视野,更多市民得以畅享凭海临风、白浪逐沙的诗意生活。
    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声势起
   《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中有一句名言:“地球不是我们从父辈那里继承来的,而是我们从自己的后代那儿借来的。”
    “生态指挥棒”指明方向,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把“生态”重新引入经济学,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泉州不改初衷。
    一方面做好“加法”,一批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现代产业破土而出,特色生态农业遍地开花。
    依托好生态,洛江区加快“绿色转型”,林下种植花卉、铁皮石斛、金线莲、中草药等林下经济风生水起,农户每年增收1.5万元以上。
    丰泽领SHOW天地、鲤城源和1916、六井孔从旧厂房中涅槃重生,成为文创产业的孵化器、市民文化休闲的乐园。
    致力于污水、废气治理领域高端设备的研发,泉州一家环境工程公司近日更成功出口一套有机溶剂回收装置到印尼泗水,用拳头产品敲开国际市场,摘得中国同类设备出口首单。
    在更广的领域里,战略性新兴产业、智能制造、“科技小巨人”、海洋产业迅速成长、破浪前行。
    一方面做好“减法”,促进资源利用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坚决淘汰落后产能。
    从2009年起,安溪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实行石材全行业退出,成为全省首个落后产能全行业退出实例,并斥资恢复矿山生态。在南安,废石材、石粉经过技术加工,辅以水刀拼花等装饰工艺,化身厨房、浴室、会客厅内的艺术风景。全国首个无烟瓷都——德化率先研制出“废瓷再生陶瓷”生产工艺,使昔日的碎瓷污染链变成循环经济链。绿色发展渐成声势,“东方米兰”、世界鞋都、世界石都纷纷迈向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转型。
    “十二五”期间,我市还将建成台商投资区光电科技园、永春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等7个循环型工业示范园区和德化农林科技园、安溪茶叶科技园2个循环型农业示范园区(基地),把循环经济做到极致。
    从关停污染企业,到提高环境准入门槛、让环评成为防控污染的“闸门”,再到引导企业转型升级,泉州在“堵”与“疏”的转变中,迎来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勃勃生机。
    绿色福利
    百姓共享幸福城
    泉州人坚信,生态文明是昨日播下的种子,是今天萌出的希望,更是明天收获生态红利的一条民生通道。
    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新一轮城镇化过程,泉州中心城市注重凸显“绿之城”、“人之城”,县域大城关、重点小城镇注重提升人居环境,“美丽乡村”建设注重体现生态特色。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点线面”联合攻坚声势浩大,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遍布城乡,生态乡镇、生态村落、环境友好型社区拔节生长,美丽的“乡村水墨画”以及舒适的“城镇油画”,勾勒出生态泉州的动人剪影。
    车行沈海高速公路泉州段,犹如进入森林通道,两侧色彩变幻的树种,令视野一派清新;500公里“慢线”系统串起清源山、紫帽山、大坪山、桃花山,将城市公园、景点和山体、水体等城市美景融为一体;近在咫尺的城市绿地、滨海通道,让市民尽享“绿色呼吸”。每年泉州的空气优良率保持360天以上,不仅空气质量一直名列全省前茅,还引来央视名嘴白岩松等不少名人点赞。
    洛阳桥畔,连片的红树林郁郁葱葱,空中鹭鸟翩然飞舞。夕阳下,奔跑嬉戏的孩童、白发苍苍的老者足迹交叠,画面唯美。“刺桐花开了多少个春天,东西塔对望究竟多少年,多少人走过了洛阳桥,多少船驶出了泉州湾……”著名泉籍台湾诗人余光中的动情吟咏,久久回荡。自2003年泉州湾河口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建立至今,这里已成东南沿海人工种植红树林面积最大的区域,发挥着“城市之肾”的作用,伴潮落潮涨、吐故纳新。
    青山绿水、蓝天碧海、金沙银滩,是全市人民的共同福祉。“和谐共生”的闽南文化、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的理念,根植于泉州人的血液中,代代相传。在广泛深入的环保宣传带动下,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渐成风尚,绿色发展、绿色消费化为大多数泉州人的自觉行动,对生态泉州的呵护,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
    如今,生态已成为泉州的一张崭新“名片”,每年吸引数十万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让山更绿、水更蓝、空气更清新,从坚守到坚持,从坚持到自信!以创建国家生态市为契机,泉州正全力打造泉州经济升级版、改革创新示范区、生态宜居幸福城,在通往幸福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上,步履坚定,一往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