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干杰: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战略思想,全面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开创新局面

发表时间:2018-07-19 来源:《中国生态文明》杂志 作者:李干杰

环境保护部党组书记、部长 李干杰

一、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战略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 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问题, 形成了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战略思想,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领会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战略思想,需要深刻理解和把握“六个观”。

一是必须立足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科学自然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二是必须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这深刻揭示了发展与保护的本质关系,更新了关于自然资源的传统认识,打破了发展与保护对立的思维束缚。保护生态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的过程、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的过程。必须坚持和贯彻新发展理念,平衡和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

三是必须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基本民生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和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享有更优美的环境。生态环境恶化及其对人民健康的影响已经成为重大民生问题。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决打好生态环境保护攻坚战,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四是必须把握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整体系统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依存而实现循环的自然链条。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和草。必须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山上山下、地上地下、陆地海洋以及流域上下游,进行整体保护、宏观管控、综合治理, 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维持生态平衡、维护生态功能。

五是必须遵循实行最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严密法治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明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不能手软,不能下不为例。必须按照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思路,建立有效约束开发行为和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让保护者受益、让损害者受罚,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六是必须胸怀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的共赢全球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类是命运共同体,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生态危机、环境危机成为全球挑战,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置身事外, 独善其身。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同行,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全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新格局形成之时,就是清洁美丽世界建成之日。

 

二、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历史性变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战略思想指引下,各地区各部门不断加大工作力度,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进入认识最深、力度最大、举措最实、推进最快、成效最好的时期,生动诠释了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集中体现在五个“前所未有”。

(一)思想认识程度之深前所未有。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 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越来越多的地方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机遇和重要抓手,下决心解决产业、能源、交通等问题,努力走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双赢之路。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加强环境保护符合自身长远利益, 依法保护环境的法治意识、主体意识正在形成。绿色消费、共享经济快速发展,全社会关心环境, 参与环保、贡献环保的行动更加自觉。

(二)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国务院发布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 坚决向污染宣战。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化解钢铁、煤炭等过剩产能,淘汰重点行业落后产能。2013 ~ 2016 年, 全国单位GDP 能耗累计降低约17.9%, 累计节能约8.5 亿吨标准煤。全国煤炭消费总量由42 亿吨下降至38 亿吨,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由67.4% 下降至62.0%, 水电等清洁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从15.5% 提高到19.7%,相当于减少煤炭燃用2.4 亿吨,成为世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国。全国累计完成超低排放改造6.4 亿千瓦,占煤电机组总装机容量的68%,减排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排放83%, 氮氧化物50%, 烟尘67%。淘汰城市建成区10 蒸吨以下燃煤小锅炉20 余万台,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1800 多万辆。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2+26”城市(以下简称“2+26”城市)清理整治“散乱污”企业6.2 万家。12.6 万个村庄完成农村环境综合整治,1.9 亿农村人口受益。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进展顺利, 各类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得到提升。

(三)制度出台频度之密前所未有。《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相继出台。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40 多项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具体改革方案,一批具有标志性、支柱性的改革举措陆续推出,四梁八柱性质的制度体系加快完善。充分发挥福建、江西、贵州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等综合平台作用,开展重大制度创新试验。出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开展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改革试点, 落实环保“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协调推进京津冀、长江经济带和宁夏等15 省(区、市)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主体功能区制度逐步健全,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积极推进。河北和重庆等8 省(市) 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已备案。开展按流域设置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机构、设置跨地区环保机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实施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完成火电和造纸行业5190 家企业、“2+26” 城市钢铁和水泥行业排污许可证核发。完成1436 个国控空气质量监测站监测事权上收任务,实施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采测 分离。

( 四) 执法督察尺度之严前所未有。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环境保护税法、核安全法等多部法律完成制修订, 土壤污染防治法已进入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审议程序。“史上最严”的新环境保护法从2015 年开始实施, 查封扣押、停产限产、按日连续罚款、移送拘留成为遏制环境违法行为的重要手段和有力武器。2016 年, 全国共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13.78 万件,下达处罚决定12.47 万份, 罚款66.33 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34%、28% 和56%。2017 年1 ~ 10 月适用环境保护法配套办法案件数量同比增长126%。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实时在线环境监控系统, 全国共25555 家重点排污单位实施自动监控。实现中央环保督察31 个省(区、市) 全覆盖,累计向地方交办群众举报10.4 万件。地方已办结10.2 万件,直接推动解决8 万多个群众身边的环境问题。针对一些地方履职不到位、环境质量持续恶化等问题,环境保护部公开约谈40 多个市(州、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台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的司法解释,北京、陕西、河北等9 个省(市)组建环保警察队伍,环境司法保障得到切实加强。

(五)环境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2016 年,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个区域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与2013 年相比均下降30% 以上, 北京市PM2.5 平均浓度下降18%。全国酸雨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由历史高点的30% 左右下降到了7.2%。地表水国控断面I - III 类水体比例增加到67.8%,劣V 类水体比例下降到8.6%。森林覆盖率由本世纪初的16.6% 提高到22% 左右。共建成2750 处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4.9%,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017 年1 月~ 11 月,全国338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 平均浓度同比下降4.7%, “2+26”城市下降2.9%,北京市同比下降13.4%、达58.4 微克/ 立方米。

 

三、全面把握党的十九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决策部署

党的十九大,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新目标和新部署。

第一,在新要求方面。十九大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人民享有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是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过去“盼温饱”“求生存”,现在“盼环保”“求生态”。我们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这是统领当前和未来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新的根本要求。

第二,在新目标方面。十九大明确到2020 年、2035 年和本世纪中叶的阶段性目标,在每一个时间节点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都有明确的目标要求。到2020 年,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特别是要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到2035 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这是振奋人心的新目标,也是催人奋进的新号令。

第三,在新部署方面。十九大从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等四个方面,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进行部署。同时,十九大报告第五部分“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出, 在绿色低碳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按照生态宜居等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第十二部分“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坚持环境友好, 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这些部署力度更大、措施更严、要求更高, 对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动环境质量改善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这些新要求、新目标、新部署,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新时代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 为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重点任务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一)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构建并严守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三大红线。全面优化产业布局,加快调整产业结构, 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

(二)切实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 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加快水污染防治,扎实推进净土行动,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强化固体废物处置和化学品环境管理, 有效防控环境风险。

(三)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深化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

(四)深化生态环保体制机制改革。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 健全环境保护督察机制,全面推开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加快推动排污许可证核发、环境监测事权上收,流域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机构试点、设置跨地区环保机构试点。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五)开展全民绿色行动。积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完善企业行业自律机制,鼓励公众参与, 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强化企业排污者责任,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六)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深度参与环境国际公约谈判, 加强与世界各国、区域和国际组织在环境治理领域的对话交流与务实合作。推进绿色“一带一路” 建设,推动生态文明理念“走出去”,为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做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我们这一代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