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云廊古柏林,何以守护千年?
发表时间:2024-06-05
来源:新华社
作者:张厚美
“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剑门天下险,九寨天下奇。”这是人们对“四川四绝”风景的赞誉。剑门关天下闻名,在同一区域内与之相互依存、历史更为悠久的翠云廊,是迄今保存最完好、里程最长、面积最大、数量最多、存世时间最长的古代人工栽植驿道古柏群。上万棵古柏历经风雨沧桑,如一条绿色巨龙盘卧在剑门山脉的山峦沟壑间,被誉为“蜀道灵魂”,成为天人合一的自然奇观。
2023年7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翠云廊考察时指出,这片全世界最大的人工古柏林,之所以能够延续得这么久、保护得这么好,得益于明代开始颁布实行“官民相禁剪伐”“交树交印”等制度,一直沿袭至今、相习成风,更得益于当地百姓世代共同守护。
一条古蜀道,半部华夏史。翠云廊古柏的形成,并非一朝一代、一日之功、一人之力,而是靠代代种、届届管、人人护。翠云廊的植树历史可以追溯至秦汉,其后历代都有在官道两旁种植树木的传统。历朝历代官府均发布植柏护柏的政令,剑门山区百姓也都把植树护路当作行善积德的义举。这些平均年龄1000岁的古柏,见证了时间流淌,承载着历史变迁,讲述着千百年来的华夏传奇。这段千年接力,生动诠释了潜绩和显绩的内在统一,蕴含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政绩观、绿色发展观。如今,剑阁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创新推出了“一树一档”挂牌保护、“一树一策” 科学救护、“一树一人”日常巡护、“交树交印”相习成风等保护措施,让蜀道上的千年古柏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一树一档”挂牌保护
古树名木是“有生命的文物”,具有重要的生态、历史、文化、科学、景观和经济价值。柏树在中国分布极为广泛,北到内蒙古、吉林,南到广东、广西,都有其挺拔峻峭的身姿。
在川北大巴山中,柏树为什么长得如此茂盛?这与当地的土壤有关。碱性土壤是柏树的生命之床,剑阁拥有得天独厚的土壤环境,微碱性土壤占比达77.25%。同时,当地的气候也适宜柏木的生长。
翠云廊植树历史可追溯至秦汉,历代都有在官道两旁种植树木的传统。当地有确切文献记载的大规模植树就有6次,其中宋明两朝的种植规模尤其巨大,宋代真宗、仁宗、徽宗、宁宗都颁布了关于沿官道植树的诏令,明正德年间的剑州知州李璧更是沿线植柏达数十万株。清乾隆时期,官员、诗人、书画家张问陶从老家遂宁往来北京,几乎都沿金牛道经行剑门一线,在剑州境内留下了约20首诗作。其约作于乾隆五十四年的《剑州官道古松歌》一诗,就有“细看悬佩书官字”一句,可见最迟在清乾隆晚期,剑州官府就已对翠云廊古柏悬挂带有“官”字的木牌进行保护管理,侧面证明了翠云廊古柏挂牌历史距今至少有240年。
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断在古蜀道上大量栽植行道树,逐渐形成了以古柏为主、绵延数百里的林荫大道。翠云廊沿途有古树名木42种20973株,其中柏木20391株,占比达97.2%。这些树平均树龄1050年,最“年长”的“剑阁柏”和“帅大柏”树龄约2300年。
剑阁县按照“一树一档”的要求,对古树进行全面普查并挂牌保护,逐株定位、标号、登记,采集坐标、树高、冠幅、胸径、树龄等信息,建立电子信息档案,实行身份化识别管理。翠云廊每株古柏都有一张“身份证”,上面都有二维码,扫描后可看到古柏的身份信息、历史典故、保护措施等内容,还可以看到责任单位、管护单位及管护负责人的姓名和电话。当地还组建了古树名木专家库,对全县古树名木进行鉴定,实现省、市、县认定审定“三级管理”。剑阁县构建县、乡镇、村组、网格员“四级”树长组织体系,创新建立蜀道古树保护“林长+树长”模式,根据古树名木的分布和乡镇区域,划定12个县级树长责任片区、45个责任段。严格落实“定树、定人、定责” 制度,逐株挂牌编号,划定责任到人。
二、“一树一人”日常巡护
一棵古树就是一个生态系统。在翠云廊,每一株古柏都有专人管理。翠云廊自然保护区有专职护林员50名,每天穿梭林间开展日常巡护、森林防灭火、病虫害监测预报等工作,管护该段的7803株古树。生态护林员除了观察树木生长状况,清理枯枝树叶、白色垃圾外,还会分时段开展重点巡护。每年10月到次年5月的重点是防火,3月到4月的重点是病虫害监测和防治,夏季则巡查是否有因天气造成的损害。一旦发现古树有异样,就立即上报,及时处理,确保每一棵古柏都安全健康。
生态护林员还会向游客宣传古柏保护知识、讲解古柏故事,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古柏、保护古柏。剑阁县还组建了两支志愿者队伍,一支是由古蜀道沿线9个乡镇及法院、检察院、公安、应急、林业、生态环境等部门97名青年组成的志愿者队伍,另一支是由6个中小学校65名优秀共青团员、少先队员和少先队辅导员组成的“柏小青·护蜀道”青少年志愿服务队,与218名“树长”一起,常态化开展古柏保护。
三、“一树一策”科学救护
扫描古柏“身份证”上的二维码,就能查阅古柏的电子档案。树高、树径、品种、位置经纬度等信息一目了然。身份化的识别管理模式,实现了对古柏生态环境、生长发育和保护现状的动态监测,便于对长势衰弱的古柏制定“一树一策”的保护措施。
近年来,剑阁县聘请四川省林科院、省林勘院、四川大学、川农大等科研院所的专家对蜀道沿线古树开展了全覆盖“体检”。按照“识别一批、保护一批、救治一批”的原则,组织专业技术力量开展“健康普查”,对翠云廊长势濒危衰弱的古柏制定“一树一策”复壮救护方案,采取地上环境综合治理、地下土壤改良等措施进行辨证施治。自2020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400余万元,采取防腐修补、砌石填土、围栏保护和支撑加固等措施复壮救护古树394株。针对古柏树龄长、脆性大、面临虫害等问题,累计整合项目资金3000余万元,对全县境内古柏砌石填土3500余株、防治白蚁1800余株、支撑加固337株,此外还投入30万元资金为古柏购买保险。
剑阁县还积极募集社会资金参与古柏保护工作,让古柏在“私人订制”的环境中健康生长。已经有四川国光园林科技有限公司、广安发展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参与认养古柏60余株,募集资金50余万元。
四、“交树交印”相习成风
千余年来,历朝历代均发布植柏护柏的政令,先后出台“官民相禁剪伐”等护林制度,尤其是明代的“交树交印”制度,称得上是我国古人算“生态账”的生动实践。自古以来,当地百姓也把护树、护路作为一种造福子孙的美德,即使在苦难的时候,也没有砍伐这些古树。为更好地保护古柏,散居在翠云廊景区附近的10多户80余人被统一搬迁,他们也没有一丝抱怨。正是制度的有效约束和群众的有力保护,才让翠云廊得以延续千年。
2022年1月1日起施行的《广元市剑门蜀道保护条例》,正式将县(区)、乡(镇)行政首长离任时对古柏保护情况进行工作交接的要求以立法形式固定下来。党的十八大以来,剑阁当地已完成2次县长离任交接和20余次乡(镇)长离任交接。
(作者单位:四川省广元市生态环境局)
来源:《中国生态文明》杂志202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