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路先行,汽车“重庆造”强势回归

发表时间:2024-03-26 来源:中国环境 作者:张冰
  当人们谈论新能源汽车时,“重庆造”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重庆曾一度被认为是我国的“底特律”,新中国第一辆吉普车就在重庆生产。巅峰时期,全国每8辆车就有一辆是“重庆造”。然而此后,汽车“重庆造”陷入了长达数年的低迷。直至2023年,数据显示,当年重庆汽车产量达到232万辆,在全国汽车产量排行榜高居第二名的位置。
  当记者步入重庆,发现这里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机勃勃:越来越多的“聪明车”驶上街头、更清洁环保的氢能源加快“上车”、智能工厂不断优化汽车制造全流程……
  是什么在助推转型,让这座西南工业重镇的汽车产业向绿色化、智能化深耕?
政策支撑:助力产业驶入“快车道”
  新年伊始,重庆新能源汽车板块打响“头炮”——2月6日,阿维塔11公务用车进行了全国首车交付。此举被看作是2024年重庆率先开展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的重要行动之一。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加速发展,重庆正不断加快全方位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
  2022年,重庆市就发布了34条新能源汽车相关政策,同年,重庆提出要着力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第一个“3”是指3大万亿级主导产业集群,其中排在首位的就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
  2023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等8部门印发相关通知,确定重庆等15个城市为首批试点城市,重庆市政府层面也与长安汽车等企业加强合作,加快推动相关工作。
  重庆市经信委相关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助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求相关部门进一步提升政策保障力度和精度。
  “接下来除了加快公务用车、环卫、机场用车和其他特定领域车辆推广,预计到2025年,重庆市将建成充电桩超过24万个,换电站200座,加密高速公路服务区、国省干线公路、旅游景区等快充网络布局,实现‘区县全覆盖’‘乡镇全覆盖’;依托成渝电走廊充换电重卡项目等支持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推广应用。”该负责人表示。
  此外,重庆还将从促进新技术新模式创新应用、优化完善政策保障体系等方面发力,为汽车产业保驾护航。
  “一系列利好政策,为壮大重庆车企创造了新的市场机遇。” 某车企负责人说,“在政府的前瞻决策和强力推动下,重庆新能源汽车产业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黄金期。”
智能网联化:塑造产业新面貌
  今年1月,重庆新能源汽车销量收获同比增长126.8%的傲人成绩。这意味着,重庆汽车产业持续“换挡提速”。作为全国重要的传统汽车生产基地,近年来重庆锚定汽车产业绿色化、智能化趋势,提出打造万亿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焊接机器人手臂在焊装车间腾挪挥舞、电池安装机器人小车在总装车间自动行驶……走进赛力斯的智慧工厂,一派井然有序的繁忙景象。
  “整个工厂中拥有超1000台机器人智能协同,关键工序自动化率高达100%。”在赛力斯汽车有限公司两江工厂技术部总装工艺主任工程师李济宏的带领下,记者步入这座现代化工厂,实地了解了一辆车的生产过程。33万平方米的智慧厂房里,包含了整车制造四大工艺及部分零部件生产区域,智能协同系统“数字大脑”确保所有过程“智慧”且顺畅。
  在长安汽车全球研发中心,一辆辆兼具科技感与高颜值的新能源汽车依次排列,全电数字平台、高算力中央计算平台等最新科技成果集中展示……长安汽车相关负责人说,“多年来公司已掌握600余项智能互联、智能驾驶等领域技术。依托自主打造的智能汽车数字化平台架构,未来几年将相继推出20余款智能电动汽车。”
  记者了解到,这些充满“智慧”的工厂,还利用智能化努力重构研发、生产、管理、服务各环节。长安汽车正在推广简道云和Alteryx这样的零代码和低代码平台,重构生产、管理环节,能够实现数据在线采集并自动分析,给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提高生产效率。
  在重庆高新区,投资6亿元、覆盖超200公里城市道路的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已见雏形。近期投用的4条自动驾驶接驳线路,正有序运行。自动驾驶巴士可以自主转向、变道,遇到车辆加塞时自动减速避让……
  当前,重庆加快开展车路云一体化等技术应用,打造更加智慧的出行体验。政府、车企、智能网联技术企业等协同发力,全力打造自动驾驶“生态系统”。
  整车企业及汽车研发检测企业,接续实现L3至L4级的自动驾驶相关技术突破。多个区县加快探索“政策先行+车辆测试+示范运营+产业集聚”的发展路径,永川构建智慧交通大脑,城区交通拥堵程度下降11%;两江新区打造信号灯绿波通行、行人过街检测、无人环卫清扫等30余种车联网应用。
  专家表示,随着车路云一体化应用不断完善和推广,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将加速崛起,人们将步入更加智能、便捷和安全的交通出行新时代。
推广布局氢能:打造产业降碳新场景
  如今,在成渝高速廊道上,每天都有上百辆氢燃料电池汽车在疾驰。而这背后,正上演着一场氢能源开发应用带来的降碳新场景。
  重庆近年立足氢能资源与汽车产业优势,加快氢燃料电池汽车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蓄力培育新产业增长点;同时,积极布局制氢、加氢设施,持续拓展氢能应用,与四川共同打造“成渝氢走廊”。
  在重庆九龙坡区的博世氢动力系统(重庆)有限公司展厅,一件件关键技术指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的氢动力产品集中展示。
  “氢动力系统是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心脏’。我们已经实现75千瓦到190千瓦氢动力模块量产应用,300千瓦的产品已进入车辆验证阶段,年内有望小批量生产。”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2023年公司研制的氢动力总成产品出货量达1000多台,位居国内前列。
  走进上汽红岩汽车有限公司的停车场,集智能与环保于一体的最新 “5G+L4”氢燃料电池重卡整齐排列。“目前,我们的新能源重卡已在洋山港首次实现无人驾驶商业化运营,并在上海、鄂尔多斯多地实现氢燃料电池车的商业化示范运营。”上汽红岩工程项目经理马啸向记者介绍。 
  4.5吨—18吨不同规格的氢燃料商用车一字排开,这是记者在庆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看到的一幕。迄今为止,庆铃汽车累计销售500余辆氢燃料电池汽车,降碳效应加快显现。据悉,公司今年将加快推动重型氢动力卡车研发及销售,并将把市场拓展至长江经济带及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 
  一批制氢、加氢设施也加快在成渝地区布局。此前西南地区最大的车用氢气供氢中心在重庆长寿区建成投运。每日可满足260辆氢燃料物流重卡用氢需求,预计每年可助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7万吨。
  氢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应用,一头连着减污降碳,一头连着产业发展。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23年年底,重庆已累计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306辆。根据“成渝氢走廊”发展规划,两地2025年前将累计投入约1000辆氢燃料电池物流车。
  重庆市经信委汽车产业处负责人表示,川渝将持续共建成渝氢走廊,进一步深度整合两地氢能产业资源优势,推动两地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最终建成立足川渝、辐射西部的氢能产业发展高地。
  在重庆,记者触摸到这一西南重镇打响“翻身仗”背后的逻辑:利好频出的政府决策、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创新产业资源的集聚方式、大胆实践和创新探索……这些都是让传统汽车工业焕发新动能的重要因素。
  重庆最终没有成为底特律,而是在转型谋变新能源的路径上,“碳”路先行,向阳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