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年会特别报道】坚定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不断开创新时代美丽山东建设新局面

发表时间:2023-10-25 来源:《中国生态文明》杂志2023年第5期 作者:侯翠荣
坚定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不断开创新时代美丽山东建设新局面
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 侯翠荣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山东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纵深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奋力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的山东画卷在齐鲁大地绘就舒展。在中央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中,山东连获“优秀”等次。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全省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满意度达到95.4%。

  一、坚定不移扛起政治责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主动性明显增强
  省委、省政府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突出位置,以强烈的政治责任和使命担当,强化顶层设计、系统谋划,注重精准施策、持续用力,有效促进了责任落实和观念转变。
  思想认识日益深化。坚持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做好环保工作的“指南针”、破解环保难题的“金钥匙”、发展环保事业的“定盘星”,遇到难题自觉从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中寻找答案。承办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举办2023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大会,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进企业、进机关,切实用党的创新理论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各级各部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主动性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度、参与度、满意度均创新高。深刻认识和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坚持实事求是、稳中求进,坚决纠治生态环保领域不作为、乱作为现象,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最大限度避免对正常生产生活的影响,以高水平保护推动绿色转型、促进民生改善。
  谋篇布局日益成熟。山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用“五个之一”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作出了系统的总结、展望、部署和要求,即“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是九个方面主要成就之一,“生态环境美”是新时代强省五大内涵特征之一,“良好自然生态”是“六个一”发展思路之一,“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新跃升”是“六个新跃升”奋斗目标之一,“系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十二个方面”重点工作之一。2022年8月,在党中央的关怀下,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支持山东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我们将其作为全局性定位、全方位要求、全过程引领,奋力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上走在前、开新局。
  责任体系日益完善。制定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出台贯彻落实《关于推动职能部门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的若干措施,推动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构建“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的“大环保”格局。用好考核“指挥棒”,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市、县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推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保一同谋划、一起部署、一体推进。保持常态化外部压力,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督促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明责知责、担责尽责,引领形成抓高水平环保、促高质量发展的工作合力。
  二、坚定不移推进治污攻坚,主要环境指标连续刷新监测纪录
  将生态环境治理作为重要民心工程,围绕蓝天、碧水、净土,实施聚力攻坚,一仗接着一仗打,生态环境质量连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优。
  “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成为常态。紧盯重点行业,聚焦重点领域,抓实重点时段,以PM2.5治理为主线,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联防联控,持续改善空气环境质量。燃煤电厂全面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焦化、水泥、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深度治理扎实推进,具备条件的钢铁企业正全部争创环保绩效A级。加快淘汰国Ⅲ及以下排放标准柴油货车,推动国Ⅰ及以下非道路移动机械淘汰更新,高质量推进清洁取暖改造和集中供热替代。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补齐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短板。持续修订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优化预警分级标准和应急减排措施,实施差异化管控。2022年全省PM2.5平均浓度为36微克/立方米,较2013年改善63.3%;优良天数比例为73.2%,较2013年提升33.2个百分点;重污染天数从2013年的60.8天下降至2022年的3.5天,降幅达94.2%。
  “清水绿岸、鱼翔浅底”重回身边。坚持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水统筹”,实施国控断面精准管控,强化城乡面源污染治理,协同推动重点流域河湖“保水质、增颜值”。构建完善“治用保”系统治理体系,加快城市排水“两个清零、一个提标”,对城市和农村黑臭水体开展大排查、大整治。坚持陆海统筹,构建完善区域-流域-海域协同一体的综合治理体系。加大水源涵养力度,完善“一河口一湿地”布局,控源截污、生态净水,创建“美丽河湖”“美丽海湾”。2022年,全省地表水国考断面V类及以下水体连续两年保持清零,优良水体比例达到83%,黄河流域、南四湖流域优良水体比例首次达到100%,近岸海域水质始终以Ⅰ、Ⅱ类海水为主。2023年近岸海域春、夏航次优良水质比例分别提升13.5个百分点和14.1个百分点,再创监测纪录。
  “吃得放心、住得安心”有效落实。强化源头防控,把牢供地关口,确保受污染耕地和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切实守护人居环境安全和“舌尖上的安全”。严格重点排污单位监管,对1596家企业实行强化管理,将536个关闭搬迁企业地块纳入优先监管。开展受污染耕地监督性监测,督促落实农用地分类管控措施。完成地下水国考点位周边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全域推进“无废城市” 建设,启动新污染物治理,“洋垃圾” 实现“零进口”。整县制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协同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2023年以来,新增完成3220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数量居全国第一。
 
东营黄河三角洲湿地
  三、坚定不移实施保护修复,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不断提升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把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有机统一起来,因地因时制宜、分区分类施策,持之以恒推进生态建设,努力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美丽山东的亮丽名片。
  生态保护持续强化。坚决扛牢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政治责任,全力打造生态保护样板区。建立覆盖全域的“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推动主体功能区战略落地落实。划定陆域和海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3100万亩,实现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试点生态质量指数(EQI)监测评估,开展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评估,探索建立“空天地”一体化生态监管体系。持续开展“绿盾” 行动,省级及以上自然保护区违法违规问题全部整改销号。出台《山东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在全国率先修订实施省级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启动9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本底调查,建设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定位观测研究站和10个生物多样性养护观测站,生物多样性养护观测体系初步建立。
  系统修复扎实开展。在全国率先印发《山东省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十大行动”,黄河流域水环境质量优于全省平均水平。启动科学绿化试点示范省建设,系统开展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统筹推进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修复等生态修复项目,治理历史遗留废弃矿山100万亩,累计完成造林1700万亩以上,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488个,黄河三角洲年产原油近30万吨的300处油井全部退出,设立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取得重大进展。获批建设国家环境保护陆海统筹生态治理与系统调控重点实验室,填补了山东省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空白。
  示范创建亮点纷呈。以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为抓手,推进美丽山东建设规划纲要落地。截至2022年,已建成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5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9个,总数居全国第一方阵。淄博马踏湖、青岛灵山湾分别摘取全国首批“美丽河湖”“美丽海湾”桂冠。威海桑沟湾、烟台八角湾、长岛庙岛诸湾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美丽海湾优秀案例、数量居全国第一。组织两届生态文明“十强县”评选。开展省级生态示范创建活动,74个地区成功创建达标。
  四、坚定不移提升发展质量,绿色低碳转型厚积成势
  统筹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自觉将生态环保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倒逼动能转换,引领发展转型,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源头治理取得突破。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的引领、优化和倒逼作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加快形成。接续实施两轮“四减四增”三年行动,累计治理散乱污企业11万家,压减钢铁、炼油、电解铝等落后产能,分别占全国的12%、36%、50%以上。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减排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76万吨、氮氧化物88万吨、化学需氧量59万吨、氨氮6万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8381.8万千瓦、10年增长近16倍,光伏发电装机居全国首位,万元GDP能耗强度10年下降37%,节能减排目标顺利完成。
  减污降碳协同推进。坚持立足省情、稳中求进,以碳达峰碳中和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形成绿色低碳产业竞争优势。实行“两高”项目碳排放减量替代和碳排放指标省级收储调剂,确保增项目、增生产,不增排放、不增污染。2023年以来,全省累计审核“两高”碳排放减量替代项目36个,减少碳排放303.94万吨。开展近零碳示范创建,实施重点行业、重点产品碳足迹评价,推进多层次、多领域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在全国率先出台支持碳排放权抵质押贷款的意见。指导重点企业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八大行业重点排放单位核查应纳尽纳、发电行业履约应履尽履,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额占全国的53%。制定实施《山东省“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青岛西海岸新区获批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
  要素保障有力有效。把加强重大项目生态环境要素保障作为助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对重大项目提前介入、跟进服务、全程保障。扎实推进环评审批制度改革,89.4%的建设项目仅需备案、无需环评审批,同类型基础设施项目和同一园区内同类型小微企业项目实行“打捆审批”。已助力沿黄重点地区50个工业园区通过环保合规认定。积极推进省内排污权交易试点,运用市场化办法破解要素瓶颈制约。在全国率先出台金融支持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环保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建立省环保金融项目库,争取授信370亿元,累计发放贷款220.6亿元。启用省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和环保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环保企业数量居全国第一。
 
青岛西海岸新区灵山湾,入选全国首批“美丽海湾”优秀案例
  五、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创新,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实现重塑
  着眼常态长效,发挥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加快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体制机制更加成熟。坚持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出台省级相关重要改革文件近50件,制定、修订省级法规规章近20部、地方环境标准96个。省、市、县三级全部成立生态环境委员会,河(湖)长制、湾长制、林长制等落地见效。全面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数量、案值均为全国第一。建立“1+N”生态文明建设财政奖补体系,在黄河流域率先建立省际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县际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实现全覆盖、全兑付,环境有价、损害担责的理念成为共识。扎实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创新开展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专项督察,切实推动重大问题解决。
  监管能力持续提升。基本完成省以下生态环境垂管改革、按流域设置监管执法机构改革。初步构建起陆海统筹、天地一体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成空气自动监测站点1992个,位列全国第二;6478 家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控设备全部联网,位居全国第一;卫星遥感、激光雷达、移动走航等先进技术应用日益广泛,全国第二个遥感分中心落户山东。严惩重罚在线监测弄虚作假,确保监测数据质量。全面推行生态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大练兵连续两年获全国第一,非现场执法占比达到38.4%。加强环评第三方机构执法监管,全国环评造假犯罪第一案“锦华案”侦结宣判,生态环境部和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均批示予以充分肯定。
  安全防线不断筑牢。保持“时时放心不下”的高度警觉,坚决守牢生态环境领域一排底线。定期组织环境应急演练,开展生态环境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建设危废全生命周期监控系统,对涉危废违法犯罪保持高压严打态势。全面加强核与辐射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实行放射源在线监控,国家区域核与辐射应急物资储备库落地山东。积极稳妥做好涉生态环境舆情引导处置,坚决避免发酵蔓延,守牢意识形态阵地。
  下一步,山东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认识和把握“五个重大关系”,按照全国、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部署,坚持环保为民、问题导向、系统观念,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为牵引,纵深推动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努力绘就新时代美丽山东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