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因途经中国,就被吃成濒危动物

发表时间:2016-01-20 来源:微信公众号:马桶历史

    



    每到秋天,大量候鸟开始南飞。但是,由于种群数量大幅减少,有一种小鸟已经无法组成群南飞了。

    这就是禾花雀,学名为黄胸鹀,又称黄胆、老铁背,体长约15厘米,繁殖于西伯利亚一带,越冬至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的候鸟。它们栖息于大面积的稻田、芦苇地或者高草丛及湿润的荆棘丛。据媒体报道,1只禾花雀1年觅食的害虫数量等于5个农民1年灭虫数量的总和。

    但是,由于雄性禾花雀外形优美,叫声悦耳受到养鸟人的欢迎,被国人大量捕捉用于观赏。

 

    这还不够,民间竟然有种说法,认为禾花雀是天上人参,能补肾壮阳。广东人知道,到了秋天麦子灌浆的时候,禾花雀来了,此时肉质肥美,“进食可大补”。上世纪90年代末,广东佛山三水区还专门举办过禾花雀美食节,食客蜂拥,鸟儿惨遭大面积捕杀。在当地,禾花雀的吃法可谓种类繁多,光是最普通的就有铁板烧、椒盐、沙锅、姜葱、美极等不下十余种。还有一种是“活吃”,就是将禾花雀活体直接去毛剥皮,然后做成鸟羹等,以取其鲜味…… 

    广东人食禾花雀之风愈演愈烈,给这种可爱的候鸟带来了灭顶之灾,尽管广东将禾花雀列入省级保护名册,但政府的法律禁令形同废纸!种种禁令之下,禾花雀的批发价却从最初的六七元涨到了50元一只,而在食肆,价格还要翻倍。不少人开始专事贩卖这种珍贵的小鸟。人们吃禾花雀,一吃就是十几只,一桌下来,吃百十只已经是常态,餐费轻松过万。

    从西伯利亚到中国的广东沿海,禾花雀在中国境内的迁徙路线覆盖了除西藏、青海、新疆外的所有地区。因为体型小,禾花雀迁徙的时候,只喜欢沿着平原的灌丛、苇丛、农田等低矮植物飞行,它们常常结成较大的群,穿梭于农田苇丛之间,速度不快,只有每小时30-70公里,而且没有办法一口气飞太远,所以常常要中途休息。在华北、华东、华南等地被大量捕捉,再被贩卖到广东。

    在上世纪90年代的俄罗斯,禾花雀已经减少了2至3成,现在当地鸟类学家已经将黄胸鹀的锐减作为他们高度关注的事件。为此,俄罗斯联邦科学院乌拉尔分部动植物生态研究所专家、生物学博士瓦季姆•里亚比采夫表示,由于中国人的大量捕食,在俄罗斯的黄胸鹀正面临灭绝。他说:“以前,黄胸鹀还完全属于很普通的鸟,但现在却应被列入濒临灭绝动物名单。每到冬天它们就会飞到中国,而中国人喜欢把它们当菜吃。此外,不久前竟然有人把黄胸鹀制成标本挂在屋内,据说这可以带来好运。”

    在2007年召开的日本鸟类学大会上,北海道大学的老师在简报中称,黄胸鹀从1998年版的日本红皮书上的“准绝灭危惧”(即近危)升到2006年版的“绝灭危惧IA类”(即极危)。而1991年版的日本红皮书没有列上黄胸鹀,表示那时候没有人认为它有问题。

    2013年11月26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禾花雀由易危级别提升至“濒危”,与大熊猫同一级别!

 

    小小禾花雀,它的食性主要是以昆虫和昆虫幼虫、部分小型无脊椎动物和草子、种子和果实等植物性食物。迁徙期间主要以谷子、稻谷、高粱、麦粒等农作物为食,也吃部分草子和植物果实与种子。食性与麻雀很相似,只是多了长途迁徙。它只是一种极其普通的候鸟,并不具备某些人以讹传讹的那种类似伟哥的奇效!可惜禾花雀不能诉冤!它的遭遇在某些方面类似燕窝的走红,已经证实没有多少营养却被捧成珍馐,一些人从中谋得暴利。

    自入秋以来,禾花雀不远万里,从西伯利亚飞到中国的南方。在迁徙过程中,不幸沦为盘中餐,从此再无归途!种群被吃成了濒危!

    只因它们途经中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