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学漫谈⑭ | 阿来:繁荣生态文学正当其时

发表时间:2023-12-21 来源:生态环境部 作者:阿来

  

  为大力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用文学力量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凝聚奋进力量,生态环境部、中国作家协会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新时代生态文学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为做好贯彻落实,现开设“生态文学漫谈”栏目,转发有关文章,供学习和交流~    

  

  

  繁荣生态文学正当其时
  阿 来

 

  1989年,我第一次去若尔盖骑马、徒步,用一个多月时间漫游。那时候,我被若尔盖的大美自然、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深深吸引。后来,多年的行走、写作,让我认识到,人生活在环境里,我们不能、也无法忽略自然,我把关注、写作的方向更多地转移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来。
  2022年起,我开始担任生态环境部和四川省生态环境厅生态环境特邀观察员。通过多年的观察和近年来更加深度的参与,对保护生态、维持自然状态,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和普通群众一样体会到生态环境的变化。现在,从上到下都很重视保护环境,都在通过法律、法规和政策,不断地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环保督察对一些破坏生态的行为进行了严厉打击。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窗含西岭千秋雪”的往日胜景频频被人拍到,长江黄河水质不断得到改善。在这样一个森林覆盖率达到35.72%的地方,建设大熊猫、若尔盖两个国家公园,全省近三分之一的面积纳入生态保护红线,万物生灵更加自然和谐,我在野外行走,常能看到自由自在的野生动物。这样的情况,为四川生态文学发展提供了土壤。纪录片《生态秘境》,面向国际国内讲述生态环保四川故事、展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意义,四川承办“大地文心”生态文学作家采风四川行活动,组织作家深入污染防治攻坚和生态系统治理的一线现场,记录展现四川生态环境保护的生动实践,联合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和两地作协,共同谋划并连续三年实施“川渝作家环保行”采风活动,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凝聚共识,注入动力。可以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正在发生,而这一切也被生动地记录了下来。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为作家的参与、文学的书写打开了新的视野。中国文学有一个毛病,我们只会写人跟人的关系,文学当中缺少自然。我们很少看到另外一个生命的价值。而世界文学中,包括中国古代文学里一直是有环境的。这些年,通过不断地行走,通过以生态环境特邀观察员的身份和基层人员、志愿者、作家等人一起,越来越深刻感觉到,让文学呈现生态之美,是作家深入自然的意义。四川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和生态环境事业的深入发展,为生态文学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鲜活素材,为文学书写打开了新视野和新空间。此次“繁荣生态文学、弘扬生态文化、讲好美丽中国四川故事”座谈会和第三届“双城绿动话发展 川渝作家环保行”(稻城行)活动,进一步打开了文学书写人与自然关系、书写生态文明的空间。作家作为行走者、记录者、书写者,要深入一线挖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美。
  热爱自然山水是中国文人的传统。大家不约而同都讲到我们提倡一种新的生态文学,这也是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我们的生活环境,这样的文化自觉从来都是有的,抽象讲是天人感应、天人和谐。我国山水诗创始人谢灵运,为了看山水发明了一种爬山的鞋子,上山的时候后跟在后面,下山的时候后跟可以掰到前面,这样如履平地。李白登天目山就要穿谢公发明的鞋子,这是一个象征意义,是谢灵运深入自然的精神和他书写自然的途径与方法。中国人从来就是热爱大自然的,天人感应、道法自然、寄情山水,是中国传统文学中特有的风骨。
  生态文学应该更多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几乎是纯粹审美的,没有考虑过这些不同的生命体跟人之间的关系。比如我们写花,世界上有成千上万种花,我们只会写梅、兰、竹、菊几种,在传统诗词作者笔下借景抒情、借物言志,让自然与人划上了等号,却在自然与人的关系上缺乏了必要且深入的探究。
  讲一个自然文学的例子,美国的一个农场因为粗放耕作,土地几乎变成荒漠,没有更多的利用价值被人抛弃了。一个叫做利奥波德的人看到后就把这个农场买下来,几乎每个周末都带一家人到农场劳动,先种树,种不活就种草,草长多了,土地恢复了一点地力,再种树,最后居然种活了几千棵树。后来,他把土地耕作恢复试验的经验总结下来,写成了《沙乡年鉴》,这本书成为美国自然文学的三大经典之一,并成立协会,呼吁大家重新认识荒野的价值、生命的价值。我想这些经验对我们也是非常有用的。
  作家要深入学习深度参与。作家体验生活不是高高在上做调查研究,而是深入到一个地方,抱着一种谦逊的虚怀若谷的态度,向山水环境学习、向干部群众学习,尤其学习他们既要顾及发展,又要兼顾保护的那些新做法、新经验。举一个小例子,我到一个地方采风,听导游说,你看这座山像牛,那座山像人……,牛很美吗?一座山像牛就很美吗?与其说这个山像什么牛,不如说清楚这个岩石它为什么会这么红,说秋季彩林黄的是什么树,红的是什么树,打开自然课堂。所以生态文学创作在提高参与度方面,确确实实为作家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它让作家既是学习的,也可以是深度参与的,是需要进入美丽山川,深入生活、深入人民、深入伟大实践的火热第一线,用自己的笔触记录和呈现生态环境的美丽与脆弱,用文学的力量传递环保理念,唤起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引导人们保护环境、珍爱生态。
  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会有更多的作家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用他们的作品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简介:阿来,生态环境特邀观察员,中国作协副主席、四川省作协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