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绿水青山成为绿色“富矿”——恩施州“两山”转化之路越走越宽广

发表时间:2021-12-21 来源:新华社

让绿水青山成为绿色“富矿”

恩施州“两山”转化之路越走越宽广

作者:胡勘平 曹得宝 陈崇润

今年10月14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举行生态文明论坛开幕式,对第五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进行表彰授牌,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榜上有名。这是恩施州继两年前在中国生态文明论坛十堰年会上被生态环境部授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州”称号之后荣获的又一张国家级靓丽“名片”。恩施州所辖的5县市也已经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命名。这些殊荣,标志着恩施州生态文明建设正不断迈出坚实步伐,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新的跨越。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和生态文明示范区是经党中央和国务院批准,由生态环境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的重要的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活动。自2017年启动创建以来,已推出了一大批在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方面的典型做法和先进经验。湖北恩施坚持“生态立州”战略不动摇,在推进示范创建的进程中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路径,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突出成效。

恩施州地处湖北省西南部,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长江中上游重要的生态涵养区,生态资源禀赋良好,享有“鄂西林海”“华中药库”和“世界硒都”等美誉。近年来,恩施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以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为契机和动力,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和水平,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具有恩施特色的“两山”转化之路。

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厚植“两山”转化的生态底色

恩施州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禀赋,硒资源丰富、森林资源富集、药材种类繁多。多年来,恩施州坚持生态优先不动摇,不断提升“绿水青山”颜值,增强优质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一是国土空间更为优化。恩施州目前已完成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工作,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预案已编制完成,现在全州共有自然保护地37个,约占全州国土总面积的12.1%,2020年全州森林覆盖率达到70.14%,90%以上的珍稀野生动植物种群及栖息地得到良好的保护,种群和数量均呈增长趋势。全州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1)长期稳定在80左右,保持优秀等级。二是空气质量更为优良。近五年来,恩施州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逐年攀升,从311天增加到到352天;自2019年起成为全省13个国考城市中首个也是唯一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的城市,并连续两年稳定达标。三是水环境质量更为清澈。水质——2020年,恩施州17个地表水考核断面、14个跨县市界断面、12个县市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达标率为100%。在全国33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年度综合考核中,恩施州位列第27名,系湖北省唯一进入全国前30位的城市。四是土壤质量更为安全。恩施州大力治理土壤酸化,推进耕地土壤污染防治和生态循环农业发展。2020年完成土壤酸化治理面积55万亩,全面完成省定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严格管控类耕地种植结构调整任务,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5%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农用残膜回收率达80%以上,化肥农药使用量连续5年实现负增长,全州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100%。

壮大生态经济规模,激活“两山”转化的产业效能

恩施将州域的山、水、民族风情、优质气候等特色资源优势嵌入生态文化旅游、硒食品精深加工、生物医药、清洁能源四大产业集群,系统打造现代绿色产业体系,拓展延伸生态产品产业链和价值链,生态经济规模不断壮大,绿色产业效能不断显现,“金山银山”成色更足。一是生态旅游业持续升温。恩施州拥有众多的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和以少数民族文化为特点的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在此基础之上,恩施州积极打造生态旅游的三大产业带,即以全州主要景区如恩施大峡谷、梭布垭石林为核心的山水观光运动产业带,以二官寨、枫香坡侗族风情寨和夷水侗乡为核心的少数民族风情旅游休闲带和以大清江旅游度假区、青云崖、稻池村等为核心的富硒养生度假带。2019年,恩施州接待游客7117.7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30.45亿元,占当年GDP的45.75%。截至2020年底,恩施州已建成A级景区32个,其中5A级景区3个,4A级景区17个。世界遗产唐崖土司城在加强遗址核心区文物本体和环境风貌保护的同时,着力打造公共品牌,推出唐崖“礼道”“茶道”“味道”等统一策划宣传和系列产品,带动周边产业发展。二是硒产业深加工行业快速发展。恩施州拥有世界唯一探明的独立硒矿床和全球最大的富硒生物圈,初步探明硒源黑色页岩的总储量高达149亿吨,高硒区约2000余平方公里。恩施州重点打造的硒产业深加工项目聚集地七里坪产业园一期建设项目已经完成,相关企业已经入驻。目前恩施州的硒产业已涵盖硒食品加工、硒微生物、硒肥料、硒饲料、硒日化等多种新型工业,2020年全州硒食品精深加工业总产值达154.41亿元,2021年上半年硒食品精深加工企业共2865家,较去年底增加337家。三是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质效并进。恩施州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使得其成为湖北省乃至全国重要的中药材主产区之一,全州中药材基地面积稳定在145万亩,道地药材基地建设成效明显,恩施紫油厚朴、利川黄连、巴东玄参、来凤藤茶等12种中药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数量居全国市州级之首。全州现有各类中药材种(养)植、生物医药加工、营销企业148家,2020年全州生物医药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145.61亿元。四是清洁能源产业发展亮点突出。恩施州加快构建以页岩气为重点,水电、风电、光电和生物质能多元发展的清洁能源产业格局,页岩气开发进入工业试采阶段,江坪河水电站和板桥风电场建成并网。2020年,全州清洁能源建设总装机达到460万千瓦,总发电量达到105.4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5.5%,实现清洁能源综合产值77.37亿元。与此同时,恩施信息产业园等重大项目稳步推进,电子信息加工、绿色建材、机械制造等发展势头强劲,产业集群也初具规模。

探索体制机制创新,畅通“两山”转化的多元渠道

恩施州积极探索生态文明相关体制机制创新,通过建立健全生态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取水权、用能权、碳排放权等生态资源权益交易,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等制度,打通了“两山”转化的阻塞点,畅通了“两山”转化的多元渠道,为不断提升生态产品溢价、深度挖掘丰富生态产品交易变现途径提供了有力保障。恩施州在做大做强硒产业的同时,积极健全硒资源法规标准体系,制定了《硒资源保护与利用条例》,这是全国首部硒资源综合性地方性法规。恩施州还深入探索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制定了《清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实施方案(试行)》,形成了“成本共担、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河流流域保护和治理长效机制。恩施州还积极探索集体林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通过保护开发、齐头并进与积极引导、规范流转,从政策层面突破了集体林地在保护发展方面存在的难题,入选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编写的《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典型案例》(第一批)。同时,恩施州相关金融部门还开发了“硒茶贷”“企业金融服务方舱”等信用产品,在落实惠企金融政策、增加企业信贷供给和帮扶企业发展方面发挥了突出的作用。


实现全域脱贫摘帽,助力“两山”转化惠民富民

恩施州下属8个县市都曾是国家级贫困县,是湖北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导下,恩施州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和生态富民,经过艰苦努力,在2020年4月实现了全域脱贫摘帽。位于利川市元堡乡勤隆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帮助所在乡6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马蹄大黄,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配套建设标准化初加工厂帮助贫困户就近就业,在取得脱贫攻坚决定性胜利的同时真正实现了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共融”。在深入了解各村庄发展水平、产业条件和广泛征求广大群众意见的基础之上,恩施州以改善移民村人居环境为重点,以发展特色产业为推动力,多措并举推进移民美丽家园建设。建始县景阳镇大坝村种植“六月雪梨”250余亩,兴建50亩柑橘“不知火”精品果园,同时启动了旅游观光及水果采摘道路建设项目,将现代农业、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深度融合。

在恩施州荣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表彰授牌后不久,州委书记胡超文在接受媒体专访时提出,恩施的优势在生态,潜力在生态,未来也在生态,恩施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厚植生态底色,加快绿色崛起,既要绿水青山的“颜值”,又要金山银山的价值,加快形成以现代农业、生态文化旅游业、绿色能源、生态工业为主体的绿色产业体系,“真正让恩施的绿色生态成为一大特色、一个品牌、一座富矿”。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