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治理唱响生态文明建设合肥好声音

发表时间:2016-01-25 来源:合肥日报



  湿地建设



内容摘要

    一句“湖污则城黯、湖清则城美”,道出了合肥坚持城湖共生的执着。

    2012年11月,巢湖综合治理一期工程开工建设,巢湖治理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拉开环巢湖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大幕。如今,一期工程已经基本完工,二期工程完成实际投资83.8%,三期工程正全面开展初步设计,四期工程申贷获得国开行批准,五期工程完成可研报告编制……

    岁月不居,天道酬勤。三年的不懈努力,合肥治理巢湖形成了独特的思路、策略,且治理成效初显,巢湖水质逐年好转。2015年考核达标次数77次,为历年最高,治理难点的南淝河和十五里河断面化学需氧量、总磷、氨氮等年均浓度大幅下降。

    花香蝶自来。伴随巢湖生态环境的改善,各种体育赛事接踵而至,环巢湖旅游方兴未艾。2015年8月,环巢湖获批创建我国首个国家级旅游休闲区,成为继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之后,巢湖摘获的又一国字号名片。

    扬愚公移山之志,树壮士断腕之心,久久为功、驰而不息,安澜巢湖、碧水巢湖、生态巢湖的梦想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治理思路清晰明确

    纵观世界历史,大型湖泊治理无法一蹴而就,更不可能立竿见影。巢湖综合治理也将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浩大系统工程,必须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坚持长远谋划、持续进行,久久为功,治湖不止,努力在全国率先探索出大型湖泊综合治理新路径。

    集思广益,立足自身。针对巢湖面临的发展需求和保护压力,合肥选择在保护中发展和发展中保护的原则,围绕保护、治理、发展三大任务,强化减排、净化、扩容三大环节,突出水质、水量、水流三大要素,实施治污、复苏、养生三大步骤,在继续加强城镇生活及工业生产污水处理和严格环境准入的同时,逐步加强面源控制、矿山修复、湿地净化、补水引流、初期雨水处理等措施,系统做好流域、分区和单元的环境容量加减法。

    合肥人坚信,水是生态环境的控制要素,防洪、蓄水、引流等治水活动与污染治理、水质改善、生态修复关系密切。治理巢湖,合肥确立“治湖先治河、治河先治污、治污先治源”的治水方略,并按照控制增量、削减存量、扩大容量的总体策略,治理西北、保护西南、连通东南、防治东北、修复环湖的分区策略,强力实施环巢湖道路桥梁、防洪、航道、河道整治、生态修复、生态农业、入湖截污、旅游开发等“八大工程”。

    重大工程稳步实施

    为综合治理巢湖,改善巢湖水质,保护河湖环境,修复流域生态,支撑可持续发展,围绕“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发展定位,市委、市政府积极规划建设环巢湖生态示范区。而巢湖综合治理工程,当之无愧成为示范区建设的核心工程。按照“实施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要求,巢湖综合治理工程项目交叉进行、逐步深入、统筹推进。

    2012年11月,巢湖综合治理一期工程开工建设,并以防洪和治河为主,减少洪涝灾害并为治污打基础,共安排了南淝河、兆河等重点入湖河道防洪整治、环湖大堤防洪加固、河道清淤护岸及截污管网建设等16个项目,如今已基本完工。

    二期工程则以治污和防污为主,控制和减少污染负荷,共安排了城镇污水处理及配套管网、重要水源地保护、入湖河道防洪治理、环湖湿地修复、受损矿山修复等98个项目。自2013年12月陆续开工以来,到2015年12月底,已完成投资67.5亿元,占实际需要投资(80.5亿元)的83.9%。

    三期工程以扩容和保护为主,扩充水体容量、增强水体流动性,对治污难点攻关试点,共安排44个项目,已全面开展初步设计编制,前期工作准备较早的西河上段疏浚工程、派河藻水分离港工程正在施工。

    四期工程以小流域治理及环湖周边环境提升为主,安排13个项目,并于2015年8月获得国开行贷委会批准,目前已经启动初步设计编制。

    五期工程则以小流域治理为抓手,实施“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整治,突出水污染治理。在全面调查污染源的基础上,对14个流域(4598km2)共划分187个小流域、116个治理单元,正在编制完善可研报告。

    效果显现催人奋进

    只要坚持,梦想就可以实现。经过三年多的努力,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建设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环巢湖大道已全面贯通,生态湿地修复保护、点源污染治理等工程已显现成效,巢湖美好形象逐步展现在世人面前。

    ——巢湖水质明显改善。巢湖湖区9个常规监测点的水质监测数据显示,全湖水质逐年好转,2015年总氮平均值1.55mg/L,总磷平均值0.098mg/L,氨氮平均值0.307mg/L,化学需氧量平均值16.4mg/L,全湖平均水质由原来的Ⅴ类好转为Ⅳ类;全湖富营养化指数平均值逐年下降,2015年为55.4,为轻度富营养化状态;11个国控考核断面的水质监测,2015年达标次数77次,为历年最高,未达标的南淝河和十五里河断面化学需氧量、总磷、氨氮等年均浓度大幅下降。

    ——社会影响日益扩大。2014年7月22日,经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批准,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被列入国家第一批57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之列。政界、学界、媒体等对巢湖治理日益关注,并给予正面积极评价。如今,每逢周末、节假日,环巢湖旅游大道上游人如织,湿地森林公园等景点吸引游人纷至沓来,巢湖的生态效益、休闲功能、审美功能得到初步展现。

    治河篇

    冬风雄劲,寓意“和谐之门”的兆河大桥更加壮观。屹立桥头,一侧是烟波浩渺的八百里巢湖,一侧是蜿蜒如巨龙的“新”兆河。

    “新”,得益于兆河治理工程,让其设计航道标准从6级变为3级,河道底宽从30米左右拓至60米,底高程从6米左右降至4.5米,引江流量达到200m3/秒。“治理工程按照防洪、引江、航运统筹规划,完工后通过兆河可以更快、更大流量地引长江水进入巢湖,对改善巢湖水质,发展江湖水运都有极大作用。”兆河治理工程建设管理局副局长刘义权介绍。

    以疏通河道、加固堤防等为主要内容的兆河治理工程,只是巢湖综合治理工程的项目之一,也是合肥通过治河实现治湖的重点工程。从2012年11月以来,巢湖治理工程已开工实施两期工程,共治理河道46条、总计750千米,主要通过河道防洪治理、清淤护岸及截污管网建设,既防止河道淤塞,缓解汛期泄洪压力,又能大大改善巢湖水质环境。

    不仅如此,合肥还安排了重要水源地保护、河湖补水等诸多工程。其中,水源地保护工程安排了大房郢水库、董铺水库水源保护区生态修复及湿地一、二期工程和龙河口水库调水工程等一批项目;河湖补水工程包括疏浚淠河灌区滁河干渠,开辟驷马山灌区江水西调,扩大西兆河引江通道,提高南淝河、派河等支流自净能力。

    在巢湖综合治理工程的三期、四期、五期项目中,则以补水引流、流域治理、节水灌溉、能力建设等项目为重点,构建巢湖的生态治理网。其中,三期项目将重点谋划十五里河流域治理。五期工程将采取全流域研究、全方位治理、全过程控制和全方面衔接的流域治理。

    治污篇

    治湖先治河,治河先治污。在巢湖综合治理过程中,治污是其中的关键。在环巢湖城镇,随着其规模、人口的快速增加,生产生活污水排入巢湖,如不治理,对巢湖的污染越来越重。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迫在眉睫。

    “在环巢湖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中,合肥在全国首创DBO方式,即设计(污水处理厂、配套湿地和支管网)、建设(污水处理厂、污水主管网、配套湿地和支管网)和运营(污水处理厂和湿地)为一体,从而确保了乡镇污水处理厂的达标建设运营。”市城乡建委村镇处处长胡建龙介绍。

    利用国开行贷款,我市在环巢湖建设乡镇污水处理厂及管网项目42个(包括乡镇污水处理厂、湿地及配套管网项目35个、单独污水管网项目7个),建成后日新增污水处理能力70400吨,可实现合肥境内环湖及其干流周边乡镇镇区污水处理的全收集、全覆盖、全处理。

    在城市,全市建成污水处理厂23座、日处理能力134.5万吨,建成污水管网2916千米,在合肥城区及所辖县(市)城区、开发区还新建、扩建、提标改造污水处理项目8个,新建管网183千米,日新增污水处理能力47万吨;新建配套管网项目5个,新增管网162千米。新建、改建、扩建污水处理厂出水标准均优于一级A。

    此外,在巢湖综合治理二期工程中,还安排了巢湖市农田尾水生态拦截与修复示范工程等项目,采用源头削减、过程拦截、尾水回用等措施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开展废弃富磷矿山修复,减少磷素随水土流失进入巢湖;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建立“户集-村收-乡(镇)转运-县(市)集中处理”的模式,偏远地区利用“磁能碳化技术”建设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开展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减少农村地区的污染源。

    生态篇

    河湖治理,除了人为的控制污染外,通过生态修复手段,培育其自身生态系统则更为重要。在巢湖治理中,合肥坚持生态修复,涌现了三汊河湿地、烔炀河湿地、滨湖国家森林公园、柏堰湖等一批生态治理的典范……

    高新区习友路与永和路交口,一处2000多亩的生态湿地公园正在建设。公园中央,1040亩的水域波光粼粼,水清如碧,白鹭、野鸭在水中畅游,尽享生态美景。“去年冬季候鸟迁徙的时候,还有天鹅、红嘴鸥等候鸟路过休憩,很多市民都看见了。”高新区一位负责人介绍。

    春江水暖鸭先知,对水质的好坏,水鸟亦有最敏捷的感知。作为环巢湖生态修复二期工程的项目,柏堰湖实现了水体环境的惊天逆转。“治理中除了建设截污管道、实施初期雨水截流等,更为重要的是构建了柏堰湖的健康生态系统,提高水体自净能力。”高新城创董事长丁增长介绍。据悉,柏堰湖的健康生态系统,首先对湖底进行全面清淤,然后再栽植沉水植物、挺水植物,投放浮游动物等方式,完善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实现水体的生态平衡。

    在巢湖治理中,合肥还强力推进造林绿化,实施“森林增长工程”,开展水源生态林建设和巢湖岸边林建设,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和湿地公园建设,以提高环巢湖地区的生态修复功能。

    创新篇

    行政区划调整后,“大湖名城、创新高地”成为了合肥靓丽的城市名片。在巢湖治理中,不仅努力将大湖变得更清,让名城更美,还秉承合肥的创新禀赋,探索出巢湖综合治理的“四大创新”(理论体系、关键技术、体制机制、工作方式),书写了创新高地的巢湖治理篇章。

    ——“城湖共生”理念的探索。市委市政府提出“湖清则城美,湖污则城黯”,把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建设(巢湖综合治理)提升到构建合肥“大湖名城、创新高地”顶层设计的高度,实践“城湖共生”的理念。

    ——创新治理资金投入机制。市政府成立环巢湖地区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建设专项资金池,实行专户管理,专项用于工程项目资本金和债务本息偿付。

    ——实行专家咨询制度。与中科院南京地理湖泊研究所、中科院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上海海洋大学等一批国内科研团队、高校开展合作,以更开阔的视野加强对巢湖治理的研究,拓宽“明白治水、科学治水”的思路。加强与英国生态水文中心、中美绿色合作组织、日本琵琶湖等学术机构的学术交流,吸收借鉴世界有关国家湖泊治理先进技术。

    ——技术创新探索。围绕“水质改善、国控断面达标及蓝藻抑制”目标,梳理了巢湖综合治理工程中的技术重点和难点,广邀国内外水环境治理领域技术领先的科研机构、高校及企业参加技术研讨会和方案评审会,并依托示范工程进行技术攻关。目前正在对蓝藻水华防控技术、污水处理厂尾水提标与资源化利用技术等24项关键技术进行重点攻关和突破,技术创新成果工程化、标准化后再推广应用。

    监督篇

    作为全市的重大中心工作,巢湖治理点多、面广,且不容有失。为此,我市广布制度网,搭建完善的监督体制,确保各项工作有序进行。

    “市审计局建立跟踪审计周报表、月报告、季通报制度,派出的跟踪审计组深入施工现场,对跟踪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发出审计建议和意见函。全年共接受报审跟踪审计项目89个,做到了跟踪审计全覆盖。”市审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其实,不仅审计,在重大项目建设的全过程,我市都搭建了严格的制度。工程建设,实行“周报告、月调度、季检查”制度;市环湖办委托巢湖城投公司通过公开招标选择市政类和水利类各3家单位,对示范区建设项目开展第三方巡查。截至去年12月底,6家第三方巡查单位对在建项目开展巡查2864次;实行廉政监督制度,对示范区建设实施全程廉政监督和效能监督。

    更为知名的,是全面推行的“河长制”,使河道巡查和河道管理制度化、常态化。目前,全市已有103条河道纳入“河长制”管理。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