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绿水青山”让宁夏尽享生态“红利”

发表时间:2015-12-04 来源:宁夏日报 作者:魏邦荣 吴宏林

    11月25日,当落日在黄河湿地画出一道美丽的金色之光时,来自全国14个城市的20余名葡萄酒商兴奋不已,“太美了,塞上江南、十大新天府,果然名不虚传。”与此同时,永宁县望远镇三里屯小区居民杨女士夫妇,与散步的人们站在徕龙公园观景亭内,欣赏着夕阳下依然绿意点点的公园。“十二五”以来,“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宁夏,正在成为宁夏人的生态“红利”。
  呵护“宁夏之肾” 新增湿地30万亩

  虽已进入冬季,但当人们乘车跨过银川黄河大桥,总会被大片金黄色芦苇与镶嵌其中的蓝色湖泊陶醉。

  “过去这里曾是一片鱼池,2010年被退为鸣翠湖南湖湿地保护起来。”宁夏湿地保护管理中心副主任张志东说,从2011年起,我区通过实施亚行贷款银川湿地资源与生态多样性保护等湿地保护项目,先后投入近7000万元,在南湖恢复新增湿地1200亩,实现了生物的多样性。

  “十二五”期间,我区新增湿地面积30万亩,湿地保护面积达到310万亩,成为湿地面积不减反增的省区之一。

  “湿地和森林、海洋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又被称为‘地球之肾’。”张志东介绍,为了保护好“宁夏之肾”,我区在五市和宁夏农垦系统成立地方湿地管护机构,启动中央财政湿地补贴项目,开展了湿地保护恢复补助、湿地生态效益补偿、退耕还湿和湿地奖励补助等工作。

  到目前,我区已投入3亿多元中央和地方资金用于恢复和保护湿地,建立了哈巴湖、沙湖、青铜峡库区、西吉震湖4处湿地自然保护区,星海湖、鸣翠湖等12个国家湿地公园和银川黄河等10个自治区级湿地公园,沙湖跻身“中国最具魅力十大湿地”,鸣翠湖获“中国生态保护最佳湿地奖”。

  湿地,不仅成为百姓休闲娱乐的胜地,也为野生动物和植物搭建起美好的家园。据统计,每年有300多万只候鸟在我区湖泊湿地休息后,继续飞往他乡,360多种野生动植物在宁夏湿地安家落户。

 

  保护“宁夏之肺” 打造生态绿色名片

  11月28日中午,望远镇三里屯小区的六七位老人结伴在徕龙公园聊天散步。“阳光好、环境美,我们每天在这里转转,心情特好。”年近70岁的张大爷和老伴是这里的常客,“几年前可不是这样,又脏又乱又臭,我们住在旁边,夏天连窗户都不敢开。”

  徕龙公园原址是银川市兴庆区和永宁县望远镇之间的一片“城中村”,曾经污水横流,垃圾成山,臭气熏天。2014年6月,借自治区开展主干道路大整治大绿化和建设市民休闲森林公园的东风,兴庆区政府投资1.5亿元,用了不到1年时间完成了拆迁、整治、绿化、美化工作,将昔日“龙须沟”变成了可供10多万居民休闲娱乐的城市后花园。

  建市民休闲森林公园、打造美丽乡镇、对主干道路进行大整治大绿化、实施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工程……“十二五”期间,宁夏大力发展民生林业,让百姓分享生态“红利”。目前,全区已开工建设26个市民休闲森林公园,总规划建设面积17.06万亩,已初步建成固原市原州区古雁岭等5个市民休闲森林公园;建成22个美丽乡镇和44个美丽中心村生态示范点;完成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182万亩;高标准完成了11条高速公路、6条国道、12条省道两侧及国省干道省际节点的绿化美化,建设了银川市110国道镇北堡至闽宁镇段等精品道路园林工程,形成了主干道路靓丽风景线。

  绿水青山成为百姓致富的金山银山

  “十二五”期间,我区不断拓展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百姓增收之间和谐发展的空间,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化为生动的现实。

  “还没有到明年春天栽植季节,我们的600余万株优质枸杞苗木已被预订一空,销售额超过2000万元。”11月23日,中宁杞鑫枸杞苗木合作社股东张伟送走几位辽宁客户后,一边算着今年的收入,一边乐呵呵地说。

 

“今年全县5000多亩枸杞苗木都被预订了。”中宁县枸杞产业发展服务局局长孙学军说,作为中国枸杞之乡,今年前三季度中宁枸杞就给全县农民带来4.1亿元的现金收入。

  生态建设为我区百姓打造了越来越多的“金饭碗”。吴忠市利通区扁担沟镇双吉沟村回族妇女丁雪芬依托生态林发展乡村生态休闲旅游产业,每年收入200万元以上,走上了绿色生财之道。

  “十二五”期间,越来越多的生态“红利”眷顾宁夏百姓。

  153万农民受益国家退耕还林工程,不仅还林还草1305.5万亩,还得到了75.2亿元补助资金,退耕农民人均直接受益4916元。

  全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成确权林地面积1444.7万亩,53万户农民拿到了林权证,手中的“死林子”变成了“活资金”,激活了广大农民发展林下经济的积极性。目前,全区发展林下经济385万亩,产值突破20亿元。

  据统计,目前全区发展以葡萄、枸杞为主的特色经济林450余万亩,林业及相关产业产值达200亿元。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