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让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建设有“尺”可量

发表时间:2020-11-12 来源: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 作者:刘青松 李庆旭 班远冲

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的提出与建设,是苏州市立足实际,科学谋划“十四五”,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太湖生态环境治理的实践创新。2020年8月24日,《苏州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以下简称《指标体系》)在北京高标准通过专家评审,标志着今后苏州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建设有“尺”可量。

实施生态涵养发展,是苏州市探索绿色高质量发展、建设“强富高美”新江苏的创新之举。苏州始终坚持“环境立市”“绿色发展”的战略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深入人心,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经济发展的资本,更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在苏州,有着“天堂苏州,吴中最美”的说法。吴中山水形胜,环境优美,拥有3/5太湖水域、4/5太湖岛屿丘陵和184公里太湖岸线。太湖山水是吴中最重要的生态资源,保护太湖山水也是吴中最重大的政治责任。近年来,吴中区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坚持科学、精准和依法治污,扎实推进《生态环境提升三年行动计划》,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在此基础上,吴中区主动作为,不断寻找新的突破点,奋力当好新时代高质量发展“优等生”。

实施生态涵养发展,是苏州市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科学选择。长三角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2019年,国务院批复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以实现绿色经济、高品质生活、可持续发展有机统一,走出一条跨行政区域共建共享、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得益彰的新路径。苏州市立足太湖山水资源优势,加快推动生态资源优势向经济发展优势转化,敢想敢干,创新性地划定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发挥好山好水的资源比较优势,打好生态牌,做好水文章,让生态要素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中畅通流动,实现更合理分工,凝聚更强大的合力。

科学探索量化的绩效评估方法与路径,动态检验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建设成效,是苏州市思考谋划的重点与焦点。2019年,吴中区人民政府与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签订战略框架协议,启动《指标体系》研究,借助国家智库作用,合力铸造具有地域特色、含金量高、可操作性强的“绿色标尺”,并使之成为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建设的“指挥棒”和“试金石”。

《指标体系》在研究过程中,坚持体现指标的典型性、科学性和前瞻性,紧密结合《苏州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规划》《关于开展苏州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同美丽中国建设评估、绿色发展、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与考核等指标体系对接,并融合了“十四五”规划需求。

结合实地调研,对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内东山镇、金庭镇及周边水域进行全面摸底,充分掌握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的建设目标、重点和方向,突出苏州的太湖名片,梳理提炼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指标。同时,听取多方意见,兼顾普适性、地域特色、百姓切身感受与发展实验探索,强化生态涵养的服务功能,确保指标体系能够有效衡量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的建设成效。

《指标体系》按照重点突出、群众关切、数据可得、特色鲜明等原则,综合设置生态涵养发展总指数,从生态高水平保护、产业高质量发展、居民高品质生活、制度高活力治理四方面着手,形成了“1+4+37”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在具体指标设置上,紧扣“生态、涵养、发展”三大目标,明确生态保护、生态涵养和产业绿色发展指标体系,通过量化指标科学引导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建设重点与思路,真正推动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成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生态高地。

制度再好,关键在于执行。如何运用好这一“绿色标尺”,发挥其价值导向,是当前苏州市科学引导、深入推进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建设的关键所在。

为此,苏州市坚持目标、问题和结果导向的有机统一,动态开展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建设绩效评估,推动指标体系始终处于一个动态优化调整的过程。通过科学评估建设成效发现、解决问题,再通过问题优化指标体系形成动态的闭环反馈机制,推动生态涵养发展向深度拓展、向广度延伸,使之成为苏州市各级政府部门和公众的自觉追求。

下一步,建议苏州市尽快出台绩效评估考核结果运用的相关配套政策文件,明确各建设单位的责任与任务,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抓紧抓实抓细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建设各项工作。坚持以评估推工作、促落实、抓提升,科学规范绩效评估,强化评估结果运用,并将其作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作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中政策试行、项目安排和资金分配优先考虑的重要参考依据。

蓝图已经绘就,逐梦惟有笃行。希望苏州市、吴中区立足实际持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着眼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进程,创新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用好绩效评估这一“绿色标尺”,种好生态涵养发展试验田,持续增强优质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苏州经验、吴中案例。

(作者:刘青松 李庆旭 班远冲,分别系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创建与促进部副研究员、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创建与促进部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