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相城:环境整治“五清零” 高质量发展实现“五提升”

发表时间:2019-04-25

由于历史与产业结构的原因,苏州市相城区部分区域重污染企业和“散乱污”企业(作坊)集聚,环境基础薄弱,污染问题突出,是苏州市5个市辖区中的生态洼地。近年来,相城区以“散乱污”整治为切入点,积极推动落后产能淘汰、产业提档升级,在铲除生态环境“黑尾巴”的同时腾挪出发展空间,探索出一条“能耗污染做减法、经济发展做加法”的新路子。

通过力度空前的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相城区实现了“散乱污”企业、印染企业、电镀行业一类污染物排放、劣Ⅴ类水体、非电用煤“五个清零”,有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五个明显提升”。一是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升。2018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74.4%,提高9.7个百分点,改善幅度居苏州市第一,4个国、省考断面全部达标,优Ⅲ比例75%。二是经济发展质量明显提升。201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70亿元,同比增长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8.5亿元,同比增长20.6%;工业总产值1590亿元,同比增长3.5%;规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986.8亿元,同比增长5.8%,单位建设用地税收同比增长20%。全区三次产业占比为1.1%、49.3%、49.6%,呈现“三二一”的产业格局。三是资源供给能力明显提升。2017年以来累计淘汰整治“散乱污”企业(作坊)11184家,关停比例超过88%,腾空土地7700余亩。废水总量大幅削减,庄基、灵峰两个污水处理厂于2018年底停运;污泥处置量大幅减少,危废风险有效缓解。四是安全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将“散乱污”整治与“331”整治火灾隐患专项行动等有机结合,安全风险得到有效控制。2018年全区消防部门现场处置火灾事故336起,火灾起数下降42.5%;发生生产安全事故17起,同比下降5.6%,未发生较大及以上事故。五是群众生态获得感明显提升。2018年全区环境信访总量同比下降约20%;生态文明建设群众满意度调查的总体满意率为88.6%,较上年提升6.1%,高于苏州市平均水平。

具体来说,相城区的主要做法有“四个方面”。

第一,突出规划引领。先后制定实施了《相城区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相城区“散乱污”企业(作坊)淘汰整治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及《相城区环境保护专项规划(2018-2035)》,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衡量发展质量和发展程度的客观标准。重点以产业转型、改善环境质量为驱动,调节经济系统结构与功能,优化产业布局,促进资源高效利用、污染物排放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大幅度提高,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全面协调发展。

第二,推进综合整治。抓住环境治理的重点,采取铁腕手段推动各项整治工作取得实效。一是紧盯重点问题。突出抓好中央环保督察反馈、省环保督察反馈、太湖水环境通报、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审计反馈及媒体曝光、群众投诉等问题整改。2018年共完成各类突出环境问题整改205个。二是紧盯重点区域。对重污染企业和“散乱污”企业(作坊)集聚的重点区域,通过关停、搬迁、土地回购置换等方式全面清理。比如,对沈桥工业园内167家“散乱污”企业(作坊)全部关停,拆除15万平米厂房,350亩土地全部复垦复耕;对黎明村156家家具类、39家小五金类企业(作坊)全部关停,腾空厂房30万平方米,彻底杜绝厂房安全隐患。三是紧盯重点行业。按照“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思路,对污染严重的印染、电镀(线路板)行业进行淘汰。截至2018年底,共淘汰91家印染企业、38家电镀(线路板)企业,剩余的5家印染企业将于今年全部淘汰,保留的22家电镀(线路板)企业将于今年全部完成改造。

第三,深化机制创新。探索创新工作机制,推进环境治理从末端向全过程转变。一是健全倒逼转型机制。出台相城区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实施细则、差别化综合政策实施意见,从亩均税收、亩均销售、全员劳动生产率、研发经费占比、单位能耗增加值、单位主要污染物增加值等6个方面对全区8477家工业主体进行综合评价并分类管理,精准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产业层级。二是健全源头治理机制。合理引导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出台建设项目环保准入负面清单,建立招商、环保、安全、消防等部门联合项目预审制度,从源头上控制污染项目。2018年共劝阻、否决建设项目300余个。三是健全基层治理机制。将项目招引统归乡镇(街道)招商中心,村镇经济由区里扎口负责,避免低端污染项目落地。建立社会治理网格化三级联动体系,依托联动平台、全区598个片区三级网格、5000多名网格员,构建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

第四,狠抓产业转型。在抓好“散乱污”整治、盘活土地资源、扩展环境容量的同时,一着不让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一是着力腾出发展空间。对不符合规划、存在严重安全消防隐患、无环境基础配套的60个村级工业区清理搬迁,为产业转型腾出空间。比如,通过对北桥街道灵峰村14家印染企业整体行业淘汰,腾出可用土地250多亩,引入浙江宝业集团装配式建筑项目,预计年产值15亿元,税收1亿元。二是着力招引新兴产业。先后引进福耀玻璃、新松机器人、光建存储等高端制造业龙头企业;集聚江苏先进材料技术创新中心、紫光云引擎、京东智谷等科技含量高、生态效益好的高端产业项目。近两年,累计引进产业项目332个、总投资3296亿元。三是着力推进集聚发展。推动传统产业园向国际研发社区转型,推进长三角国际研发社区、苏州(相城)中日智能制造创新产业园等重大产业创新平台建设。依托龙头企业争创国家级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航空航天材料基地和智能驾驶汽车应用示范区。与大院大所合作共建中科院科技服务网络苏州相城中心、复旦大学大健康产业相城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经济增长必须从“量变”转到“质变”,不能再走铺摊子上项目、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老路。苏州市相城区“散乱污”整治的实践和探索说明:只有果断“舍”,才能更好“得”,清理“散乱污”不光是环境保护的需要,更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主要有以下四点启示:

(一)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不动摇、不松劲、不开口子。贯彻新发展理念,就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驰而不息地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相城区“散乱污”整治的实践说明,只有保持治污攻坚力度和势头,才能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

(二)突出破立并举,稳步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需要全省各地做好“破”与“立”的文章,坚持破除旧动能与培育新动能“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在腾退旧动能、破解无效供给上做“减法”,另一方面做好培育新动能、壮大新兴产业的“加法”,必须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淘汰落后产能,加速传统产业提档升级,加快构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三)强化安全管理,切实做好系统性风险防范。“散乱污”企业不仅是环境污染的“重灾区”,也是安全事故的“高发区”。一些低端小化工、小铸造、小家具等企业,不光没有环保手续、治污设施,也没有执行安全生产、消防等标准要求,比如,一些家庭作坊式企业还存在“三合一”场所,一旦发生火灾极易造成人员伤亡。这些“散乱污”企业由于先天不足,很难通过整治提升达到安全管理标准,必须坚决采取措施予以清退,从根本上消除风险隐患。

(四)狠抓源头管控,完善项目准入长效机制。“散乱污”企业极易死灰复燃,只有加强源头管控,才能实现动态清零。一方面,各地要制订基于生态承载力的发展规划,制定环境准入负面清单,严控新增排污,防止产生新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压紧压实基层治理责任,从土地、水、电等生产要素环节全面封堵,消除“散乱污”企业滋生土壤。与此同时,坚持疏堵结合,及时有效盘活现有土地,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原则,培养引导新兴产业、特色产业、服务业发展。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