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中开辟生态文明建设广阔前景
发表时间:2024-07-24
来源:中国环境
作者:钟寰平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又一次总动员、总部署,既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也是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坚强决心和强烈使命担当。
《决定》提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提出“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决定》对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出了安排部署。这些改革举措,抓住了生态文明和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核心和关键,为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指引。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解决矛盾、破解难题、化解压力,需要继续加大改革的力度,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后,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闯难关,坚决破除束缚改革创新的观念和障碍,切实把体制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竞争优势,以体制机制改革释放强劲“动能”,推动生态文明和生态环境保护事业不断向前。要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健全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制度,切实筑牢国家生态安全防线。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组织编纂生态环境法典,为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提供法治保障。要建立健全覆盖全域全类型、统一衔接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规划许可制度,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管理制度体系,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保护利用和资产保值增值等责任考核监督制度。
进一步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进的基础支撑,是推动形成生态环境保护合力的有效途径。一个导向清晰、决策科学、执行有力、激励有效、多元参与、良性互动的现代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方能充分调动各类主体参与环境治理的积极性,达到同频共振、同向发力的效果。要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的责任、监管、市场、信息披露等体系建设,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落实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建立新污染物协同治理和环境风险管控体系,推进多污染物协同减排。要严守生态红线,推动重要流域构建上下游贯通一体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健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机制,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协调机制。要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生态综合补偿,健全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统筹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
进一步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当前,我国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整体还不高,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内生动力不足、基础薄弱。必须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方能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要构建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健全碳市场交易等制度,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不断完善适应气候变化工作体系,积极应对贸易数字化、绿色化趋势。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支持企业用绿色技术等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要积极发展绿色金融,为美丽中国建设等重大战略提供优质金融服务,加快实施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
目标在前,使命催征。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对标对表、细化落实《决定》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各项改革举措,增强改革意识和担当精神,坚定不移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努力开创美丽中国建设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