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河湖建设的三条共性逻辑

发表时间:2024-05-16 来源:《中国生态文明》杂志2024年第2期 作者:曹俊
  《中国生态文明》杂志2024年第2期继续刊发了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这些河湖各有各的美丽,这些案例各有各的特色。在不一样的精彩中,我们发现有三条贯穿其中的共性逻辑。

   一是人水和谐的共生逻辑

  美丽河湖建设把水生态修复作为重要任务,不仅要“清澈见底”,更要“鱼翔浅底”。美丽河湖之美,核心在水生态,表现为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本质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通过已发布的优秀案例可以看到,美丽河湖建设使河湖普遍发生了四大变化,一是水质极大改善了,二是生态水量增加了,三是自然岸线更长了,四是水流动起来了。随之而来的是,关键生态链条补齐了,生物多样性恢复了,有水有鱼成为常态了,水与人之间更加亲和了,居民充分享受到优美生态环境带来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从水脏、水少、水死、水丑、人水隔阂,到水净、水丰、水活、水美、人水和谐,人与自然共享了美丽河湖建设的成果。获益的不仅仅是人,而是水、草、鱼、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二是流域、要素、技术协同的共治逻辑
  从工业污水末端治理,到注重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流域治理;从以污染防治为主,到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等要素协同治理、统筹推进;从只考核理化指标,到建立“水生态系统健康”指标;从重点整治到系统整治,我们的治水理念不断升华、用水战略深刻调整、看水视野充分放大。
  在更加关注水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碳达峰碳中和等领域的生态文明新时代,美丽河湖建设带着重要使命,承载着新的治水理念,应运而生。更加强调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强化目标协同、多污染物控制协同、部门协同、区域协同、政策协同,是美丽河湖建设的时代特征。很多优秀案例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标本兼治,协同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多要素,协同管控常规污染物、特征污染物、新污染物等多污染物,协同实施技术上的精准识别和精准治理,协同制定流域共治共护的法律法规政策。
  许多河湖之所以成为美丽河湖,往往就是突破了一条线、一个点,突破了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从而在更大区域和流域上实现了协同保护和发展。
  三是发展与保护辩证统一的共赢逻辑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高质量发展是首要任务,高水平保护是重要支撑,两者辩证统一、共生共荣。美丽河湖建设作为高水平保护的一大实践,从一开始就把促进高质量发展作为重要目标,从而成为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的一个结合点。
  美丽河湖建设不仅使河湖从不美变美,而且让美丽“变现”,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良性互动。有些城市河湖沿岸建成了具有生态调节和休闲娱乐功能的生态廊道,同时也形成了绿色商住廊道;有的河流沿岸逐步成为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城市内河经济带;有的地方利用河湖好水,积极培育生态农业,农产品附加值更高;更多地方抓住美丽河湖建设的机遇,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有力推动了绿色转型。
  通过优秀案例可以看到,美丽河湖建设提升了城市品位的“面子”,改善了民生福祉的“里子”,更为长远发展打下了“底子”。
  美丽河湖和美丽海湾建设,已经有了两年多的成功实践。前不久颁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对这项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且明确提出了目标要求,即到2027年,美丽河湖、美丽海湾建成率达到40%左右。进入党中央、国务院重要文件,成为美丽中国“美丽系列”的组成部分,标志着美丽河湖、美丽海湾建设工作的境界更高了、影响力更大了、示范引领作用更强了。相信将有更多优秀案例不断涌现,成为“美丽系列”建设的美丽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