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增值,需要把握开发之度

发表时间:2018-08-17 来源:《中国生态文明》杂志 作者:张文娟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 要增加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如何将这一最大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实现生态美、百姓富的统一,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乡村振兴的必解考题。

一、理解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功能,要避免几个误区?

对于生态产品和服务,目前学界没有统一定义,多数学者并不会将“产品”和“服务”分开界定,往往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来统称。一号文件特别强调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就释放出一个重要信号——乡村振兴,既强调农业生态产品,也注重农业生态服务供给。

农业生态系统是被人类驯化了的自然生态系统,因此也就呈现出人工和自然的复合性特点。其生态产品和服务功能保留了自然生态系统的一般特点,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产品生产功能,这是农业生态系统的首要功能,可以理解为一号文件所指的农业生态产品。二是生态环境功能,如涵养土地、固碳吸碳、生物多样性维持、营造小气候等。三是生活服务功能,即提供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等的服务, 满足人们回归自然、享受田园风光和愉悦心情的需求。同时,农业本身也具有文化教育功能。

我国曾有很多科学开发和利用农业资源的传统,既保证了稳定的农产品供给,也很好地保护和改善了生态环境。比如,珠三角、长三角传统的桑基鱼塘农业模式、稻鱼共生系统,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贵州侗乡稻鱼鸭复合系统等等,都是典范。

近几十年来,对于农业生态系统的生态产品和服务功能,我们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认识误区。正确理解贯彻一号文件,必须避免这些误区。

第一,不能过多地强调农业生态系统的农产品生产功能,而忽视生态产品的生产功能。

为了更多地获取物质产品, 多年来有的地方种植粗放,导致农业生态系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土壤地力衰减。 数据显示, 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目前的化肥农药利用率都很不理想——亩均化肥用量21.9 公斤, 远高于亩均8 公斤的世界平均水平,是美国的2.6 倍,欧盟的2.5 倍;农药平均利用率仅为35%, 欧美发达国家的这一指标则是50% ~ 60%。目前我国耕地退化面积已占耕地总面积的40% 以上, 东北黑土层变薄,南方土壤酸化, 华北平原耕层变浅,严重影响耕地产出。

一号文件要求,增加农业生态产品,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对这一严峻现实的有力回应。十九大报告指出,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不足,是我国社会主义不充分不平衡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必须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于乡村振兴来说,就是要提供更多更好的农业生态产品。

第二,关于农业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不能重生活服务功能, 而轻生态环境功能。

农业生态系统在其存在的时段内, 与自然生态系统一样, 不断地发挥着生态环境服务功能。其主要区别只是,农业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效益弱一点,随着栽培方式、耕作制度以及季节的变化呈现出明显的时空限制和变动等。

一号文件提出,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提供更多更好的绿色生态产品和服务,促进生态和经济良性循环。这些都是要求乡村振兴要充分考虑农业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功能。

第三,对于生活服务功能, 不能只注重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等服务,而忽视农业本身的文化功能。

在人类长期的农业发展历史中, 积淀了极为丰富的农业文化内涵, 农作物生长的自然规律、农业生产方式的演变、农耕活动、农业风俗习惯等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是人类正确认识自然不可缺少的文化。

一号文件提出,积极开发观光农业、游憩休闲、健康养生、生态教育等服务,生态教育位列其中,正是强调了农业的文化功能。

 

二、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如何把握开发之度?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乡村产业模式, 并被各地追捧。它是以农业的生产、生态、生活环境为基础,结合旅游产业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养生等功能而开发的一种生态产品形式,满足的是游客享受田园风光、体验乡村生活、感受优质生态和感悟乡愁情怀的心理诉求。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把自然风光、民族文化、农耕文化融入到传统旅游文化中,是促进农村绿色发展,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一条有效的路径。

对此,一号文件也指出了具体方向——加快发展森林草原旅游、河湖湿地观光、冰雪海上运动、野生动物驯养观赏等产业,积极开发观光农业、游憩休闲、健康养生、生态教育等服务,创建一批特色生态旅游示范村镇和精品线路,打造绿色生态环保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

当前,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迅猛。势头越是迅猛, 越需要理性。纵观近年来的乡村产业,多多少少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值得引起关注。

第一,一些地方的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形式单一,过于商业化。

旅游产品品质低端,乡情味不足、文化内涵缺失,粗放开发、配套不够完善等。千篇一律的观光果园、观光茶园、休闲渔场, 多采用“观光+ 喝茶吃饭+ 打牌麻将”的开发模式,既缺失文化内涵,又缺乏深度体验的乐趣, 难以形成长久的吸引力。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 必须立足当地自然资源,在充分挖掘、整合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创新和创意,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旅游产品,才能保持长久的魅力。

只有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综合考虑,从传承人类文化的角度来设计,才能全方位提升旅游产品的品位,使人们从旅游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

第二,一些地方的乡村旅游缺乏整体规划,管理比较粗放。

乡村旅游的客容量和环境承载能力是有限的。旅游旺季,游客大量涌入时,会让基础设施超负荷运载,给环境带来损害。一旦出现了垃圾围村、河流污染等状况,当地的生态饭碗也就被打破了。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本质是生态旅游,必须把生态保护作为既定的前提,以认识自然,欣赏自然,不破坏其生态平衡为基础。如果不顾自身承载能力一味接纳游客, 超载的后果必然是破坏生态环境, 而一旦生态消失, 所有的旅游产品也将荡然无存。

第三,并不是所有乡村都适合开发乡村旅游。

旅游业是一门技术含量很高的产业。乡村发展旅游业,除了需要考量自然禀赋、区位优势、道路交通便捷程度、市场认知和美誉度、文化基底外,还需考量运营、人才、创意、资金等多方因素。如果盲目进行资源开发, 很可能造成烂尾工程,损害资源, 得不偿失。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生态资源作为依托,产业发展就没有基础; 没有产业发展作为支撑,生态保护也难以持久。乡村振兴,产业和生态必须做加法, 让二者融合发展。

生态产品是产业包括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对于农村传统的农、林、牧、副、渔产业,要努力提高生态化水平,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明确保护生态环境的底线要求,转变粗放的发展方式,最大程度减少资源消耗,恢复和提升农村生态环境。同时, 通过环保监督、生态恢复、生态产品标识认证等公共服务,对生态产品和生产全过程的生态性实施有效管理。

要拓展“生态+”模式,注意发掘和拓展农业在文化传承、乡村体验、健康环境等方面的功能属性,把农村农业的生态价值充分释放出来。科学合理开发和利用农业生态系统的各种功能, 加强生态产品科学规划设计,健全生态产品和服务的技术支持体系,实现传统产业产品的改造升级,才能最终让农村生态与产业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三、开发乡村生态产品和服务, 如何理性看待工商资本下乡?

今年的一号文件提出,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加快制定鼓励引导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

早在5年前的2013 年,中央一号文件就曾提出,鼓励城市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种养业。近年来,工商资本下乡成为一种热潮,并大有方兴未艾之势。

工商资本下乡,指的是城镇工商企业向农业农村投资,带动人力、财力、物力以及先进技术、理念、管理等进入农业农村,从而推动乡村振兴。

客观地说,工商资本下乡, 带来了新理念、新品种、新技术、新发展模式,如开发休闲农业、打造田园综合体等,让和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农民开了眼,对农业农村的发展带来了积极影响。

但是,硬币都是双面的,工商资本下乡,也带来了不少新问题。

最近几年大家热烈讨论过的非粮化、非农化现象就是其一。有的资本下乡后,打着“旅游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开发”等旗号,不种粮食种别墅,破坏宝贵的耕地资源。与农民争利,并没有给农民带来相应的获得感也是其一。比如在某地农村,农民土地流转的价格,山地1 亩120 元, 田地1 亩560 元,且租期一定就是30 年。有的工商资本利用自身信息渠道优势,流转了大量村民的土地,而实际上,是他们早就知道这个村附近很快就要修公路, 变成交通发达的村庄,结果在土地流转出去不久公路就开始修通, 土地征用的价格每亩达到五六万元。

盲目投资也要引以为戒。农业项目周期长、风险大,一些工商资本不熟悉农业,产生了盲目投资。投资失败后,对于投资方来说,损失的仅仅是钱,而对于农村地区来说,损失的可能是资源,是无法挽回的生态环境。如某地造纸企业的资本下乡后,让农民在水田里种树,后来造纸规模没跟上,农民种在地里的树也没收购,农民收益没得到保证不说,还造成农田土地的地力下降等一系列问题。

再比如,当前不少资本下乡开发旅游,有的仅仅是跑马圈地, 不加设计、不加创意,仅仅是在圈起来的土地上,建起各种稀奇古怪或千篇一律的人工建设。这种投资建设,破坏了原生态之美, 绝对是画蛇添足。

在整个乡村振兴的大进程中, 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农村,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但工商资本究竟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承担什么样的任务,必须加以规范。

要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 使工商资本的优势与农村发展的迫切需求得以有效对接。在某一区域内,农业要往哪个领域发展, 需要什么类型的工商资本,政府要有相对明确的政策导向,不能像过去搞招商引资一样,捡到篮子里就是菜。

今年一号文件已经明确,加快制定鼓励引导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落实和完善融资贷款、配套设施建设补助、税费减免、用地等扶持政策,明确政策边界,保护好农民利益。这是对以往确定的工商资本下乡政策的进一步补充。工商资本下乡,必须合理界定边界,才能更好地为乡村振兴贡献建设性力量。

(来源:《中国生态文明》杂志)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