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如何应对生态修复、产业升级、协同发展三重考验?

发表时间:2017-04-12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徐卫星

2017年4月1日 ,河北雄安新区横空出世。这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规划范围涉及河北省雄县、容城、安新3县及周边部分区域。

从规划建设要突出的七个方面重点任务来看,绿色无疑是雄安新区的底色:一是提出建设绿色智慧新城,建成国际一流、绿色、现代、智慧城市;二是打造优美生态环境,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

但眼下,和京津冀其他地区一样,雄安新区3县长期以来一直被环境问题困扰,如何实现新区绿色、生态、和谐的构想,打造“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将考验治理能力与发展智慧。


考验一:白洋淀生态修复挑战大

明确综合整治重点任务,恢复生态功能


“地处北京、天津、保定腹地,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通畅、生态环境优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现有开发程度较低,发展空间充裕,具备高起点高标准开发建设的基本条件。”新华社通稿中如是描述雄安新区的区位优势。

从地图上看,雄县、容城、安新3县地处“华北明珠”白洋淀周边,生态环境基础较好,但目前已十分脆弱。

据保定市环保局官网所述,白洋淀素有“华北之肾”的美誉,对京津冀生态及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由于白洋淀湖泊生物结构的破坏和食物链的断裂,造成草型湖泊水体日益恶化,湖泊生态系统功能也逐步退化,这将不利于平衡京津冀地区的生态环境。

同时,白洋淀是由府河、瀑河、孝义河等多条河流汇入连接在一起的,但目前流域内沼泽化和富营养化等生态环境问题明显。

2016年10月,保定市《水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方案》出台,明确指出力争用五年时间,有效恢复白洋淀生态功能,需要实施城镇污染治理、农村环境整治、河流综合治理、淀区生态修复等8项重点任务。

保定市环保局3月20日发布的《保定市2017年2月水环境质量状况月报》显示,白洋淀监测点位,功能区划主要为Ⅲ类和Ⅳ类水,但实测水质类别却是Ⅳ类甚至Ⅴ类水。显然,从当前情况来看,白洋淀的水体污染仍较为严重,环保问题不能忽视。

对此,保定市近期共规划了10类156个项目,计划总投资近246亿元,大力抓好河流整治、生态修复等方面工作。


考验二:传统产业何去何从

发展高端高新产业,集聚创新要素资源


尽管雄县、容城、安新此前均同属保定市,但3县各自的发展水平和特点并不一致,对环境治理的需求也不尽相同。

相比而言,雄县工业发展程度相对较高,其治理需求也更大。据雄县人民政府网站显示,雄县是我国北方最大的塑料包装印刷基地,塑料包装行业是雄县第一产业。2015年,雄县拥有此类企业2700多家,从业人员5万余人,拥有各类包装印刷设备1万余台(套),年产值逾百亿元。

过去数年间,塑料行业带来的污染一直困扰着雄县,环境监管部门也屡次将塑料生产企业列为重点监察对象。据公开信息,从2013年起,河北省、保定市、雄县各级司法部门已查处了多起环境污染案件。

雄县包装业协会副会长任敬虎预计,雄安新区规划后,只有高新科技企业、创新能力比较强的企业能够有机会在新区生存,其余污染重的企业应该会外迁。

安新县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集回收、电解、线缆加工、精密仪器制造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废旧有色金属集散地,但土冶炼作坊屡禁不绝。

就在宣布设立雄安新区前不久,环境保护部督查组对保定督查工作结束后,为进一步加大对“土小企业”的监管力度,防止“土小企业”反弹,3月20晚22时至21日凌晨3时,保定市环保局监察支队还联合市公安环安支队开展专项行动,对安新县老河头镇和芦庄乡的非法熔炼企业进行了突击夜查。共排查企业10余家,发现老河头镇1家非法炼铝企业,芦庄乡3家非法炼铝企业,保定市环保局已责成安新县政府对上述问题进行整改。

容城县因“中国男装名城”而闻名,但当地造纸和印染业也名头不小,水污染问题较为突出。

根据公众环境研究中心收集的雄安新区下辖三县污染企业监管纪录显示,安新县涉及15家,多集中在纺织、有色金属、造纸等行业。雄县有10家企业存在污染问题,以造纸、五金、塑料制品等为主。容城县主要是污水处理厂的排污问题。

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组长、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徐匡迪说,要增强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重点是要紧跟世界发展潮流,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发展科技创新企业,发展高端高新产业,积极吸纳和集聚创新要素资源,培育新动能,打造在全国具有重要意义的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


考验三:协同发展如何着力

坚持区域整体性的指导思想,合理规划,优化配置


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雄安新区将成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载地,这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布局,会大大拓展京津冀区域发展新空间。但在新区建设时,要将环保生态理念嵌入规划建设的每个环节和步骤,决不能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

近年来,各级政府和各部门高度重视白洋淀的保护治理工作,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使白洋淀生态环境逐步改善。但区域内各主体仍存在“自行定位、自谋发展,独自为战”的问题,造成国土空间的低效无序开发,生态资源过度利用,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等污染严重。

2016年底,白洋淀流域生态保护与京津冀可持续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协同创新中心”)成立。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单位牵头人、河北大学副校长王凤鸣表示,开展白洋淀生态保护,应将白洋淀整个流域作为整体功能区进行全方位的科学规划和保护,需要通过多部门、多学科和多领域联合攻关,深入探究恢复和保护白洋淀流域生态环境的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形成有利于实现流域生态健康和京津冀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资源利用和制度保障体系。

徐匡迪院士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也表示,新区开发建设要以保护和修复白洋淀生态功能为前提,白洋淀生态修复离不开整个流域的生态环境改善。要从改善华北平原生态环境全局着眼,将白洋淀流域生态修复作为一项重大工程同步开展工作,重点要优化京津冀的水资源管理,提高水环境治理标准。

白洋淀流域贯穿河北、连接北京、天津和山西,覆盖面积31000余平方公里,涉及人口达到1.2亿。中美绿色合作组织中方首席科学家、华东师范大学陆健健教授认为,应摒弃原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部思维。在京津冀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的背景下,以区域生态环境的“整体性”为指导思想,开展对白洋淀流域国土资源合理规划、科学利用,加强土地综合整治,优化水资源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