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会组织召开“零碳”区域建设交流座谈会

发表时间:2018-07-31 来源: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 作者:范东旺

7月24日,由我会主办的“零碳”区域建设交流座谈会在长沙市零碳科学研究中心圆满召开。我会执行副会长李庆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环所副所长李佐军、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教授雷学军、娄底市副市长梁立坚等领导和专家出席会议。

李庆瑞执行副会长在致辞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引领生态环境保护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政策行动。近年来,通过加快推进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开展节能减碳和生态建设,积极推动城市低碳试点示范,应对气候变化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碳汇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生态经济模式正在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新动能、新业态,也成为我国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条重要途径。今年开展的国务院机构改革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提供了体制保障,为我国碳汇产业和碳汇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

雷学军教授介绍了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及人类面临的环境危机,他指出当前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全球气候变暖,生态严重失衡等形势,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有专家预估,本世纪末大气温度或将最高上升5℃。《巴黎协定》指出,各方将加强对气候变化威胁的全球应对,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之内而努力。全球应尽快实现温室气体排放达峰,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因此,应对气候变化必须要有新举措、新技术并付诸实践应用。他还介绍了“速生碳汇草”的有关情况以及发展新气候经济、创建“零碳”发展模式的思路。

李佐军副所长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论证了“零碳”区域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并提出了“零碳”区域建设的重点内容,对速生碳汇草技术在“零碳”区域建设和发展碳汇经济方面的重要作用和价值做了充分的肯定。他认为,在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好时机下,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模式开展“零碳”区域建设不仅是对党中央、国务院对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应对气候变化总体部署的具体落实和实践,也会对当地经济社会生态民生等领域创造巨大的综合效益,是一项开创性的创新探索。他对中央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支持开展“零碳”区域建设提出了若干建议。

梁立坚副市长向与会领导专家介绍了娄底市创建“零碳”区域、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实践。娄底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压力非常大,近年来,在各方领导的指导和支持下,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在实践的角度进行了相关的探索,在绿心公司和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的帮助下完成了娄底市的碳规划和碳普查工作,是全国首个开展碳规划和碳普查工作并进行“零碳”区域建设的地市级单位,全市上下从高碳到低碳、到最终实现“零碳”完成了意识上的统一。

 

其他与会专家展望了我国从高碳到低碳到零碳的发展前景,积极评价“零碳”区域建设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政治效益和文化效益等方面的重要意义,肯定速生碳汇草在“零碳”区域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建议将碳汇研究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加以重视并与精准扶贫工作有效结合。专家们还分别从节能降耗、提高能源效率、碳税、实体碳交易、固碳封碳技术等领域进行了专业分析,提出了当前推广“速生碳汇草”在政策层面和技术层面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有关建议。

 

本次交流座谈会上,李庆瑞执行副会长为新成立的研促会碳汇研究中心进行了授牌,并向雷学军教授颁发了研促会首席碳汇专家、碳汇研究中心主任的聘书。与会代表还现场参观考察了湖南绿心科技有限公司的速生碳汇草基地。

国家节能中心原副主任徐志强、清华大学教授韦志洪、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张建民、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处长于洁、香港排放权交易所总经理朱钰华、湖南省、山西省、河南省、南阳、南京市江宁区等省市(区)生态文明组织负责人,深圳市大鹏新区和贵安新区、湖南长沙县的代表共同参加座谈会。会议由我会合作与发展部副主任李海林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