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护千年运河源远流长
沿线检察机关助力推进大运河综合保护
发表时间:2024-11-08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千里运河,连通南北,滋润神州,生生不息。
对比两年之前的照片,曾被杂草覆盖、黄土掩埋的两座古石桥焕然一新,河堤上杂物垃圾一扫而空,行人悠闲地漫步观景,一幅景明人和的画卷自北向南铺展开来……
这是《法治日报》记者近日来到中国大运河(以下简称大运河)的最北端——北京通州段看到的一幕。
今年是大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十周年。前不久,大运河(京津冀鲁)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检察公益诉讼联动工作专项活动启动,沿河检察机关围绕大运河文物要素多样性特点,加强河道遗产、运河水利工程遗存等相关遗产保护,注重提升大运河周边古建筑、古遗址、古石刻、代表性建筑等文物保护力度,加大对违法问题的监督,持续运用法治之力,守护大运河源远流长。
科技赋能
遥感卫星担任着地球“摄影师”一职,在太空中可以远距离给地球“拍照”,打破了地理、环境因素的制约,准确掌握涉案现场历史变化,有效解决线索发现难、调查取证难等问题……
在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检察院办理的大运河滚水坝遗址案件中,检察干警正是借助“卫星影像”技术,实现对涉大运河文物时空变化的了解和掌握。
2022年6月,通州区检察院持续推动开展大运河保护工作,集中对《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记表》中涉大运河文物进行梳理,确认重点保护点位。
检察官发现名为“大运河滚水坝遗址”的文物普查记录写明“此是古代京杭大运河重要水利设施,是保障漕运水位的重要举措”。但办案组多次开展现场勘查,走访附近群众,仍无法确认遗址准确位置,后通过进一步查阅历史文献资料,确认了一处疑似遗址地块。
“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向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司法鉴定中心申请,对疑似遗址地块及周边地块近年来情况以卫星遥感影像取证方式进行勘验检查。”通州区检察院第六检察部检察官助理魏婷告诉记者。
魏婷找出案涉卫星遥感影像图,向记者介绍说:“司法鉴定中心出具的报告显示,通过前后地块卫星遥感影像图显示的图像对比,追溯案涉地块地物变化,能够证明滚水坝遗址没有被人为破坏。”
结合行政机关、村委会、文物部门、滚水坝曾经影像拍摄者的多次圆桌座谈纪要、现场踏勘事实与史实资料,通州区检察院最终确认800平方米的保护范围,重现遗址“工”字形貌。
卫星遥感技术具有探测范围广、受地形条件限制少、动态实时监测的优势,能够帮助检察官有效排查公益诉讼线索。
此外,通州区检察院还借助“快速检测”技术实现涉大运河水体生态的整体研判。
“针对部分乡村地区存在污水直排问题,我们通过对水体污染物及重金属含量进行快速检测,明确直排水及流域水体污染程度,为检察建议的提出提供了有力支撑。”魏婷介绍说。
由北向南,纵观大运河沿线,科技助力检察办案的实践成果并不鲜见。
河北省衡水市人民检察院依托“益水安澜”集中行动,综合运用“实地走访+无人机巡查+卫星遥感数据比对”等方式开展监督,牵头沿岸故城、景县、阜城三县联合开展实地勘查,通过走访专家学者,组织座谈交流,收集社情民意,掌握大运河沿岸24处大运河水利工程遗产和9处文物保护单位的动态数据。
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人民检察院坚持向科技要办案生产力,利用无人机定期沿岸巡航,对大运河德城段5.3公里进行全景航拍,对巡查发现的违法建筑侵占河道问题,督促行政机关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生成云图,标注违法点,准确界定河岸滩涂地理位置,推动案件办理。
强化协作
多位受访检察干警告诉记者,检察机关的内部协作是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取得良好成效的基本保障,既包括机关内部不同部门之间职能的统筹,也包括跨区域不同检察机关之间的协同履职。
以公益保护为支点,通州区检察院深入推进完善京津冀检察协作机制,拓展三地协同空间和流域保护合作。
2023年,通州区检察院与天津市宝坻区人民检察院、河北省香河县人民检察院共同签署《关于建立京津冀检察公益诉讼协同保护潮白河流域生态环境和资源协作配合机制的意见》。
“三地多次开展区域案件线索移送、资源共享、联席会议、协同巡查、交叉办案等协作工作,重点解决涉大运河、潮白河流域环境保护问题。”魏婷告诉记者。
近年来,山东省聊城市检察机关公益诉讼部门聚焦大运河聊城段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开展大运河保护专项行动,维护大运河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聊城检察机关与河北邢台、衡水等7市检察机关会签《关于建立京杭大运河公益诉讼检察工作协作机制的意见》,为大运河保护司法协作提供有力保障。
衡水市检察院与相邻的兄弟市及山东省建立了“两省七市”大运河公益诉讼检察协作机制,加强线索移送、调查取证、技术支持等方面的协作联动,共同推动保护运河生态、传承运河文化,实现大运河保护“上下游同行、左右岸同步”。
“以点穿线、以线带面”,各地检察机关正努力发挥检察一体化办案优势,形成不同区域检察机关之间的高效协作,共同筑牢大运河流域保护司法屏障。
共治共享
“有的案件需要有专业知识的人员协助实地勘查,这时候‘益心为公’志愿者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魏婷告诉记者,“益心为公”志愿者利用自身专业知识,实质性参与公益诉讼案件办理,有利于构建多方参与、共享共治的公益保护新模式。
“益心为公”检察云平台是最高人民检察院部署建设的公益诉讼志愿者在线平台,旨在动员社会各方力量,通过线索提报、专业咨询、参与听证、跟踪观察等多种方式,实现检察公益诉讼与志愿服务的有机衔接,助力检察机关高质量办理公益诉讼案件。
实践中,检察机关除了建立内部的跨区域联系外,还不断强化与“益心为公”志愿者组织、政府相关部门、其他司法机关等的外部联动,共同推进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
“大运河故城段是大运河流经县域最长河段,水利文化遗产丰富,燕赵齐鲁文明交融,博物馆库房里存放着很多有价值的文物藏品,但我们人手少、资金有限,暂时没有条件向公众展出,难以实现对文物藏品的活化利用。”面对检察官的询问,故城县文物部门负责人道出了困境所在。
今年6月,河北省故城县人民检察院借助“府检联动”机制,先后组织召开联席会、座谈会、磋商会,推动解决布展资金20余万元,扩大展陈面积700平方米,并协助文物部门整理馆内文物100余件。经过检察机关与文物部门的共同努力,40余件珍贵文物首次与观众见面。
河北省沧州市人民检察院与市大运河办共同出台《关于协同开展公益诉讼工作建立保护沧州市大运河协作机制的意见》,建立联席会议、信息共享、线索移送、联动执法、普法宣传等机制,为推进大运河生态环境、文物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持和保障。
通州区检察院与多家行政机关逐步形成良好协作关系,与通州区文物管理所、区水务局、区城市管理委员会等签订共建协议,形成“一书三单”工作机制。“行政机关专家作为‘研判员’协助分析专业性较强的文物保护措施,作为‘参谋员’对环境与文物交叉保护的复杂情况进行甄别,作为‘调查员’积极协助开展大运河保护勘验、检查、鉴定、调证等工作。”魏婷介绍说。
魏婷告诉记者,目前,通州区检察院正在积极探索以科技驱动、数据赋能促进大运河公益保护,筹备协作共建大运河公益诉讼平台,该平台可实现运河流域公益诉讼智能数据汇集、线索发现、线索分析、事件研判等,推动检察工作现代化、智能化,强化大运河生态环境与文化遗产保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