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发表时间:2023-11-23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席鹭军
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在江西省南昌市主持召开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长江经济带发展这一区域重大战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第四次座谈会。这次座谈会聚焦“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一以贯之的是“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坚定决心,释放出“在高水平保护上下更大功夫”的重要信号。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到2022年底,沿线省市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达到46.5%,高质量发展亮点频出。但是,长江作为我国第一大河,干流流经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流域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特征、经济社会发展均呈现较强的不均衡性,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正处于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取得的成效还不稳固,客观上也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因此,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必须把保护长江生态环境摆在首要位置,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积极制定实施长江标志性生物恢复行动计划。流域特定物种恢复既是水环境变好和渔业恢复的标志,更是流域生态系统向好的标志。以“莱茵河行动计划”为例,按照这个行动方案,全流域制定工业安全法规,开始从海岸线到河源全程治理污染。其中,莱茵河生态恢复的标准不仅包括若干水质指标改善,而且包括流域生态系统整体完善,并以保护流域珍稀生物种群恢复作为环境治理的重要选项,制定实施“鲑鱼重返计划”。为此,具体到我国长江流域来说,中华鲟、江豚等处于长江水生生物食物链顶端,是长江淡水生态系统良好的标志物种,这些物种的数量标志着长江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因此,在长江“共抓大保护”工作中,应借鉴莱茵河流域治理经验,把中华鲟、江豚、刀鱼等物种作为生态系统恢复的标志,制定长江珍稀生物恢复行动计划。一方面,排查各江段标志性生物种类、种群和数量,摸清底数。另一方面,确定标志性生物恢复目标、阶段、参与计划的地区和部门,以及主要任务和措施,并周密部署,沿江各地区要通力合作与科学实施。
严守生态红线,保护好长江生态空间。长江经济带覆盖沿江11省市,人口规模占据中国“半壁江山”。因此,要压实属地责任,沿江地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保护好辖区内的自然保护区、水质种质资源保护区、重要湿地、蓄滞洪区、水源地保护区、不稳定岸线、水生动物栖息地、河流生境、滨江湿地等生态功能区。这些生态功能区是长江重要的生态屏障,长江中游水域资源丰富,有河有湖有江,生态资源也非常丰富,有珍稀鱼类有候鸟还有湿地植被,一旦失守将会对长江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从而阻碍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因此,可将长江中游打造成生态红线保护的典型示范,建立长江中游“国家湿地公园”,如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洞庭湖国家湿地公园等,依托长江中游重要水生动物自然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湿地保护区等生态保护空间,以长江为轴带串联滨江湿地、长江故道、中游重要湖泊,形成长江中游生态廊道,为长江流域绿色生态廊道建设作示范。
构建长江流域“三生”岸线格局。作为一种新兴和特殊的战略资源,岸线资源处于大河流域经济带的水陆交互带,承载临岸港口、工业、城镇和湿地等人类活动和自然生境,发挥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功能。按照“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原则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构建生态、生产、生活相协调的长江自然岸线格局,促进生产岸线集约高效、生活岸线宜居适度、生态岸线原生天然,推动形成既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保障防洪安全及供水安全,又能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江岸线格局,必须处理好长江岸线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首先,根据岸线的形态设计、自然地貌重建、生态系统构建、防洪功能保障等要求对长江岸线进行生态修复,恢复长江岸线自然属性和生态功能。其次,对岸线功能进行优化调整,结合岸线生态红线,建立岸线占用退出机制,优化调整红线范围内岸线开发利用的强度与方向,提升其生态功能。最后,根据城市发展和岸线利用效率效益、环境承载力的综合评估,因地制宜增加城市生活和产业岸线供给,尤其是要合理引导港口码头集约化、专业化、绿色化发展,坚决取缔小、散、污码头,提高岸线资源的配置效率。
强化长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长江生态环境要走系统治理之路,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因此,须统筹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水文化和岸线等综合因素,推进长江上中下游、江河湖库、左右岸、干支流协同治理。一是打造长江干流与支流协同治理格局。例如,推动五河(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鄱阳湖—长江体系治理。二是打造长江国家生态公园和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将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水文化、岸线、滩洲等多元素融合,构建整体保护的框架。三是沿江各地可尝试构建长江水污染预防—监管—治理—修复全过程保护格局,统筹岸上岸下、沿江产业污染治理与长江水环境保护,从源头上消除污染。四是协同推进长江流域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沿江地区要探索四位协同的路径,如培育发展沿江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渔业、生态旅游等,协同好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完善流域管理体制。目前,长江流域的管理部门多,管理方法和手段还不完善,现有的管理法规在部门之间的协调性有待提高。同时,水、土、生物等生态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管理目标及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可能造成流域管理机构的行政监督权、处罚权以及行政执法地位受到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因此,可借鉴“莱茵河行动计划”的统一决策与分区域治理的管理模式经验,以“统一管理、垂直领导”的流域管理体制方式,组织协调各地区和各部门的目标、职能和权限,如政策法规制定、环境影响评价、环境执法、审批责权及资金管理等,构建长江全流域的综合管理机构,打破部门和地域之间的条块分割,从而加强流域内水、土、生物等生态资源要素的统一保护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