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常态化,产业园怎么精准统筹?

发表时间:2020-07-13 来源:《中国生态文明》杂志 作者:刘瀚斌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产业园区的生产和管理带来一定影响。产业园区作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一定要结合各自实情,协同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活动,做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一、产业园区有三个显著特点

1. 园区管理的综合性。在疫情面前,园区管委会、园区内企业、地方政府和公众的关注点并不完全一致。园区管委会关注的是遏制疫情在园区内蔓延和如何再次复工复产,企业关注的是原材料来源和何时开工,地方政府关注的是与属地地区的联防联控,周边居民关注的则是身心健康。因此,面对公共卫生事件,产业园区的应急管理政策应该是众多利益相关者的综合集成。管委会如果采取包括“封闭园区”“封闭小区”“封路”等封控管理措施后,很容易引起链式反应,其中包括生活保障、医疗保障、生产保障、安全保障(包括舆论安全)乃至国际社会反应等多个方面,很可能导致疫情防控陷入处置不力、舆论指责、人心浮躁、社会焦虑的漩涡。

2. 疫情传播的层次性。如果说关联性的疫情治理是在相关利益方视角下的思考,那么,疫情传播的层次性则是从“蝴蝶效应”的视角展开的。受疫情影响, 园区内企业往往会延迟复工,这会导致园区产值下降、厂房土地的租金收入减少,进而导致园区经营性压力增大,主营业务的季度收入将会受到明显影响。尚未招商的园区则面临客户无法到园区现场考察交流、招商人员无法按时到岗的影响。还有些地区园区产城融合,园区疫情管理和周边民众的管理、生产空间消毒和生活空间消毒体系等,都不一样。在疫情的影响下,很多园区可能将面临利润急滑、土地空转、项目停工的严峻局面。因此,园区的疫情防控应分类分层处理,对应的管理手段也要考虑执行过程中的层次问题。应将公共危机或突发事件的发生原因、危害性质、影响后果、波及范围、处置难度五者综合起来进行考虑。

3. 快速应对的协同性。园区疫情防控机制,既要协同好园区内企业的疫情防控和园区经济发展的问题,也要协调好园区上下游产业之间的关系,同时,在产城融合的背景下,园区制定疫情防控机制和应对政策,还应突破园区物理边界,将周边的服务型企业、周边的环境质量、人居生态安全等问题一并考虑。这样一来,园区的应对政策就能充分发挥园区政策在协同区域整体发展中的综合作用,成为可持续的有韧性的管理机制。

 

二、精准统筹做好五项工作

首先,园区管委会可建立“快速响应- 综合调度”的疫情防控临时性机构。此机构可设于园区管委会内,统一负责园区内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调度,协调与属地政府的联防联控。由于新冠肺炎的高传染性,园区管理的应对模式不建议采用传统的科层制,可实行战时应急体制,尽可能缩短信息传递过程,一旦发生疑似病例,要快速决断。机构还要负责调度日常防护物资,根据企业的供应链情况,妥善安排园区内企业的开工顺序。

第二,科学审慎建立“分类、分批复工标准”。基于产业特点,可以将园区分为三类:一是智能化自动化企业集聚的园区;二是生产制造急需产品的专业园区;三是传统低技术和劳动密集性企业聚焦的园区。根据园区内企业运行对人力的依赖程度,园区可分为四类:一是智能化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制造企业,现场工作人员较少或低密集度;二是生产制造防疫和生产生活急需紧缺产品的企业,如医药卫材及原辅材料、日用生活用品等制造供应商;三是工作场所空间环境条件较好的、生产制造场所工作人员可自由调控减少的、企业用工本地化比重不低于开工最低要求的企业;四是技术装备水平较低的、劳动密集的传统企业。一、二类园区和企业可第一批复工,三类、四类园区和企业可第二批、第三批复工。

第三,充分考虑园区的时间性和空间性。园区在疫情防控方案的制定中,既要考虑园区所在地理位置,也要考虑园区的发展阶段,还应考虑园区内某类产业所处的经济周期性。例如服装、汽车零配件等行业,在接收订单、采购原材料的黄金期,园区临时机构可与企业达成协议,代为采购。还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将具有共同生产需要的物资原料进行共享。此外,还应考虑园区的空间性要素,不同的周边环境采取不同的防控策略。

第四,着眼长远,变危为机,加快园区产业的智能化升级。建设园区云平台,以云管理云服务实现园区运维的智能化改造升级。推动园区产业“腾笼换鸟”,淘汰传统产业及传统企业,引进智能化企业;推动园区现有传统产业及传统企业智能化改造升级。新园区的入驻企业或新建企业最好是智慧化智能化的新型企业,如生产制造智慧化智能化产品的企业,生产制造过程智慧化智能化的新型企业,或是提供智慧化智能化服务的新型企业。园区管委会可快速搭建信息平台,优化营商环境,择机引进大数据、互联网、5G 等先进,提高园区“O2O”的服务水平,在此次实战中检验信息化服务水平。

第五,加强管理成本控制。即通过对园区环境制度实施的“成本- 收益”分析,评估政策执行可能产生的收益及成本。由于疫情导致园区在税收、租金等方面遭受了损失,因此在防控管理上更需要加强成本控制。在工作策略上,既要激励企业恢复生产信心,又要满足日常运行管理需要。可先找到园区内的龙头企业、世界500 强企业,上门服务暖企稳企,让大企业带动其他企业,恢复生产信心。统筹分析园区主导产业之间的相关性,根据供应链上下游关系,指导形成整体复工局面。如临沂经开区有三类主导产业,智能制造产业、医药健康产业和新兴产业,其相关企业已经形成了较好的产业配套关系,比如山东临工是智能制造产业的核心企业,而区内有正大机械、三友重工、硕诚机械等几十家临工的配套企业,这样就可以利用产业链合作将疫情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同时,在园区恢复正常运营时段,园区也拥有了静心思考、重整进发的时间,可从产业地图、招商布局等方面深入思考园区的战略方向与工作重点,将园区的管理收益置于较长的时间周期中考量,从而将园区的损益和治理成本通过时间进行季度或年度分摊。

(刘瀚斌,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原标题《防疫常态化背景下的产业园区升级透视》,内容本刊略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