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屏障门头沟 守住首都这片绿

发表时间:2021-10-28 来源:《中国生态文明》杂志;作者:李劲,江磊

作为北京市的生态涵养区,门头沟区以争当生态文明建设的首都样板为目标,在被命名为全国第三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的基础上,在全市率先开展区级“两山”实践创新基地遴选工作,制定了区级“两山”管理办法等相关配套文件,独立探索区级政府创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的现实路径。这是北京全市范围内区级政府的一个创新性探索,具有很强示范性。

 

图片

 


一、门头沟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的自然禀赋和现实选择






门头沟区地处首都西大门,山区面积占比高达98.5%,是北京市唯一的纯山区,也是首都生态涵养区和西部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域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文化底蕴丰厚。境内有北京最长的河——永定河,最高的山——灵山,最大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最古老的寺庙——潭柘寺,还有保存最完整的古村古道——京西古道。

门头沟区是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和优良革命传统的老区。这里创建了京西山区中共第一个党支部,诞生了京郊第一个共产党县级党组织,开辟了北京地区第一个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组建了北京地区我军第一支纵队级别的正规部队。守护首都西大门,传承好“听党话、跟党走”坚定信念,是门头沟人民注入灵魂、融入血脉的政治责任。

在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门头沟区面临着资源转型和发展模式转变的巨大压力。作为重要的煤炭供应地,门头沟区为首都的城市发展奉献了“一盆火”;革命战争时期,1191名英烈献出了宝贵生命,为中国革命和解放事业奉献了“一腔血”;新中国成立后,1960〜2007年,门头沟每年为北京贡献约6%的煤炭,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奉献了“一桶金”;进入新时代,门头沟关闭了区属全部乡镇煤矿、非煤矿山、砂石厂,为首都奉献了“一片绿”。这“四个一”诠释了讲奉献、争第一的门头沟精神,也是“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的现实基础。

门头沟区坚定当好“两山”理念守护人,先后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图片

 


二、门头沟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的五大维度






围绕自身区位优势,门头沟区在“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中,优先保护自然生态,充分挖掘整合门头沟生态美和物种多元的自然资源优势,改变了原本村民经济收入来源单一和效益低下的生产模式,打破了长期以来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对立的思维定式,重点突出五大维度,凸显制度融合和典型推广,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共赢的路子。

(一)环境维度:改善生态环境,凸显乡村魅力

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推进农村绿色发展,要以环境友好型农业和农村环境整治为重点,加大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力度,扩大退耕还林还草,继续推进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门头沟区的“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指南以及专家现场核查打分表,第一项原则就是,生态环境良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基础扎实。

2019年,门头沟区率先完成了138个美丽乡村村庄规划及实施方案,做到“应编尽编”。在严格落实市级标准的基础上,门头沟区提高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复查考核标准,并且扩大考核范围,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创建文明城区变成“一张考卷”。年底,门头沟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考核排名全市第一,获评“2019年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

清水镇洪水口村是最美乡村之一。20年前无人问津的穷山村,如今已实现了从传统农耕到休闲农业的华丽蜕变,也实现了由落后山村到美丽乡村的华美转身,成为乡村发展休闲农业的出色典范。2020年10月,洪水口村全部实现“垃圾不落地”,完成90余座公厕改造工程,村民家中厕所改造基本覆盖。

(二)文化维度:注重文化引领,增强传承特色

 “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力求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可操作性。转换模式力求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可推广性。

在古村落保护方面,门头沟区的原则是,保护好传统民居,将现代化需求品隐性化,生态生活生产三空间合一,注重与周边山水的共生性,保护村庄传统的、非设计的、历史遗留的空间脉络。

斋堂镇爨底下村有保存完好的以明清风格建筑为主体的山地四合院76套、656间。在完整保存明清古建筑的基础上,爨底下村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的原则,发展民俗旅游。

斋堂镇马栏村拥有深厚的红色历史资源,在抗战时期曾是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所在地。2000年前后,马栏村开始积极转型,主动关闭煤矿,确立以红色旅游为核心的发展思路。结合红色资源,马栏村逐步建设了各种抗战题材的纪念馆和陈列馆,不断收回个人产权的红色遗址,增强规模影响,全力打造“红色门头沟”党建品牌和“绿水青山门头沟”城市品牌。

(三)发展维度:守住绿色底线,推进乡村振兴

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守住绿色发展底线是一道“必答题”。

门头沟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指南要求,近三年中央、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督查、各类专项环保督察未发现重大问题,无重大生态环境破坏事件,存在此类情况的,一票否决。这有利于探索“两山”的合理转化模式,有利于推进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有利于在保护生态文明的基础上守住绿水青山。

雁翅镇田庄村,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逐步启动村庄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建设等各项落实措施,加强系统治理,实行“山上山下同治,地上地下同治,流域上下同治”的治理模式,开展百万亩造林、永定河周边治理、打击违法建设等工作。

清水镇李家庄村将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有机结合,将生态优先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城镇化规划建设、土地空间开发等各领域和全过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四)政策维度:结对生态帮扶,助力绿色发展

“两山”转化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两山”建设对区域经济增长及居民就业、增收的提升带动成效显著,绿色发展水平高。因此,必须培育绿色发展动能,持续放大绿色生态优势,将其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努力向绿色要效益、向绿色要未来,更好将“山水资源”转化为“美丽经济”。

2020年以来,门头沟区按照市委、市政府“当好‘两山’理论守护人,打造绿水青山门头沟”的精神指示和战略要求,抓住西城区结对帮扶的契机,集中力量向精品民宿产业发力。精品民宿业呈现出了蓬勃的发展态势和喜人的发展成果,首批推出的32个村中,14个村已有项目落地或达成合作意向。

国资公司和清水镇梁家庄村共同打造的“创艺乡居”项目率先走通流程,成为首个政策落地项目,也为今后清水镇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随后,碣石村“槐井石舍”、爨底下村“爨舍”、白虎头村“朗诗乡居”等一批精品民宿相继推出。截至2020年底,门头沟全区营业及在建民宿总数由2018年底的18家发展到现在的32家,总体接待能力达到2000人左右,盘活闲置农宅300余套。同时,门头沟区还积极打造“门头沟小院”特色品牌,再次推出28个有成熟条件和巨大发展潜力的美丽乡村,吸引社会资本与农村集体组织洽商合作,推动更多优质民宿项目落地。

(五)教育维度:进村入户宣传,培育生态意识

“两山”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全民共建共管绿色生态家园,共享绿色发展红利。这需要在创建活动中运用多种资源、力量和手段,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培育绿色发展理念,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构建绿色交通体系,推广绿色建筑,建设低碳社区,让绿色消费、出行、居住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的建设离不开群众的参与。门头沟区坚持将垃圾分类和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相结合,村书记带领两委成员开展入户宣传,分发材料,了解村民的实际情况,宣传垃圾分类的理念和具体方法,并通过微信群、学习强国平台以及广播宣传进行案例宣传。



 

图片

 


三、门头沟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的启示与思考






一是进一步强化红色党建的统领作用。门头沟区的红色资源众多,有待进一步挖掘。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要充分发挥村两委、集体经济组织的作用,牢牢坚持“党建+生态旅游”工作模式,凝聚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的广泛共识。要充分发挥支部引领和党员带头作用,激发党员干部和群众干事创业的激情,团结引导村民共同捧起“绿饭碗”、吃上“生态饭”,发展精品旅游,实现生态富民。

二是在精品民宿的准入政策上加大政策扶持。建议北京市相关职能部门借鉴先进地区的好经验、好做法,在打造“门头沟小院”田园综合体系上下功夫。实施“以奖代补”政策,对旅游厕所、精品旅游小镇、旅游新业态等按规定给予奖励补助。改革完善旅游用地管理制度,探索灵活多样的供地方式,推动土地差别化管理与引导旅游供给结构调整相结合,在年度土地供应中适当增加精品旅游发展用地。

三是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上加大资金投入。山区基础设施是山区产业发展中的基础,建议结合文旅产业需求特别是精品民宿发展需求,为产业发展留足空间;结合特色文化,高标准对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等做好统筹规划;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从市级层面研究集成整合各类乡村振兴政策,加快补齐山区基础设施建设短板,特别是要结合旅游发展统筹考虑道路交通、停车设施,做好交通节点设置,为保障旅游服务做好提前谋划。

四是在挖掘精品旅游产业全链条附加值上加大支持力度。建议市级部门充分挖掘生态、产业、文脉等方面的潜力,坚持“发展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支持鼓励各级各类文创企业参与到文创策划和产业运营中去,促进文创产业和精品民宿产业协同融合发展,实现文旅深度融合。同时,建议讲好“文化故事”,将特色文化转化为“文化产品”,将农产品转化成为可经营的资源产品,从“吃住行游娱购”多个层面挖掘文化和自然资源闪光点,从市场营销角度提炼主题,对旅游产品进行“商品化再造”。

五是在户外运动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上加大扶持力度。建议北京市相关职能部门引导社会化资本参与高品质、高规格的品牌体育赛事,将品牌赛事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以品牌体育赛事带动各区精品旅游的发展。建议在符合条件的地区探索开辟大健康产业旅游线路,着力发展山地运动产业,深入开发冰雪赛事旅游、户外运动旅游、健身休闲旅游、民俗体育旅游等体育旅游系列产品,促进旅游产业提档升级。



 

(作者:李劲,中共北京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北京市委党校研究基地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江磊,北京大学博士后,研究员,北京市门头沟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原标题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门头沟实践》)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