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源“85后”藏族小伙的环保行动

发表时间:2016-02-22 来源:中新社 作者:张添福 孙睿

  新春时节,海拔超4500米的青海省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寒风肆虐,人烟稀少,硕大无比的乌鸦和流浪狗几乎成为小镇上的“主角”。

  镇东头一座醒目的绛红色二层小楼前,银色材质勾勒出长江的流势,定名“长江龙”,这里是中国民间环保组织“绿色江河”在长江正源沱沱河畔建设的长江源水生态保护站。

  “85后”藏族小伙才仁,正在电脑前整理着去年的工作日志。“冬季,我们的野外项目基本停止,我留下来守站,还带领志愿者们维护设备。”

  才仁出生在唐古拉山镇的牧民家庭,作为镇上为数不多的大学毕业生,熟知地方性知识,2011年冬季,经当地一位资深环保志愿者举荐,进入长江源水生态保护站工作。

  “我们建保护站的时候,镇上的牧民向我们反映,他们家旁边的湖心小岛上,有大量斑头雁的蛋,很多人都去捡。”进站伊始,才仁及其所在的团队,就与头上标有“二道杠”的斑头雁结缘,开始发起斑头雁守护行动。

  全球数量不足七万只的斑头雁,被誉为“世界上飞得最高的鸟类”,从每年四月开始,从尼泊尔、印度迁徙至青藏高原产仔,10月,返回南亚越东。而位于唐古拉山镇的班德湖,是斑头雁繁殖时期聚集数量最多的地区之一。

  “我们在湖边安营扎寨,吃住在那里,在岛上架设高清摄像头,请鸟类学专家教我们调查种群数量、繁殖情况、习性及人为干扰情况。”才仁说。

  斑头雁守护行动效果立竿见影。自2012年开始,几乎没人捡拾过斑头雁的蛋,2015年,唐古拉山镇的斑头雁种群数量日益庞大。

  驻扎在班德湖畔,在才仁看来,倒也没什么大不了,可是说起烟瘴挂,才仁说,那是“人活不了的地方”。这是长江上的第一个大峡谷,人迹罕至,但却是“野生动物的诺亚方舟”,雪豹、白唇鹿、野牦牛、藏野驴分布其间。


  2014年5月,才仁所在的绿色江河发起“烟瘴挂寻踪——长江第一峡谷生物多样性调查”项目,组建由植物学家、动物学家、人类学者等30余人参与的考察队,通过数据、图片、影像记录展示烟瘴挂丰富的生物和文化资源,完成相关调查报告。

  在烟瘴挂,他们第一次拍摄到雪豹的身影,经过监控,动物学家得出结论,当地雪豹种群密度位居中国之首。

  才仁说,守护斑头雁,在烟瘴挂开展野生动植物调查,意义并非项目本身。“牧民们都认为,救命,就在积德。”才仁说,这些年,牧民们生态意识明显增强,会主动把“落难”的大鵟、猎隼、黑颈鹤以及藏原羚、藏野驴送到保护站打针、打石膏,“为了一只秃鹫,我们从牧民家里买死羊来喂。”

  才仁说,今年,从格尔木到拉萨,或引入垃圾处理项目,以避免垃圾侵扰青藏铁路沿线。

  才仁坦言,自己曾经对环保并不熟知,但现在却当成自己的职业,“在中华民族母亲河的源头保护环境,意义非凡”,才仁笑着说。(完)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