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生态文明建设 激起绿色崛起千层浪

发表时间:2015-11-04 来源:江西日报 作者:杨静

 深秋时节,澄净的天空之下,赣鄱大地让人沉醉。从赣江到鄱阳湖,碧水在流淌;从城市到农村,绿色在生长。
  在这片土地上,正在进行着一场深刻的绿色实践——

  栽树植绿、铁腕治污,赢得山清林秀、江湖安澜,城乡生态环境大幅改善;

  循环经济方兴未艾,低碳产业加紧布局,清洁生产、节能减排,绿色经济风生水起;

  绿色消费蔚然成风,绿色意识深入人心,绿色发展纵深推进,百姓生活绿意盈盈……

  这场实践,直指永续发展:保护发展同步,山水财富兼得;这场实践,溢满民生关切:生存环境改善,生活品质提高;这场实践,紧扣产业转型:告别路径依赖,腾笼换来俊鸟;这场实践,孕育新兴业态:循环经济提速,生态经济崛起。

  从发展观到生态观,从财富观到价值观,从生存观到执政观,全省干部群众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以“打造好生态文明建设的江西样板”为引领,深入践行“绿色崛起”发展战略,搏击奋进,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变成生动的现实,将绿色发展的江西实践写在赣鄱大地上,写进美丽中国的篇章里。

  生态升级

  求解绿色发展“方程式”

  不负青山,方得金山。

  如果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比作一道发展“方程式”,那么,求解之要首在生态升级。

  2014年年底,一场以生态治理为主要内容的行动打响。污水净化、土壤保护、垃圾处理、大气治理,一揽子计划持续发力。

  前所未有的整治力度,让江西生态环境换了新模样。看山,大川林木葱郁;看水,河湖鱼翔浅底;举目,天空澄净清新;俯瞰,大地牧野笙歌。一个更有魅力的自然和社会生态系统正在建立。

  环境之变,从治理污水开始。


走进高安市南港水库,水面波光粼粼,河边草木葱茏,与远处一排排楼房勾勒出清丽江南的乡村图景。这一湖清水,聆听过村民的致富愿景,也承受了由清变污之痛。

  上高是全国生猪养殖大县,生猪年出栏106万头。畜禽养殖场的养殖污水和生活污水,让这片水域臭气熏天,地下水大肠杆菌超标,村民只能喝矿泉水。

  从去年10月起,该县展开生猪污染大整治,将全县划分为481个禁养区、1041个限养区和2752个可养区,处在水源上游、居民集中区的养殖场拆栏退养,新(扩)建养殖场要通过环保部门“环评”。如今,全县禁养区中98%的猪场已签订退养协议,301个违规猪场已拆除,243座小二型水库全部退出养殖承包,南港水库又恢复了旧时模样。

  全省城镇截污纳管基本覆盖,乡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造纸、印染、化工等高污染行业的淘汰落后和整治提升基本完成,农业种植养殖业的集聚化、规模化经营和污物排放的集中化、无害化处理正在提速,一系列措施让一条条黑河、臭河、垃圾河脱胎换骨。

  环境综合治理持续推进。

  “以前,家家户户门口一个大垃圾堆,露天粪坑臭气熏天,苍蝇蚊子满天飞。”靖安县高湖镇高湖村古楠村村民接待前来参观的客人时,偶尔会搬出以前的家底。

  经过一年的“四位一体”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建设,现在的古楠村,村口有现代化的城乡一体化处理设施,村里每5户拥有1个垃圾桶,构成网络严密的垃圾收集体系。村民每月只需交一元钱,就能确保保洁工作正常运转。

  余江县平定乡的畜禽养殖排泄物综合处理,湾里区的裸露山体专项排查及复绿整治,信州区沙溪镇的垃圾“户集、村(居)收、镇处理”……围绕生态升级的创新之举层出不穷。

  如今,行走于赣鄱大地,大气环境、水环境持续改善,土壤环境得到治理,森林覆盖率、林木蓄积量、绿化面积稳步提高,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城乡环境不断优化,宜居水平不断提高。

  青山绿水,触手可及。

产业升级

  “生态资本”变成“富民资本”

  守着青山绿水过穷日子不是目的,保护生态,归根结底还是发展经济。

  通过产业升级,江西的绿水青山,正源源不断带来“金山银山”——遍地开花的农业产业、星火燎原的乡村旅游,以及迅猛发展的“高轻新”产业,正转化为江西新的竞争力。

  在农业领域,生态的竞争力显得尤为明显。

  在全南县大吉山镇田背村,村民李振球在自家公益林周边流转了10亩多闲置林地养殖中华鲟,他的养殖场年产中华鲟近1万尾,年收入超过50万元。在相邻的南迳镇黄云村,通过发展芳香花木产业,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在全南,林下掘“金”的林农数不胜数,林下种植、林下养殖、休闲农业等林下经济风生水起。组织化程度更高、科技利用更广泛、市场反应更灵敏的林业专业合作社,遍布全县86个村,经营着各类林地12.59万亩,实现林下经济产值3亿元,经济总量和综合效益领跑全省,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主力军。

  目前,该县不仅建成了全国规模最大的古梅观赏园、2000多亩芳香花木种植资源圃、1000余亩黄云芳香产业村,还建成了年产中华鲟20万尾、石斑鱼2.5万公斤、棘胸蛙2.5万公斤、鹰嘴龟1万只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

  “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这洼水,借着好山好水搞产业,生活真是今非昔比了。”在李振球眼里,清新空气、郁郁青山、潺潺绿水,已然成了发家致富的“摇钱树”。

  因生态而兴的乡村旅游业,也在全省各地风生水起。


每逢周末,是婺源县江湾镇篁岭村村民江天宝最忙碌的时候。他家的老房子和同村117户村民的老房子一起,被包装成度假古宅,往来不绝的城里游客,让他每天都有数百元收入。

  在乡村旅游的发展带动下,婺源从事旅游商品、餐饮住宿的个体工商户近4000家,带动8万余人从事旅游相关产业,占全县人口四分之一。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占全县GDP比重达49.8%。

  乡村旅游让绿水青山成了农民致富的资本,还带动了农村电商的热度,冬笋、香菇、黑木耳,这些山里人的家常菜,为农民带来可观的收入。

  在江西,像江天宝一样从事农家乐的老百姓数以万计。青山绿水,正化作金山银山,回馈给江西人丰厚的绿色“红利”。

  走进景德镇市焦化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这个运转了28年的老企业“绿”意盎然。

  企业每小时可产生5万立方米的煤气,从中提炼生产出焦油,生产炭黑;生产出硫酸铵,用来生产复合肥;提炼出粗苯,用来生产脑复康产品。上一个生产单位的废料恰好是下一个生产单位的原料,首尾相连,环环相扣,实现了“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路经济循环。

  景焦靠循环经济吃饭有滋有味,乐安县则代表绿色江西首次“卖空气”。去年8月18日,乐安县实验林场开发出中国首个国际标准自愿减排林业碳汇项目,在广州碳排放交易所正式挂牌交易,可从森林保护中获得不小的收益。

  事实上,产业形态“低碳化”已成为江西许多市县明确的转型方向。东乡县去年被国家能源局批准为全国四个APEC“低碳示范发展城镇”之一,引进了投资上百亿元的薄膜太阳能等新能源项目。永丰县是江南最大的石灰石富矿区。如今,清华、北大与这里结成校所企联盟,开发出适用于涂料、塑编等多行业的产品,市场价格由每吨800元提升到3000元,国内碳酸钙十强企业中永丰县有三家入围……

  与低碳产业发展相伴而来的是节能环保产业20%以上增长速度。截至目前,全省专业节能环保企业共计1500余家,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13家,过亿元的企业近100家。

  知名大企业看中江西绿色产业,纷至沓来,投资项目也趋于“高轻新”。世界500强法国电力集团也看中江西的新能源市场,其中国公司的首个能源项目落户抚州;方大集团筹划用4年时间,在江西投资200亿元建设2GW、80座以上的分布式太阳能光伏电站……

  清洁生产、节约资源、循环经济、低碳产业,江西的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绿色观念

  “生态红利”催生“生态自觉”

  “绿水青山”不但带来了“金山银山”,也带来了一系列意想不到的乘数效应。

  全省各地,令人欣喜的发展之变处处可见:招商变成了“选商”,能赚钱的项目环保不达标就不行;砍树排污变成了养山护水,干部群众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环境;企业不再单纯追求“体量”,而专注于做精做深做新……

  变化的背后,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发展理念中的内化,是“绿色发展”在经济社会建设全过程中的贯彻推进,是对生态、自然、发展的新领悟。

  在绿水青山的滋养下,人们的发展观、政绩观和消费观接受了深度洗礼。

  发展观“绿”了。

  2013年,江西在全国率先建立绿色市县考核体系,将污染物排放、空气质量等纳入考评范畴,并对节能减排不合格的市县实行“一票否决”,“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幸福”成为有力的绿色指挥棒。

  在赣州,为保护好东江和赣江源头,近年来关闭和搬迁可能影响环境的企业2500多家,拒绝“三高”项目3100多个。“宁可速度慢一点,也要保护好生态;宁可各项荣誉少一点,也要用心抓经济;宁可政府支出紧一点,也要挤钱惠民生。”当地干部有了着眼未来的目光和远见。

  着眼长远算大账,在资溪,某集团欲投资180亿元兴建一大型火力发电厂,建成后年提供税收比该县2014年的财政总收入还要高出至少两亿元,但意识到可能随之而来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当地婉拒了客商。

  这般舍弃,为的是腾出更大的空间,等待能与美好环境和谐相处的产业前来布局。

  南昌市湾里区农民吴启明的一番话,讲出了许多农民观念的转变:“过去上山砍柴,现在尝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甜头,希望生态变得更好,引来客人更多一些。”

  消费观“新”了。


上下班以步代车,每张纸双面打印,购物自备环保袋而不用塑料袋,电脑不工作时关闭主机及显示器……这是城市上班族的绿色生活;

  做饭用沼气,洗澡用太阳能热水器,爱护山林古树,不乱砍滥伐,垃圾分类、旧物回收……这是乡间兴起的绿色风尚;

  民间环保组织和环保志愿者走上环境保护舞台的前台,“绿色村庄”“绿色社区”评选火热铺开……绿色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从最初的被动做到今天的主动,生态红利进一步催生了生态自觉,绿色发展的理念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上升为全省上下的自发行为。

  对绿水青山的淬炼,更是对谋事者的淬炼。

  占地1000多亩的艾溪湖森林湿地公园,就像一叶“绿肺”,是南昌人休闲健身的好去处,在寸土寸金的南昌,能舍出这么大的空间建成公园并免费开放,难怪市民竖起大拇指。“老百姓最关心和最迫切的事,砸锅卖铁都要干。”这是地方政府的初衷。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群众抵触情绪大的事项不能进入决策程序”“未经合法性审查的事项不能作出决策”“未经风险评估的事项不得作出决策”, 尊重群众,政府积极引导、顺势而为。

  把蓝图交给群众、把愿景交给群众,政府有为而不包办。正因如此,江西的生态文明建设显得业态丰盈、形态丰富。也正因如此,生态文明建设更大程度地调动了全民的积极性,形成了全民参与、社会协同、惠及全民的良性循环。

  绿色发展更锤炼了干部队伍。实践中,一大批能征善战的优秀干部脱颖而出,一批敢于负责、敢抓敢管、自身过硬的村民被纳入村级干部队伍,成为致富“领头雁”。这支充满激情和战斗力的干部队伍,为江西绿色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和智力支持。

  方向清晰,恒心有成。伴着绿色发展的推进,一个环境优美、经济活跃、社会和谐、政风清明、民风向善、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绿色江西呼之欲出。

  向着“绿富美”,江西正加速奔跑!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