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湖州的生态印记

发表时间:2014-12-26 来源: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
    “山从天目成群出,水傍太湖分港流。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这是元代诗人戴表元对昔日湖州优良生态禀赋的赞美,诚然,在发展过程中生态与经济的天平一度失衡,但是,今天湖州人民又可以自豪地吟诵这首诗歌。
    现在,让我们重拾记忆,细细品味,美丽湖州一路走来的生态印记。
    江南清丽地的生态传统
    2014年6月,“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入选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套传承千年的古老生态农业模式,再次走入人们的视野。
    太湖流域是典型的水乡泽国,这种地理环境并不利于植桑养蚕,但这里却孕育出中国最发达的蚕桑经济和品质最好的丝绸。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太湖岸边的纵溇横塘之间,就开始密布着棋盘式的水网农田。先民们植桑养蚕,蓄鱼种稻,逐渐将太湖流域经营成了膏腴之地、国之仓庾。
    南浔区和孚镇荻港村,62岁的村民朱阿惠和丈夫费明华至今仍守着两亩桑地和两亩鱼塘,以鱼桑为业。正月、二月管理桑树,放养鱼苗;三四月为桑树施肥;五月养蚕,六月卖茧;七八月鱼塘清淤,用塘泥培固塘基;年底几个月除草喂鱼。

图为湖州桑基鱼塘
    千年流传的程序,至今仍体现着它的合理性——种桑、养蚕、养鱼相互配合,用“挖深鱼塘、垫高塘基、塘基植桑、池中养鱼、池埂种桑”的综合种养殖模式,通过鱼塘,把桑、蚕废弃物和副产品转化成高蛋白营养产品——鱼。
    作为中国精耕细作的农业典范,这种复合人工生态结构的实践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公认的一种低耗、高效的农业生态系统。“世上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垃圾,垃圾只不过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 ”这句话在“桑基鱼塘”中得到完美诠释。
    目前,我市传统“桑基鱼塘”主要集中在南浔区菱湖、和孚和吴兴区东林等三镇,面积10.8万亩,其中桑地6万亩,鱼塘4.8万亩。在传承千年农作智慧的同时,人们也开始了新的尝试。南浔区委托专家研究如何将“桑基鱼塘”修复与旅游开发相结合;而村民们也在鱼塘周边尝试种植果树、油菜等效益更高的作物。
    生态还是经济——一度失衡的天平
    优越的自然条件,悠久的生态传统,并不意味着湖州的生态文明建设一路顺风顺水,在保护生态还是发展经济的问题面前,湖州同样走过弯路。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环太湖城市纷纷兴起工业化建设高潮,太湖流域的水质在逐渐变浑、变黑。市环保局污染控制处处长吴张敏说:“当时西苕溪流域上游的水质只有Ⅴ类,甚至劣Ⅴ类。 ”湖州被国务院列入了水污染防治重点地区。
    2007年的蓝藻大暴发让年近六旬的太湖老渔民王福龙永生难忘。“那时候我在原来的太湖乐园开快艇,湖面上到处都是厚厚的蓝藻,空气里弥漫着浓浓的腥臭味。 ”老王提起当年的情景不停摇头,“人们经过太湖都要捏着鼻子走路,哪里还会来游玩? ”那年夏天,他跟同村的几个老哥天天在湖边打捞蓝藻,却总也捞不完。
    长兴县——“中国绿色动力能源中心”。 21世纪初的几年,这里正因为蓄电池产业粗放的生产方式而陷入了污染之殇。伴随着蓄电池生产而产生的大量污水、铅雾等污染让当地百姓苦不堪言,在浙江省“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中,长兴蓄电池行业赫然在列。“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唐人张志和在《渔歌子》中描绘的美丽画卷一度离湖州而去。面对现实,湖州人终于有了行动:2003年,市委、市政府在全省率先启动了生态市创建工作,提出到2015年建成生态市。
    水环境综合治理方面,以治理工业污染源为突破口,实施全面整治。 2008年以来,全市投入221亿资金,开展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9大类77个项目,实施“苕溪清水入湖工程”等6大类180个治理项目,完成太湖流域13个行业提标改造任务。重拳整治,让南太湖万顷碧波迅速重现绰约风姿。

图为现在的南太湖
 
    长兴县蓄电池产业从2005年开始先后开展了3次产业转型升级,从原来的225家企业减少到16家,产值却增长了14倍,税收增长6倍,出现了天能、超威两家销售超500亿的上市公司,在解决环境突出问题的同时,实现了“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的良性循环。
    此外,我市还先后开展了“811”环境污染整治、治水治气治矿、“三改一拆”、“四边三化”等一系列行动,为“清丽湖州”正名。

    生态机制呵护绿水青山
    重拳整治让生态与经济的天平重回平衡;一以贯之的生态蓝图,不断完善的生态机制,持续呵护绿水青山。
    10年前的2004年初,“湖州干部考核淡化GDP指标”的消息曾在全国引起不小的轰动,被外界称为“石破天惊的改革举动”。“绿色GDP”,通俗讲就是在GDP中扣除环境污染损失后得到的净值。新的考核机制把考核重点从经济领域向社会、民生,尤其是生态领域延伸,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开辟了“绿色通道”。
    以安吉县为例,下属15个乡镇被分为三类,一类有工业园区基础的乡镇,考核工业经济;二类有工业功能区又有自然保护区的乡镇,双考核;三类是山区乡镇,只考核生态保护和新农村建设。
    “考核就是我们工作的指挥棒。按原有办法考核GDP,我们这样的山区乡镇没有发展工业的条件,怎么干都不行,工作哪来积极性? ”安吉县报福镇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该镇将精力放在新农村建设和生态保护上。如今,这里已是安吉乡村旅游的一块金字招牌,原本房屋破旧、道路泥泞的穷山村摇身一变成了上海、杭州等周边大城市游客钟爱的旅游目的地。

竹乡安吉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生态博物馆

    空气和水是流动的。当上游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贡献时,谁来保护他们的利益?
    德清县于2005年在全省率先推行“谁受益、谁补偿”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对生态环境补偿区域内的基层政府和村民实行一定的财政补贴,截至目前,共安排了2.38亿元的补偿资金。德清筏头乡瑶坞村党支部书记高百其告诉记者,拥有生态林的村民都有一本“生态补偿金存折”,生态公益林补偿金由财政直接打进存折。
    新上项目执行环境准入制度、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跨行政区域河流交界断面水质考核制度、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运行市场化运作……
    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司长何炳光说,湖州因地制宜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很多方面很有特色,特别是积极探索生态文明机制建设,一些做法全国少有,非常值得认真总结和推广。

    先行先试 湖州为范
    《浙江湖州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湖州生态、区位和文化优势,坚持先行先试,力争到2020年,使湖州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全国领先,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文明建设“湖州模式”。
    生态文明,湖州先行。这是一种信任,更是一种责任。先行先试,湖州何以为范?
    夏夜的南太湖畔,微风拂过湖面送来清新的空气,刚摘下今年全球十大最佳摩天楼建筑第三名的湖州新地标月亮酒店流光溢彩,引得路人流连忘返。仅今年“五一”期间,太湖旅游度假区就接待了游客15.6万人次。
    安吉县山川乡高家堂村,绵延的青山、细密的竹林、红瓦白墙的人家倒映水面,被村民当成景区来经营的美丽山村走上了央视马年春晚的舞台。
    长兴县夹浦镇纺织产业集聚区,原本的排污大户——印染厂老板集资办起污水处理厂,成为治污生力军,在区域纺织业总产值连年上升的同时实现污水零排放。
……
    在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大幕缓缓拉开之际,这一个个美丽湖州的生态印记必将在我们的努力下大放异彩,成为“湖州模式”中生动鲜活的典型范例。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