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光:为什么说“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

发表时间:2019-08-29 来源: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 作者:夏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提出的“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的论述,不仅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与党的特性直接相连,而且提升到了最高的政治高度,分量很重,引人深思。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从政治高度论述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这成为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在2013年的党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上提出:“我们不能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倡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等仅仅作为经济问题。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进一步强调:“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各地区各部门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决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

一、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主题

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主要目标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党的伟大使命,也是极为浩繁的艰巨工程,需要处理的复杂矛盾和各种关系何止万千。在这个过程中,必然对国家治理的各个方面都提出很高的要求,在治国理政的体系上不能留有明显短板。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必然是党在治国理政中高度重视的领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全面小康是政治承诺,不能一边宣布建成小康社会,一边生态环境质量仍然很差,这样人民不会认可,也经不起历史检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鲜明地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就是突出体现了党治国理政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1.历史的代价

治理一个巨型国家必然会经历艰难曲折的过程,“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也是付出了很大的历史代价并经过长期探索总结才形成的治国方略。过去很长时期内,我国治国理政体系中,关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块是相对短缺的。在人们的一般认识中,资源、环境、生态这些自然要素都是充分存在和予取予求的,国家发展的主要任务就是把这些自然要素开发利用起来。由此,长期以来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保护始终处在滞后状态,甚至出现“剪刀差”效应:经济社会越发展,带来的生态环境压力越大,积累的生态环境问题越多。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使我们的发展成就打了很大折扣,成为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之一。

2.重要的转折

生态环境保护长期滞后的情况在党的十八大以后开始改观,这一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开始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生态环境保护开始崛起的时代背景。在确立“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之后,数十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案出台,严格的新环保法开始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明显加大,在强大的中央环保督察和追责问责下,大批“散乱污”企业被取缔关闭或整改,清洁能源大面积替代了散煤燃烧,很多污染重的产能退出了生产,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质量得到优化,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生态文明建设逐步成为各级党政领导者和全社会成员普遍理解和接受的政治意识,这是国家治国理政体系开始走向完整和健全的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加快构建以生态文化、生态经济、目标责任、制度保障、生态安全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文明体系,就是进一步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党治国理政的重要领域进行全面的部署和安排,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不断深化对中国国情的理解,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新命题,必然成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点领域。过去在这方面有所忽略和滞后,现在奋起直追、补上短板,这是需要动员全体人民共同面对和发力的重大政治问题和政治任务。

二、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必有之义

我国宪法第一条规定,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个性质决定了国家治理的首要功能和任务是维护和保障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这是最大的政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因此,作为党治国理政重点领域的生态文明建设,必然对于保障我国的国家性质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

1.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

一个国家走什么发展道路,不是可以任意选择的,而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过程和国情条件紧密联系的。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中国之所以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因为旧中国长期经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的压迫和欺凌,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人民强烈向往独立自主和平等富裕的生活,只有中国共产党代表的社会主义方向能够满足人民的这种愿望。就是说,当时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主要是出于“社会正义”的理由。

今天,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除了社会正义的历史理由外,还有一个新的原因,那就是我国特殊的人与自然关系。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人与自然关系最紧张的国家之一,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口众多,世界1/5的人口生活在仅有960万平方前面的国土上,而这片国土的自然条件并不优越,只有一半多一点的国土适合人类生产和生活,其他都是沙漠、高原、戈壁、高山等,这么多人口“挤”在这么有限的土地上,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程度可想而知。二是资源匮乏,满足现代人类生活需要的土地、水源、能源、草原、林木、金属等资源都十分欠缺,人均资源拥有量远不及世界平均水平,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均消耗资源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不得不开发或输入更多资源。三是经济强大,我国拥有世界上最齐全的经济门类和最大的制造业产能,使用了巨量的生态空间和环境容量,很多生产活动对生态和环境的消耗和污染已超过环境承载力,给人们的生存和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也使今后的经济发展遇到极大的资源环境瓶颈,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程度前所未有,与日俱增。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集体主义,是为了谋取最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正由于我国人与自然的关系十分紧张,所以为了避免出现少数人占有和垄断稀缺自然资源而大多数人落入发展困境的局面,我们必须由全社会共同占有自然资源,并由一个强有力的领导力量来带领和组织全体人民,按照满足全社会整体利益而不是少数人利益的原则,采取公平、合理、可持续、有计划的方式来共同使用这些资源,即坚持国土资源公有制和坚持党的领导,这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果说在新中国成立时我国选择社会主义主要是出于“社会正义”理由的话,那么今天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要加上“环境(生态)公正”的理由。

2.坚持生态环保的人民立场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我们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这种人民立场就是执政党的宗旨意识,是把生态环境视为重大政治问题的立足点。从这里出发,在生态环境保护上,凡是违背广大人民群众整体利益的行为,不管它能带来多大的局部利益,都应该予以制止,这就是讲政治。对祁连山生态破坏案、西部沙漠污染案等的处理,使很多靠牺牲环境获得利益的企业搞不下去了,都是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对局部利益给予的制止和惩罚,是对不合理利益的冲击。

坚持生态环保的人民立场在当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曾经有某地方政府官员说:“企业搞生产有污染,周围群众闹意见,我站在他们之间,当然尽量照顾企业,否则你给我税收啊?”这说明政治立场决非遥远的概念,它是很现实的事。如果不上升到讲政治的高度,很多人在局部的现实利益面前,不会自然站在人民立场上。而如果在生态环境保护这样大范围、持久性影响的事业上失去人民情怀,我们还是人民主权的国家吗?很多发达国家的历史上,严重的环境污染事件导致了民众的强烈抗议和反污染运动,迫使国会通过严格的环保法律和标准。而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本身就应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不应该等到群众大规模抗议了才采取措施,这是我们的政治制度决定的,也是我们的政治优势,所以说生态环境事业与服务人民的宗旨性质有紧密关系。

三、生态环保必须运用强大的国家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充分利用改革开放40年来积累的坚实物质基础,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明确指出了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必须动员和运用以政治领导力为主导的国家力量。

1.生态环保国力

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具有强烈的全局性、长远性和公益性的宏大事业,必须投入巨大的力量和资源。我们可以把国家通过各种手段动员起来用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所有资源统称为“生态环保的国家力量”,简称“生态环保国力”。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快速提升,人们对我国综合国力的自信越来越有感,也更加关注生态环保对综合国力的贡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指出:“一些地方和部门对生态环境保护认识不到位,责任落实不到位;城乡区域统筹不够。”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指出:“一些地方,特别是县区级党委、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包括生态环境监管部门在内,对绿色发展认识不高、能力不强、行动不实,重发展轻保护的现象依然存在。企业环保守法意识不强,环境违法行为时有发生。公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日益增长,但自觉主动参与的行动意愿仍不够。”生态环保能力过弱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国家的整体实力。

2.生态环保需要政治动员

生态环境保护具有很强的公益性质,很多资源投入不能产生直接的经济利益回报,只能通过“讲政治”即政治动员的方式来实现。进一步说,生态环保国力是一种结构性力量——它由政治领导力居于中心位置,通过政治动员来集聚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推进生态环保事业,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发挥我国特有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自觉把经济社会发展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起来”,这就是要求把生态环境利益与经济民生利益协同起来,把局部经济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协调起来,这是对各级党政领导者提出的、新时代所需要的一种新型领导能力,更具体说,就是推动绿色发展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李克强总理指出“要推动绿色发展,从源头上防治环境污染”。可以说,绿色发展并非单纯是指一种发展方式,它也是一种政治态度和政治任务。过去我们没有意识和能力做到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而现在就是要培养和锻炼这种观念和本事,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无疑是对我们党执政方式和执政能力的新挑战,是对各级党政领导者的新考验。在这种重大考验中成长起来的具有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意识的干部队伍,将成为我们党在新时代的政治资源,随着这支队伍不断扩大,将最终形成一个能担当“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重任的政治力量,这是对中华民族甚至对世界都具有转折性意义的重大变化。

(选自《2018年度生态文明建设优秀论文和优秀调研报告》;夏光,生态环境部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