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佐军:乡村产业振兴,让优势企业特色产业作主导

发表时间:2019-01-09 来源:《中国生态文明》杂志 作者:李佐军

□李佐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是重点。抓好产业兴旺这个重点,要把握好以下六个着力点。

一、优势企业引领

乡村振兴战略的二十个字中, 最重要的是产业兴旺。产业兴旺靠什么?靠企业。靠什么样的企业?主要靠优势企业。根据各地多年的实践经验,乡村发展仅靠政府和分散的农户是不够的,做得不错的地区,往往依靠了优势企业的引领。

优势企业在乡村振兴的各个主体中确实具有独特作用。在乡村振兴中,涉及到政府、企业、农民、农村集体和合作社等多种主体。在所有这些主体中,最关键的主体是企业,尤其是优势企业。

要发挥优势企业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必须要通过多种途径提高优势企业的竞争力。提高其竞争力的主要方式是,形成和优化优势企业的产权模式、治理模式、盈利模式、产品模式、供应链模式、营销模式、研发模式、人才模式、融资模式、品牌模式、风控模式和管理模式等。

二、特色产业主导

第一,要找准特色产业,尤其是特色优势产业。特色产业依据什么标准找?有以下五个标准: 一则依据本地的特色优势寻找特色优势产业。例如,依据本地独特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历史文化优势等,寻找特色优势产业。二则依据技术进步的方向,尤其是信息化、智能化、数据化的方向,去找特色优势产业。三则依据消费结构升级的方向找特色优势产业。消费结构如何升级?正在由过去的“吃、穿、住、行、用” 五大基本需求,向“学、乐、康、安、美”新五大需求升级。四则依据绿色低碳的世界潮流,去找特色优势产业。五则依据政府政策的鼓励方向,如依据“十三五” 规划、十九大报告等鼓励的方向, 去找特色优势产业。

第二,要延伸产业链。在乡村振兴中,仅仅靠农业是不够的, 一定要实现“种、养、加”(种植、养殖、加工)、“文、旅、汇”(文化、旅游、碳汇)的结合,或者实现“农、旅、文”的融合。过去我们主要是搞农业,后来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未来将越来越多地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和碳汇产业等。

第三,要优化生产链或经营链。对于乡村振兴中的企业来说, 还要实现“产、供、销”的一体化, 甚至实现“研、产、供、销、融” 等生产环节的的一体化和融合发展。

第四,要形成价值链。在乡村振兴中,要尽可能形成“地、融、项”层层推进的价值链。所谓“地” 是指土地;所谓“融”是指金融; 所谓“项”是指项目。即要通过加快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形成或激活土地的价值。通过土地的价值来连接金融,因为土地可以抵押。通过金融手段融资来发展项目,形成价值链,产生经济效益。

三、全域空间统筹

第一,全域空间谋局。从一个镇、一个乡、一个村的全域, 统一谋划空间的总体布局,比如说,轴、廊、带、区、点等的布局。

第二,产业镇村融合。在城市中,我们称之为产城融合。在农村,则要产业镇村融合。也就是说,在乡村的每一片空间里布局独特的产业,或将每一个产业落实到具体的空间上,实现产业和空间的高度融合。

第三,保护开发兼顾。即明确界定禁止开发的空间和需要重点保护的空间,划定生态红线, 同时明确可以开发和重点开发的空间,以实现保护和开发的兼顾。

第四,外部空间衔接。即做好本地空间与域外空间的衔接, 包括产业衔接、交通衔接、市场衔接等。

第五,内部空间协同。即做好本地内部不同空间的协同,包括交通协同、人流协同、管理协同等。

四、科技创新驱动

一是创新意识引领。要想有创新行动,先要有创新意识,因为意识决定行动。乡村干部要有创新意识,企业家要有创新意识, 村民也要有创新意识。

二是创新投入支撑。创新需要有资金投入,包括创新研发投入、创新基础设施投入、创新设备投入、创新产品生产投入、创新人才投入等。

三是创新技术研发。即围绕每个乡村自己的特色优势产业, 针对每一个产业,依靠企业和相关研发机构去研发特色优势产业所需要的技术。

四是创新成果转化。不仅要把本地企业自主创新的技术转化为成果,而且也要把外来的科研成果也转化成生产力。也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来转化创新成果。

五是创新机制保障。如设立研发机构或平台,引进研发机构或平台,或与外部机构合作设立研发机构或平台等。

五、优美环境支撑

在乡村振兴中打造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抓住六个关键词,做好六方面的事。

第一,降耗。即降低土地资源的消耗、水资源的消耗、能源的消耗等。

第二,减排。即减少大气污染的排放、水污染的排放、土壤污染的排放以及二氧化碳的排放。

第三,止损。即要禁止、停止或减少对树木的损害、对植被的损害、对水体的损害等。

第四,增绿。即要植树造林增绿、生态修复增绿、治理河道增绿等。

第五,提效。即通过提高效率, 减少对资源能源的依赖,减少对环境破坏的依赖。

第六,改制。即通过改革造成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相关模式和制度,建立生态文明制度, 来推动打造乡村的优美生态环境。

六、共享共治保障

首先,建设共享村庄,包括建设共享田园、共享果园、共享景区、共享农庄等。

其次,共建基础设施,包括共建交通设施、共建信息设施、共建水利设施以及共建旅游设施等。

再次,推进乡村共治,包括推进乡村的园区共治、景区共治和社区共治等。

(来源:《中国生态文明》杂志)